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古代言情>在古代种田养夫子【完结】>第81章 焖土豆

  这日清晨,朝阳从远山身后露出来,晨光熹微,斜斜照在乡村小路上,没一会儿就将路旁杂草上的露水蒸发了。

  沈之洲书房窗外的池塘里,亭亭立着悄然绽放的荷花,粉红色、雪青色、淡黄色......无一不在晨风中微微摇曳。池塘边立着半人高的木栅栏,栅栏底下,沈之洲带着两个孩子在刮土豆皮。

  土豆泡在大木盆里,因着正是鲜嫩的时候,那层外皮能够轻易撕下来,是淡黄透明的薄薄一层。

  厨房飘来煮玉米的清香,勾得崽崽没心思刮土豆了,频频往厨房张望。

  “崽崽快刮,刮完你手上那个就完了。”沈之洲刮好一个,放进一边的干净桶里,里面已经装了小半桶土豆,大盆里也所剩无几。

  “噢!”一听这话,坐在小马扎上的崽崽就撅着屁股,两手伸在水里,一手拿土豆,一手拿碎碗片,自认速度飞快地刮起来。

  土豆皮薄,用碎碗片一刮就能带下一片,这碎碗片是土碗的,也不像瓷器碎片那么划手。

  等崽崽吭哧吭哧刮完一个,大盆里剩下的土豆都被沈之洲和陆行川刮完了。

  “好了,去吃玉米吧。”舀清水给两小只冲干净手,这才放人离开。

  陆行川牵着崽崽跑到厨房,宋清刚好把煮好的玉米控水,用筷子从玉米屁股扎进去,递给两小只举着吃。

  出去一看,沈之洲已经把脏水倒进池塘,正在舀水冲洗木盆。

  “可以了。”宋清把沈之洲赶去厨房,一手提着桶,一手提着木盆,跟在后面也进了厨房。这木盆专用来装水的,重量不可小觑,要不是怕把厨房打湿了,土豆也不会专门端到外面刮。

  将木盆归置好,土豆控出水,宋清起锅烧油,等油热了依次放入辣椒面、蒜末、嫩花椒和花椒叶,炒香后倒入土豆,再掺水、放入盐和胡椒粉等调味品,最后盖上锅盖焖煮。

  “我让表哥请几个人,今天挖一亩新土豆,明日给县里送去。”宋清坐在沈之洲身旁,徒手拿了个玉米棒子。

  地里的土豆要再过一个多月,等地上的苗苗干枯了才挖,现在挖还是太早。这时候土豆小的有拇指大,大的不过巴掌大,再附上一个月一个能长到一两斤重,一般人家可舍不得现在挖去县里卖,只自家馋了去挖一锅来尝尝味儿。

  只有地里种得多的农户,才舍得早早挖了到市集卖,卖得早也能卖个好价钱。

  今日宋清特意起了个大早,去地里挖了一箩筐新土豆,掰了几个长得好的玉米回来。

  沈之洲咔滋咔滋啃完一排玉米,“得送去给杨夫子、孙县令、汪师傅,还有夫子们也不能少,是得挖一亩。”

  “还有阿淇他们你忘了?”

  “瞧我这记性!”沈之洲一拍脑袋,还真给他忘了,下意识把沈之淇归在汪师傅那儿了。

  先前找沈之淇好生谈了一场,确定人是一心想娶马兰玉,夫夫俩便去找了马老板娘。之后两人请了县里最有声望的媒人去提亲,翻修了沈家的老房子,在县里也给沈之淇买了个新院子,这才三书六礼、八抬大轿将马兰玉迎进门。

  两人成亲当日,不管是女方家还是男方家,都备了很多喜钱、喜糖,来吃酒的宾客自不必说要好生招待,就是路过的人,只要道一句恭喜,那都有喜钱拿、有喜糖吃,东西不多,但也好沾沾喜气。

  如今沈之淇结婚才过去半个月不到,沈之洲还没适应呢。沈之淇名下的田地都租给村里人种了,送吃食自然少不了他。

  地里什么庄稼收成了,总要往县里送的。若是两人养猪的话,杀年猪还要送肉。不过夫夫俩都嫌麻烦,鸡鸭鹅都没养,更不要说猪了。

  倒是舅娘,自王兴礼兄妹俩也成家后,就常住在村里了,帮表哥表嫂带孩子之余,养了不少牲口,不说鸡蛋鸭蛋,养肥的公鸡、年猪身上刚卸下来的猪大腿,都要往夫夫俩这儿送一份。

  若日子还像几年前那般艰苦,宋清和沈之洲是舍不得拿舅娘这么多东西的。

  现在地里收成好了,吃不完的玉米、小个儿的土豆红薯,还有吃剩下的菜叶,无论什么都能拿来喂牲口。于是家家户户都养着年猪和下蛋吃的鸡鸭。

  啃完玉米,灶台上的铁锅里已经咕噜咕噜响了好一会儿,焖土豆的浓郁香味充斥着厨房。

  “爹,土豆好了!”崽崽眼巴巴地瞧着她爹,不知道第几次这样说道。

  宋清轻笑一声,大掌呼噜一下崽崽的脑袋瓜,便走向灶台。揭开锅盖看看,见焖得差不多了,抽拉几下火洞里的木柴,腾起的火焰不一会儿就将锅里的水焖干了。

  倒进提前切碎的韭菜,盖上盖,剩余的油分滋啦滋啦响,再揭开时,底下的土豆都焖得金黄。

  撤了火,土豆就能出锅了,韭菜和焖土豆发挥了奇妙的作用,散发出霸道的香味。

  桌边三人嗷嗷待哺,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宋清把焖土豆端上桌。宋清一人给夹了个土豆在碗里,便回到灶边,舀几勺米饭放在铁锅里,把剩在锅里最好吃的部分都拌在米饭中,饱满的米粒顷刻就蘸满酱汁。

  “爹!崽崽也要吃饭饭!”

  崽崽用勺子挖着软糯的焖土豆,看见她爹端了一碗饭在阿爹面前,两只手捧着饭碗递过去。随后看看自己的饭,再看看阿爹的饭,为什么不一样哩?

  宋清夹一个带着锅巴的土豆放在崽崽饭上,糊弄道:“阿爹那个放多了酱油,没有崽崽的好吃。”主要那点饭就够沈之洲吃,小孩子吃不出好赖,吃白饭都能吃得香喷喷的,意思意思给她在锅里过一道就行了。

  出于对两位爹的信任,崽崽很快高高兴兴挖土豆吃,一口饭一口土豆,吃得喷香。

  吃完早食,一家人就往县城去了,先送两小只去衙门上学。

  崽崽很喜欢和一群哥哥姐姐在一块儿,乔夫子讲课时,她就两只胳膊搭在桌上,坐得端端正正的,也不说话。一看这么小的崽崽都这么听话,其他人也不好意思摸鱼了,一个比一个听得认真。

  送完两小只,夫夫俩就去敬松斋了。

  书院已经竣工,五湖四海的夫子、学生也陆陆续续到达泞阳县,各自安顿下来。部分家远的夫子和学生还在路上,再有半个月差不多就能都到了。因而书院下月初正式讲学。

  书院建了一座藏书楼,夫夫俩便请了在敬松斋看书的学子们抄书,千字五文,倒是比几年前抄书的价钱贵了不少。即使这般,因着时间紧迫,人手也不是很够,所以刚闲下来不久的宋清也加入了抄书的队列。

  “嘶!”刚走进书斋,沈之洲倏然停下脚步,后脑勺撞在一时不查的宋清胸膛上,“我忘记把文集带来了!”

  沈之洲从动身回泞阳县开始,时常和一道的夫子们谈诗论文,有一日突发奇想,将路上所得诗文都编成册,这几日分别找夫子校正好,正打算今日拿到书斋的。

  看着沈之洲这副懊恼的模样,宋清摇头失笑,揉揉沈之洲的后脑勺,道:“你忙着,我回去给你取。”

  说罢,向书斋管事的借了自行车,就骑着离开了。

  ——

  泞阳县城门口像城内一样热闹,和几年前行人稀少的样子完全不同。

  这段时间以来,到泞阳县的生面孔源源不断,有些是孤身一人背着包袱来求学的寒门学子,有些是拖家带口来教书的先生,也有些是随从仆役若干的少爷小姐。无论是哪一类人,瞧见城门口的兴盛景象总会大吃一惊。

  没等多久,官道上驶来几辆马车,打眼一瞧像是几家人的。

  马车停在城门口,仆役上前让守城侍卫检查证件,马车上便下来几个少爷小姐。

  “可闷死我了,从没坐过这么长时间的马车。”一个半大少年刚下马车,便忍不住双手叉腰,大口呼吸新鲜空气。

  “知足吧。之后几个月只怕过得还不如在马车上呢。”

  这话勾得同行几人不住唉声叹气。

  沈状元学问厉害,可他家乡这边可是流放之地,听说如厕都只能用树叶。这日子可怎么过哟,早知道上半年在夫子面前就放乖点了,也不至于被老爹老娘发配到这穷乡僻壤,再不济偷偷带着人往江南去,也好过被押来这里啊!

  “跑夫子果园,上车就走!”

  “郁苍书院郁苍书院!五文一个,上车!”

  没等众人唉声叹气太久,车夫口上吆喝着脚下也不停,吭哧吭哧把三轮车骑过来,状似无意地从众人面前路过。

  方才还自怨自艾的少爷小姐们,纷纷睁圆了眼睛:这、这、这只有三个轮子,没有牛马骡子拉着,自个儿就能行走的东西,是车?!怎的他们说的每个字都能理解,合在一起就不知道什么意思了?

  饶是车夫们这段时日已经见惯了这副模样,还是忍不住心下骄傲。他们当年看见三轮车的时候,只怕也这样震惊,还好后面攒钱买了一辆。这会儿三轮车都归官府管了,可不是谁想买就能买的,得先考上驾照才能买车上路哩!

  于是一个个抬头挺胸,以最慢而不做作的速度骑着三轮车,像骄矜的大鹅一样伸长脖子。

  就在众人要上前询问时,宋清一个漂移停下自行车,朝着呆若木鸡的少年少女喊道:“有没有去书院的?上来!”

  这一下更是惊艳了众人,纷纷瞪直了眼睛,做不出半点反应。

  其他车夫看一帮人发愣,先替人急上了,“快上啊!小宋老板的顺风车可不是每天都能搭的!”

  书院选址离白溪村比较近,找不到住处的学子都可以先住进书院,等开学后再办理住宿事宜。宋清恰好能载一个不舍得车费的学子过去。

  “我来我来!”一个小吃车后面忽然冒出个少年,虽然少年嘴边的油都还没擦干净,众人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这是护国公家那个眼睛长在头顶的小世子?

  顺着阮征过来的方向看去,小吃车后面站着吃东西那人,不是太子赵靖又是谁?

  众人只觉眼前一阵阵发黑,试图将睁得不能再睁的眼睛睁大点,好看清楚是谁胆敢假扮这两位爷。

  直到阮征丢下赵靖,坐在宋清自行车后座远去,再朝着怔愣的众人吹了个响亮的口哨,众人才回过神来。

  反应过来应该给太子行礼,只见方才还不拘小节吃东西的人,早已经不知跑到哪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