搜罗小说>历史军事>大明:开局认错爹,怂恿他造反>第50章 父王、母妃,你们这么开心的吗?
  见戏演完了,王妃这个知情者这时候也是面带着姨母般的微笑。

  如同川剧变脸大师马上收起了刚才那般悲怆的表情,直接让朱高煦和朱高燧两兄弟迷糊了。

  两人眨巴眨巴眼睛,这十二王叔差点儿被烧死,这可是关乎每位藩王自身利益的事情啊,可父王母妃还能笑得出来?

  吓傻了?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啊我的亲娘哎,怎么能这么没心没肺呢?

  朱高煦向来是个直肠子,见了这种诡异的场面,忍不住道:“父王,母妃,孩儿看你们好像对十二叔差点惨遭朝廷毒手的事情不怎么在意啊。”

  “父王,母妃就真的不担心吗?”

  见自己二哥这么说,朱高燧也觉得有道理,跟着道:“是啊,朝廷的刀可都要砍下来了,我们虽有准备,可是不是朝廷的对手还不知道呢,父王母妃你们怎么还笑得出来啊?”

  朱棣原本正想跟道衍大师解释一番,见自己两个儿子先急了,也是笑道:“你们懂什么?这不是好事儿吗?”

  朱高煦两兄弟先是皱眉沉思,随即恍然大悟,“父王和母后的意思是十二叔没死,所以是件好事儿?”

  “但这事儿好像也不用那么开心吧?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啊?”

  见两人面面相觑,朱棣很得意,“你们十二叔这件事儿,其实是俺们燕王府策划的,不然你十二叔全家可能都已经葬身火海咯,这不是好事儿?”

  “什么?”朱高煦听见这话顿时瞪大了眼睛,显得很是难以置信,“这,这怎么可能?”

  朱棣心情不错,故意板着一张脸,“让你一天天的多读书,别遇到什么事儿出只会这怎么可能?怎么不可能?”

  “朝廷的计划和你十二叔的处境俺早就知道了。”

  “正是因为知道了,这才让张玉去给你十二叔通风报信,让他不要鲁莽行事,顺便还给他出了个主意,好好的恶心了皇上一把,办事需要脑子的。”

  “什,什么?”

  朱高煦和他的小伙伴朱高燧直接被朱棣这番话给惊呆了。

  这种震惊天下,令诸王同仇敌忾的事情,竟然是自己父王的主意?

  “父王这计策妙啊。”朱高煦不禁道:“原本以为父王只是行军打仗厉害,没想到这玩起阴谋诡计来一点都不比那些个谋士差啊。”

  朱棣没好意思承认,骂道:“滚,你爹俺要是有这脑子,那早就当皇帝了,还在这受他娘的鸟气?”

  “既然不是道衍大师?又不是父王,那能是谁?”朱高煦心里不解,思来想去,看了朱高燧一眼。

  两个小伙伴若有所思,同时惊讶道:“是父王说的那位大才?”

  “算你们还有点儿脑子,没错,就是他。”朱棣乐呵呵地道。

  道衍大师也是微微颔首,“贫僧一早就猜到了,这等计谋,王爷身边也就那位才能想得出来了。”

  “哎,大师乃天下第一谋士,也别妄自菲薄啊。”朱棣也不想落了道衍大师的面子,也是给他抬了一抬。

  哪知道衍和尚听了这话,不喜反忧,苦笑道:“王爷就别取笑贫僧了。”

  方才他心里一番分析,只觉得自愧不如。

  这少年不论是对局势的把握,还是对人心的揣测,都堪称得天地之造化。

  天下局势信手拈来,每每都是打击朝廷的关键,我辈不如啊。

  看着道衍有些颓然,朱棣却是无比认真地道:“大师何出此言,在俺看来,你们就是俺的左膀右臂,以后可别再说这话了。”

  感受着朱棣话语中流露出的真挚,道衍微微点头,没有再说话。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说的都是人话,可组合起来两个王子那是一句都听不懂。

  朱高煦忍不住道:“不是,父王、母妃、大师,你们说的到底是谁啊?”看書喇

  “怎么感觉你们都认识,就咱两兄弟蒙在鼓里啊?”

  朱棣虎目一瞪,“该你知道的时候你自然就知道了,着什么急?”

  一句话又给朱高煦噎回去了。

  他虽然很好奇,但奈何父王不愿意说啊。

  燕王府这边表面气氛紧张,其实其乐融融。

  而其他诸王就不那么好受了,很多人得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都是摔杯子,砸椅子。

  接着就是对着仆役破口大骂。

  要不就是哭天抢地,悼念朱元璋的。

  反应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但核心思想都是一个,朝廷这事儿触及他们底线了。

  许多人心里都有一个念头,要不反了他娘的算了。

  不然谁知道下一次这刀会斩在谁的头上?

  但思来想去,最终理智还是战胜了冲动。

  想法都跟燕王当初一样,这么大的实力差距,这不叫造反,这叫找死。

  好不容易按下心中的躁动,所有藩王的目光都一起投向了金陵。

  他们倒是想看看,这事儿朝廷要怎么收场,是一如既往的恪守的朝廷的威严,一举把他们这些藩王都拿下。

  还是会给一个什么样的解释?

  除了藩王,天下百姓也没闲着,出了这么大的事儿,那可是让天下百姓茶余饭后都要拿出来筛上三遍的事情。

  这天,在金陵城一个茶楼上,两人就为了这事儿吵的不可开交。

  左边的年轻书生道:“嘿,皇上这削藩可算是司马昭之心了,可这回就太过了吧?差点儿就把湘王给烧死了。”

  右边一人却是道:“削藩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看这藩王早晚要成祸害,为了江山稳固削了正好,纪兄难道不知道那七王之乱为祸天下?”

  这年轻书生正是纪纲,另一人则是高贤宁。

  两人曾一起上学,是同窗好友,纪纲被先生赶出学校后,两人一直都有来往,今天恰巧相约在酒楼喝酒,正好听到这事儿,两人便争论起来。

  纪纲道:“这分封诸王乃是太祖皇帝定下的规矩,再说了,这自古以来,分封诸王的也没有谁能造反成功,这不分封的倒是有不少权臣祸乱天下,归根结底,这天下稳不稳定,跟分封诸王有什么关系?”看書溂

  高贤宁则是道:“即便这天下稳固跟分封诸王关系不大,但这诸王掌权也是其中一大隐患,反正我觉得皇上削藩没错,这诸王要是有点眼力,那主动上表请求削藩还差不多。”

  “主动请求削藩?”纪纲嗤笑道:“你没见那周王、齐王、代王被削藩之后都被贬为了庶民?”

  “湘王主动上表请罪更是差点被烧死,皇上可没有理会什么皇子封王的祖制,也没有轻易放过这诸王的意思。”

  高贤宁对纪纲这番言辞很是不满,不悦道:“那是他们咎由自取,皇上也只是不得已罢了,就说这几人跟燕王关系匪浅,削了才是对燕王最大的打击。”

  “皇上真要削藩,那最大的障碍必然是燕王,我觉得皇上此举没有任何过错,我要是燕王,早就自己上表请求削藩了。”

  纪纲也是被高贤宁这番话给气笑了,“你这分明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这诸王就算不封藩,但皇子封王可是祖制,但你看看那周王是个什么下场?”

  “就怕是燕王主动请求削藩,眼前的湘王那就是前车之鉴了。”

  “你你你!”高贤宁急的跳脚,“自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你怎么能这么说话?”

  纪纲不屑道:“你慷他人之慨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要削的不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