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了一下午,直到傍晚时候坐在饭桌上,宋清才有空告诉沈之洲明日送他去杨夫子家私塾的事情。

  可想而知沈之洲会有多兴奋。吃完饭就开始收拾明日要带去私塾的东西,笔墨纸砚、他比较满意的文章都带上,哦还有宋清给他抄的书。

  为了沈之洲能带去一本完整的《左传》,宋清点上刚买的油灯,熬夜将之抄完了。

  沈之洲东西都收拾好了,在宋清抄书的间隙,隔三差五打开宋清给他买的书袋,一遍又一遍检查还有没有什么忘记带的。美得冒泡。

  怕人明早起不来,宋清多次让人睡觉无果,最后正色勒令一番。人倒是躺上床了,一双乌溜溜的眼睛就是不肯闭上,映照着跳跃的火苗。

  将近子时宋清抄完书,给人装到书袋里,爬上床的时候沈之洲还睁着眼睛,直勾勾看着他。

  “还不睡?”宋清躺下,给人掖掖被子。

  沈之洲侧过身面向宋清,枕着手臂看过去,兴致勃勃地问:“杨夫子是不是很好呀?”

  “挺好的。”宋清在黑暗中勾勾嘴角。

  “杨夫子看过我的文章,有没有说什么?”

  “说你文章作得不错。”没明说,但四舍五入是这个意思。

  听了这话沈之洲心里美滋滋的,身后的小尾巴都要翘起来了,“那杨夫子会喜欢我吗?”

  “会,你招人稀罕。”

  “杨夫子......”

  “快睡觉。”一口一个杨夫子做什么?是把杨夫子挂在嘴上了。

  大手往沈之洲脑袋上呼噜一把,哄道:“闭上眼睛睡觉,一会儿睁眼就能看见杨夫子了。”

  沈之洲开开心心地蹭过去挨着人,脑袋靠着人肩膀,意思是真打算睡觉了。

  次日一早,宋清还没醒,沈之洲就爬起来,惦记着上学的事情,天不亮都醒来好几回了。

  他一动,宋清也醒了,索性起床做早饭。吃过饭收拾收拾,再送沈之洲去上学。

  两人刚出村口没多久,便遇上了驾牛车赶上来的李阿叔夫夫俩。

  两家人的地挨在一起,平时却没见过几面。李阿叔夫夫俩每日都会去县城卖豆腐,傍晚天黑之前回来。

  “这是小宋和阿洲?”牛车停在一旁,李阿叔先看见两人便打了声招呼,“要去县城?上来阿叔捎你们一程。”

  见李阿叔家牛车上还有空位,宋清先扶沈之洲坐上去,自己两手一撑坐在边缘。

  “阿叔这是要去城里卖豆腐?”李阿叔男人不爱说话,现下还在赶车,宋清便跟李阿叔攀谈。

  “是哩!”虽然没见过小宋几次,但每次碰上小宋都向他打招呼,礼貌得很,“小宋你们是要去县城买东西?”

  “送阿洲去杨夫子那处上学。”

  李阿叔惊讶地看着两人,随即笑道:“读书好,认几个字总归是不错的。”

  村里就是识字的男娃都没几个,更不要说小哥儿了。听说只有富贵老爷家的小哥儿,才会请夫子教习几个字。知道沈秀才教沈之洲读书习字的人没几个。

  牛车要比步行快些,半个时辰的路程,几人时不时搭句话,一刻钟就到。

  “劳烦阿叔阿伯了。”到了李阿叔家卖豆腐的地方,两人就下车了。

  这处就是两人之前卖猪肉的地方,从南城门进来就是。杨夫子家离西城门比较近,再走一盏茶的功夫就能到。

  “劳烦什么?顺路的事!”李阿叔高兴地摆摆手,这小宋可真是客气。

  “阿叔晚些时候收摊,能否捎阿洲回去?”宋清跟李阿叔商量,二人早晚都捎上沈之洲,每日给两文钱车费。

  他得跟表哥几人忙活栽培蘑菇的事情,若是每日接送沈之洲上学,得花费两个时辰即四个小时。可让沈之洲自己上学他也担心,怕他遇到歹人。

  李阿叔爽快地答应了。本来就是顺带的事,能多挣两文钱当然更好,他们老两口卖一天豆腐堪堪能挣个三四十文钱。

  告别李阿叔二人,宋清领着沈之洲往杨夫子家去。看见早起卖糖人的也给人买了一个。

  到杨夫子家门口的柳树下,宋清再次询问:“都记得路了吗?下午下学了就去李阿叔那里等会儿,不要乱跑。”

  “记得了,不会走丢的!”沈之洲到杨夫子门前,有些沉不住气了,恨不得长了翅膀飞进去。

  “小没良心的!”宋清有些气恼,大手按着人头顶硬生生把脑袋转过来,不厌其烦地叮嘱:“吃中饭的时候你就在杨夫子家附近吃,或是去跟李阿叔他们一起吃,可别跑远了。”

  “嗯嗯!”沈之洲一副认真倾听的模样。

  “想吃什么买什么,要是钱不够用了晚上跟我说,我明日多给你些。”他给了沈之洲三十文钱,吃饭是绰绰有余,可是出门在外不多带点钱在身上,要是遇着什么意外了可怎么办?

  “够了够了!”一碗面加肉才十文钱,他就是有两个肚子也够吃了。

  “心思都飞了,走吧。”说罢,宋清牵着人随着一同来上学的孩子进去了。

  有些年纪小的悄悄打量两人,后来见大哥哥把那个阿哥交给夫子,恍然大悟是送来上学的。

  可是他只有七岁之前有人送,为什么那个阿哥这么大了还送呢?小脑袋瓜子里满是疑惑。

  “我跟你说的话都记住了没?”拜见了夫子,宋清又拉着人絮叨一遍。

  以前两人来县城里,放沈之洲去书肆或是别处玩他是不怎么担心的。可如今他不在城里,真是怎么想怎么不放心。

  要是人走丢了,或是被歹人拐走了,他离得又远,现下交通又不发达,可真不知道上哪儿找人去。

  “记住了记住了!”沈之洲小鸡啄米式点头,力图表现出他在用心记。

  杨夫子受不了宋清这个唠叨劲儿,昨天还是个精神小伙儿,怎的今日就变得婆婆妈妈了?遂出声道:“他又不是小鸡崽子,我还能给你卖了不成?”

  到此,宋清向杨夫子行礼告罪,摸摸沈之洲脑袋,才转身离开。

  见人真走了,沈之洲才后知后觉有些伤感起来,心里还挺不是滋味的,但很快又被上学的激动给淹没了。

  宋清快步赶回村里时,三家人都在忙活。

  张升和他媳妇儿推着推车往山里去,不管是枯枝败叶还是腐木段,都装上车。

  本来栽培蘑菇的培养料是需要堆置发酵的,但耗时需要一个多月时间,恐怕会延误第二茬蘑菇的栽培。

  于是几人一合计,决定像宋清院子里的菌房一样,去山里搂腐叶当做培养料。

  表哥王兴义一人在犁地,李家姐弟俩在后面吭哧吭哧将之整成菇床;表嫂和郑大嫂将张升夫妻俩先前推回来的腐叶一层层铺在菇床上,木头都单独捡出来,整齐码在专门的菇床上。

  见都没问题,宋清打了声招呼就回去片竹子。

  刘记酒楼的伙计还没来取菌子,宋清先将菌房里的茅草菌采摘出来。茅草菌已经到了盛发期,一日除了早晚两次,中午吃完饭了还要采一次。

  今早这一次采得晚,倒是一口气采了好多,跟昨晚采的加起来,刚好有三十斤。

  捡到野猪那日砍的竹子,本来是想片成竹片,给菜地做成栅栏的,现下都片成竹条,等到过几天拿去在菇床上搭建小拱棚。

  原本宋清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搭建菇房,后来想着菇房太大,搭建起来耗财耗力,改了主意搭成小拱棚。也幸好地还没犁出来,没来得及搭大棚,不然还真不好改。

  竹片全部片好,期间酒楼伙计也来称了蘑菇去,还特意要求看看菌房长什么样。

  蘑菇地旁有一条小溪,若是种一般庄稼是不愁缺水的,但栽培蘑菇需要保持极大的湿度,人工取水的话恐怕供应不上。

  于是宋清仔细查阅一番资料,提笔算了一个多时辰,终于搞清楚怎样利用简陋的条件制作一个抽水泵和一条灌溉设施。

  要是搁在上学那会儿,他断不用耗时这么久才计算清楚。问题是离开学校十来年了,平日里也很少用到这方面的知识,咋一有需要,还得从头再学。

  再加上以现在的条件,只能制作粗糙的基础设施,想做一个全靠水压的抽水泵都有些艰难。

  原理搞清楚了,宋清去灶房找了块木炭,带上纸便往蘑菇地去了。

  “小宋这是搞什么呀?”表嫂用手拍拍身边的郑大嫂,指一指小溪那边。

  郑大嫂停下锄头,直起腰来看过去,只见宋清从小溪向地里走几步,便往手中的纸上写写画画。

  没一会儿功夫到了地里,宋清根据计算出来的喷射力,步测隔几个菇房需要安置一根竹竿。

  他打算将竹竿打通当做水管用,虽然没那么灵活,却是他目前能想出来的最合适的材料了。

  到时候两根竹竿首尾相连,连接处做成螺纹,密封性应该不会太差。

  花了些时候将五亩地量好,也到了吃中饭的时候。

  考虑到李家村有些远,宋清拜托表嫂招呼姐弟俩的中饭。

  沈之洲不在家,他不能邀人去家里吃饭,可别让爱嚼舌头的妇人看见,坏了人家名声。

  --------------------

  作者有话要说:

  宋·鸡妈妈·清(语重心长):巴拉巴拉巴拉,记住了吗,崽崽?

  沈·小鸡崽子·之洲(狂点头):嗯嗯!

  啾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