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只有宋清和另外两名汉子随村长去了县衙。

  要搁在前朝,一般人家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绝不会做衙役的。无他,衙役社会地位太低,子孙不得参加科举不说,就是死后也不能埋在祖坟。

  现在好了,不止是衙役,商贾的地位也提高了不少。科举只将罪犯的后代排除在外。于是在衙门的差事就成了香饽饽。

  在县衙做事威风是威风,月银也不少,可最底下的衙役也得认识几个字啊。村里识字的人不多,再一想在县城用于嚼头、人情往来的花销,退缩的就多了。

  况且普通衙役在平头百姓眼里有点威风在,却是最容易得罪有钱人家的。

  虽然是听上头指令办事,可人家不痛快了,不记恨底下人难道还要去找县令麻烦不成?自然不可能。

  因此胆子稍微小点的人家,也不敢去攀这个好差事。

  招人在班房进行。说是孙县令亲自把关,她就坐在边上相看,不满意的直接让人走,其他事情都是孙县令的亲信在做。

  衙役分为内外两班,内班在衙门里面做门役;外班又分为壮班、皂班、快班,壮班负责打杂,皂班负责给县令做仪仗、审案时做行刑手,快班负责抓捕盗贼、巡街守夜、催租赋税等。

  总的来说快班要做的事情多,需要点能力,最容易得罪人。可他月银也比其他人多两百文,做得好了兴许能得上面人青眼。

  “黄正义。”只开口赶过人的孙县令开口了。

  黄正义就是和宋清一起来的两人中的一人,年纪跟宋清差不多大,个头没宋清那么高,看起来却是比宋清壮实多了,一身腱子肉。

  一听县令叫他的名字,顿时心里一咯噔,感觉自己大概是没戏了。不管心里怎么想,先向孙县令行了礼。

  别看孙县令是个姑娘家,这么看着他的时候还怪让人发憷的。

  “让他在快班当差吧。”这人看起来眼熟,应该是昨日见过。

  “是。”孙县令的亲信提笔,记上黄正义的名字。

  黄正义大喜过望,没想到不仅没有当场被打发了,还领了个好差事。

  同来的另外一个人可就没这么幸运了,但也不错,被分配到内班,活儿还算轻松。

  很快便轮到宋清了。

  孙淑一一眼就认出宋清了,记起来这人昨日带头去拿人,睁眼说瞎话说曹福仁夫子逃脱未遂的那段说辞,暗暗点头,开口道:“宋清是吧,做快班的班头吧。”

  行事果决,掂得清形势,是个可造之材。

  “且慢。”那亲信正要记上宋清的名字,不料却被宋清出声制止。

  “大人,草民今日到此,并非为了衙役的差事,而是想毛遂自荐。”宋清向孙淑一行了一礼。

  “哦?”孙淑一来了兴致,但愿这人是个有真才实学的,不是自命不凡之辈。

  “草民自荐,做泞阳县农事官。”

  由于历朝历代的农官都不受重视,县城的农事官虽是正儿八经的九品小官,还不如未入流的衙役在民间的知名度高,甚至有些地方根本不设这一官职。

  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官,一县县令自然能够任命,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可她主动任命和别人自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让人不得不多想。

  孙淑一正眼瞧着宋清,不说可以,也不说不可以。

  于是宋清取出昨日连夜整理的荐文,呈给孙县令。

  孙淑一看那厚厚一沓纸,先翻看了第一页,还以为这人是当真有本事在身上的。直到看了第二页,心里暗叹自己这回怕是看走眼了。

  什么嫁接能够提高作物产量,使之不怕病虫害、更快结实,这不是天马行空吗?

  但还是有些犹豫,毕竟她不了解农事,之前也没翻阅过农事相关书籍,不知道宋清所说的“嫁接”到底可行不可行。

  斟酌片刻,孙淑一还是决定相信自己最开始的判断,起码给人一个机会。吩咐手下继续在招人,自己带着宋清离开班房。

  领着到了居所,两人站在游廊,孙淑一面色复杂地看着宋清半晌,幽幽问道:“按你荐文所说,这天井里栽的竹和海棠也能嫁接在一起?”

  宋清一哑,无奈地说:“不能。”

  “为何?”

  宋清:......

  他要怎么解释二者一个是禾本科,一个是蔷薇科,根本不能嫁接在一起?而且竹子没有茎芽形成层,也不能长粗,压根不能通过嫁接繁殖......

  “嗯......大人可以这样认为: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的两种作物,嫁接在一起才能成活。”最终,宋清也只能想出这一个苍白又勉强合理的解释了。

  还是他想的简单了,昨晚只想着先把可行方案写出来,完全忘记想想怎么给他人解释原理了。就像一个会背乘法表的人,很难考虑到还要解释为什么九九八十一,而不是七九八十一。

  宋清的眼神,和孙淑一苦恼于该如何跟弟弟解释韵脚问题时,露出的眼神十分相似,她一眼就看出其中的意思。

  难道嫁接是泞阳县很常用的农事方法?她孤陋寡闻了?

  “咳咳!”孙淑一清清嗓门,不耻下问道:“那什么作物可以嫁接在一起?”

  “桃子和李子就可以嫁接在一起,结出的果子更加清甜可口、肉质鲜嫩。”这题他知道怎么讲了。

  孙淑一想了会儿,终于说起正事,“这样,你回去准备准备,什么时候‘嫁接’成活了,本官便让你做农事官。”

  于是宋清就这样失去了班头的差事,得了个暂时见不着影子的职位。

  回去后宋清认真考虑过,他和沈之洲连自家的新房也没建,还处于缺钱的状态,但他最想做的事情从来不是靠开铺子赚钱。

  左右他也不爱没必要的交际。

  和沈之洲谈过之后,两人一致决定把砂锅粉铺子交给大舅娘,利润就两家人五五分。也算是给二老的养老钱。

  大舅大舅娘二老四十来岁,因为常年干地里活,吃喝也节俭,已经开始显现老态。铺子里的活儿虽然不轻松,但跟地里活儿相比,自然没那么耗费精力。

  起初大舅娘说什么也不同意,这夫夫二人日子才好了点,那铺子才开了几天?租金都还没赚回来!若是让她去铺子里帮忙,她是一定会去的,那也不能拿分成呀!

  最后二人好说歹说,大舅娘是领了好意,不过她只拿四成,不然便让二人找别人去。

  知道大舅娘是舍不得要两个孩子挣钱的营生,遂不再多说,这事儿就这么定下来了。

  十来天的时间一晃而逝。

  宋清把灌木林找到的半人高野茄树移栽回自家菜地,用作砧木,等确定嫁接成活了就去县城里找孙淑一。

  再说孙淑一,这几天到附近几个村镇查看过,还请教了有经验的村民,可都没人听说过什么嫁接不嫁接的。

  倒是发现县城、村镇的街道上陆陆续续多了很多卖菌菇的村民。

  可现在分明也不是菌子盛发的时候来着。是宁阳特产?若是卖去京城,这时节高低能卖三四十文一斤吧?

  她虽然不清楚市场价,可京里好些达官贵人家里都爱吃,有些珍稀品种甚至还是贡品,必然便宜不了。

  于是派了手下去打听,却只打听出来是在白溪村拿来卖的。后来想起有个衙役就是白溪村的,便传人来问话,这才知道原来是宋清带着人种出来的。

  黄正义是个大嘴巴,不等孙县令问别的,他甚至把宋清琢磨出来的手压泵、喷灌设施、三轮车这些,一股脑儿绘声绘色说了一通。

  哦对了,宋清还送他家夫郎去上学了!

  这下孙淑一才真正对宋清有些期待了,不管那个什么嫁接能不能成功,她都打算把让人做这个农事官了。不,不然还是做师爷?做农事官也太屈才了。

  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天,宋清来找她了,问她什么时候有有空,他嫁接成功了!

  孙淑一当即放下手里的事情,随宋清去了白溪村。

  “当真活了!”孙淑一稀奇地说,“接上去的好像是三种作物?”

  只见野茄树上的接穗有三种叶子。一种是光滑的条形叶;一种是长椭圆形的,上面有细软的绒毛;还有一种是深裂的花叶。

  “是。这是辣椒,这是茄子,这是番茄。”宋清指着几个接穗一一介绍道。

  “茄子我知道,只是不知辣椒和番茄是何物?”孙淑一疑惑道,都忘了自称。

  不等宋清想法儿回答,她自己赶忙岔开话题。这熟悉的纠结眼神,几天前她也见过。

  “不知宋先生可否愿意做本官的师爷?”孙淑一一改上位者态度,尊敬地说。

  遇到有才能的人,上位者自然礼贤下士。

  宋清知道孙县令为何转换了态度,却并不打算接受,“还请孙大人见谅,宋清自知不是惊才绝艳之人,因而只属意农事官一职。”

  若是做了师爷,便不算是在编人员,而是幕僚。他日孙淑一高升,无论何处幕僚都得追随,那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