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赵匡胤做皇帝的一生, 无论是开始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还是后来的杯酒释兵权,再到斧声烛影,每一件事情都充满的传奇色彩。】

  【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 是大宋的开国皇帝, 赵匡胤在早年, 跟着后周世宗柴荣参加了高平之战以及攻打南唐的战争, 后来成为了柴荣的亲信,但任殿前司,统领的禁军乃是皇帝的亲卫军,可以把这个职位理解成保安队长,不过是比较高级的保安队长。】

  【后来赵匡胤与石守信、杨光义等人结拜为“义社十兄弟”, 在殿前司培养出来了属于自己的势力, 这也为后来的陈桥兵变打下了基础。】

  【显德六年, 柴荣驾崩,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登基, 第二年,赵匡胤在赵普和赵匡义的帮助下,黄袍加身,取代后周成为皇帝,建立了北宋。】

  【建立北宋以后, 赵匡胤在赵普的帮助下,改革军制,加强中央集权, 确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 通过战争的方法统一天下,却最终死在了进攻北汉的途中, 这一年,他正好五十岁。】

  正好五十岁?

  赵匡胤听完天幕,掰着手指头数了一下,如果五十岁的时候他会死,那还能活多少年呢?大概还剩十四年左右。

  也就是说,他的皇帝生涯在这个不算太特殊的日子里,已经在数倒计时了。

  多么可怕,有时候上天就是爱跟你开一些捉摸不透的玩笑,他当皇帝都才当三年,就已经看见了不当皇帝之后的大宋。

  五十岁,虽然算不上很长寿,但从目前的平均死亡年龄来看,已经很不错的,他唯一不能接受的就是天幕里所说的暴毙而亡,还是在和自己的弟弟赵光义相聚之后暴毙。

  怎么暴毙的,是本来就患有重病,把赵光义叫进宫来交代后事之后,在所有人的期待中平静死去,还是像杨广与杨坚那样,大部分人都怀疑,杨坚是死在了杨广的手里。

  赵光义并没有杨广那么不在乎骨肉亲情,也没有杨广那么疯批,这一点赵匡胤是毫不怀疑的。

  然而赵匡胤并不知道,天幕在这个时候开始盘点他,是在提醒他还是只是一个巧合而已,总而言之,这样的信息确实让他有了一些思考。

  比如弟弟会不会真的想要这个皇位,又比如,他对赵光义的信任会不会有些太多了。

  赵匡胤想起当初赵光义和丞相赵普拥立他成为皇帝的事情,他虽然装了装样子推拒了一下,但还是半被迫半自愿的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而现在,赵匡胤才猛然想到,如果当初赵光义在军中有足够的威望,他是不是就直接自己做这个皇帝了?

  有那样的实力但是错过了之后的痛苦与悔恨,往往比原本就不具备争抢的实力后失去来的痛苦,也许就是一念之差,某个瞬间没有想清楚,于是赵匡胤成为了皇帝,而赵光义没有。

  这个世界上没人不想做皇帝吧。

  赵匡胤由人及己想到了他自己,被迫黄袍加身全是装的,善待后周皇室也都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好名声,什么天下不天下。

  抢皇位的人,心中或许有这个天下,但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的愿望而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

  说到底皇位还是重过了天下人。

  所以即便赵光义有做皇帝的潜质,而且还做的不错,他也不想传位给他。

  嘶,赵匡胤忍不住捞头,有些犯难,也就是说前些日子的绸缪是他提防错了人?

  天幕没有把话说明白,赵匡胤自然是不会相信自己的死与他弟弟有关系,但是这种事情,总是会让人产生疑惑。

  赵匡胤又在思考赵光义做皇帝的可能性。

  因为感念当初他拥护自己做皇帝的恩情以及兄弟之宜,赵匡胤与赵光义的关系一直很好,但是亲兄弟之间难道就一点嫌隙都没有了吗?

  当初隋朝,杨勇为太子时,谁又能想到杨广心怀不轨,一直在等候篡位的时机呢?

  想到之前天幕盘点的几个人,秦始皇、宇文邕、杨坚,赵匡胤不免有些害怕,这几个人要说有什么相同之处,那就是在他们死后没多久,国家就灭亡了。

  他不禁思考,宋朝会不会也同样如此。

  近年来天下很不平稳,许多国家在短短数十年时间里,建立又消亡,匆匆而过,就留下一些逐渐不被人提起的痕迹。

  也许史官还会记得,但绝对不可能深刻。

  如若大宋也是这样的命运,那赵匡胤会觉得十分揪心与痛苦。

  可他的直觉又认为,不至于此。

  天幕可以像里面的人发起提问,他很早以前就已经知道了,但是这些日子以来,天幕里说的那些事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不会在乎,更不会提问。

  可是今天,赵匡胤忽然觉得,那道天幕有了存在的意义。

  它既然许久都不能把自己想知道的内容说出来,那赵匡胤就打算自己提问。

  斟酌了一下午,赵匡胤终于在天幕中问出来自己想问的问题:【宋朝能存在多少年,经历多少代?】

  问完之后,他还嫌不够谨慎,又点击了屏幕上硕大的“打赏礼物”四个字,送出了一百个“钻石城堡。”

  然后等待着天幕的回应。

  说实在的,赵匡胤对此很是没底,他不知道自己的询问能不能得到回答。

  但是之前他分析过,这天幕看似是“神迹”,实则是后世之人对历史的点评。

  以赵匡胤的世界观,显然很难理解为何生活在未来的人能把自己说的话传递到宋朝,但是确定了天幕里是人而不是神,那一切就有商量的余地。

  大不了多给她一些钱,有钱能使鬼推磨,何况就张张嘴皮子的事情。

  ......

  叶小枝并没料到视频才刚刚播放出去了,系统就提醒她有人在问问题。

  照例是打赏了礼物的,仍旧是最贵的“钻石城堡”,当不要钱的刷。

  叶小枝估摸着又是哪个贵族阶级的人,一般贫穷老百姓是消费不起这样的金额的,她点开私信箱,果然......

  上面赫然显示着“赵匡胤”三个字。

  看见他提出的问题,叶小枝倒并不意外。

  人总是很难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何况在听过了秦始皇、宇文邕、以及杨坚之后,正常人都会怀疑自己被盘点了,是不是死后的王朝,也会如秦朝、北周、隋朝一般。

  这个问题倒不是很难,叶小枝很乐意为了那一百个“钻石城堡”回答,甚至没有那100个钻石城堡,她如果看见了这条问题,也会乐意回答。

  只不过没充钱就没有系统的提醒机制,这在阶级分明的古代倒是显得十分合理。

  万事都得排在贵族阶级以及官僚阶级之后嘛。

  【三百一十九年,十八代。】

  一个回车键,叶小枝就回答完了赵匡胤的问题。

  ......

  赵匡胤其实并没有想到她会这么快回答自己。

  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试着像天幕提问。

  他认为未来的人应该是很忙的,不可能每天守着这道天幕,等着人问。

  但很显然他料错了。

  赵匡胤眯着眼,静静的看着天幕,然后含糊不清的喃喃念着天幕里的那一行字:“三百一十九年,十八代。”

  随后他的内心掀起了轩然大波。

  没有哪个开国皇帝不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存在千秋万代,但是也同样清醒的知道,要做的这样一件事情是何其的困难。

  汉朝历经四百一十五年,唐朝历经二百八十九年,这两个朝代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已经足够长久足够耀眼。

  因此,即便有所遗憾,天幕给出的这个答案已经符合赵匡胤的心理预期了。

  这是他弟弟的后代所经营的王朝,按照亲缘关系来说,和他有关系,却没有那么大的关系。

  不想当皇帝的皇子不是好皇子。

  赵光义没当过皇子,但他离权力的中心足够近。

  他看着赵匡胤如何登上皇位,如何稳定超纲,如何治理朝政,难道就一点都不动心吗?

  人都是自私的,赵匡胤随便一想就只知道赵光义绝对不可能不存在想做皇帝的心,然而对他而言,即便是和他关系非常非常好的亲弟弟,即使是有着历经三百余年的大宋,他也没有慷慨到能将皇位送出去的地步。

  赵匡胤一直觉得,世界上所有人,都没有亲兄弟值得信任,因此自开国以来给他的权力地位都是最高级别的。

  他在想,会不会正是因为宠信太过了,所以才导致了他最后生出不臣之心?

  这件事好像比之前夺取兵权一事还令人费心,还令人纠结。

  赵匡胤想,还是先看看接下来天幕会怎么说吧。

  ......

  赵光义也挺烦躁的。

  他烦的是这天幕说话只说一半,到底什么是“斧声烛影”啊,在这件事情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而他又做了什么,这是赵光义无比想知道的事情。

  近日,陛下在宫中仅用一杯酒就把兵权收回手中的消息让他极其震撼,但是自己未来会做皇帝这件事情更加离谱。

  说他没想过那是绝无可能的。

  早在陈桥拥立兄长为帝的那一天开始,他就无时不刻的在做一个相同的梦。

  那就是,如果当日众人拥立的是他,那现在的宋朝又会是怎样的一副光景呢?

  倒不是不服兄长做皇帝,赵光义在平日里对他做出了的那些崇敬与情谊,从来都不是装出来的,他也从来没想过要去篡赵匡胤的位置,做出什么谋逆之事。

  但每个人的具有两面性,他心甘情愿的拥立兄长为帝,也心甘情愿的辅佐他建立一个强盛的大宋,但同时也在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梦。

  看着别人是怎么成为皇帝的,又是怎么做皇帝的,使得赵光义的内心更加的翻涌,尤其是今天天幕说出来那样的预言以后。

  但是赵光义认为,他是绝对不可能会杀了赵匡胤的。

  因为他对他一点怨恨都没有,就算再过十几年,他大概也不会对赵匡胤产生怎样的怨恨,而导致会杀了他。

  如果想做皇帝,他大概会慢慢蛰伏,然后在兄长驾崩以后“顺理成章”的接任他的位置。

  可如今已经成为了帝王,且敏感多疑的赵匡胤,还会信任他吗?赵光义不敢猜测,同样不敢保证。

  ......

  大宋百姓不知道宋朝会有多少年的历史,更不在乎那些贵人是怎么翻来覆去抢皇位的。

  只要天下安定,谁做皇帝都好,天下若不安定,谁做皇帝都一样。

  身为社会底层最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期盼的统治者是真正为国为民的,至于你是怎么夺得皇位又是怎么夺取天下,这一点都不重要。

  开封城中。

  从周到宋,随着国家的逐渐稳定,百姓渐渐也忘记了过去的痛,城里的烟火气一日胜过一日,如同赵匡胤所期盼的那样,百姓安居乐业,国家趋于稳定。

  不仅安居乐业,闲来无事还聊一聊皇帝的八卦,只不过聊的比较小心。

  这种事本来没什么,但若是被有心人听去了,难免招惹麻烦,人家若是去衙门里告你,说不定还会挨板子掉脑袋。

  但人的好奇心是无穷无尽的。

  在满足探索欲这件事情面前,送命都显得没有那么的可怕了。

  开封城内有一家很大的茶楼,叫做“风月楼”,是上个月才开张的,现在扔在搞开业活动。

  里头的布置别致新颖,每日每个雅间都摆放着不同的鲜花,香气怡人,隔间里还有琵琶女在弹奏,从雅间隐隐约约能看得到隔间里的琵琶女,但琵琶女却看不见外头的客人。

  有种唐朝诗人白居易笔下“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

  但这种可以制造的朦胧美并非只为了让人感受其中的意境,更重要的是保护客人的隐私。

  既可以听见弹奏之声,又不会被琵琶女看见容貌,在这雅间品茶时,也可悄悄的评论一番宫中的贵人。

  真是一件风雅有愉快的事。

  这条街的酒楼不止一家,但唯独风月楼的生意最好,靠的就是这种独特的揽客方式。

  且这家店按照不同的世界退出不同的饮品,甚至还配合天幕里面的画面出了,类似“联名款”的清茶。

  琵琶女的弹奏也是根据天幕中的乐曲所改变的,确实是一个适合三两好友休息交流的好去处。

  于是这种风格的酒楼,忽然就在开封城中流行了起来。

  ......

  绍兴十一年。

  近日丞相秦桧总是在赵构面前说提起岳飞的不是。

  赵构从一开始的满腔愤懑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他也向来不太喜欢岳飞,但是秦桧说多了只会让他觉得,这人是不是在针对人家。

  老实说,他对岳飞并没有那么大的恶意。

  武将而已,总不能你需要打仗保江山的时候恨不得把人家供起来,需要和平的时候,就把人家踩地上把,这种行为太不是人了。

  但赵构又从天幕中,关于他赵家老祖宗对武将的做法,受到了启发。

  就连当初的赵匡胤都会忌惮武将的权力过大,何况是他呢。

  岳飞还算是一个听话的武将,只不过在战事方面有一点点的轴。

  可如今,岳飞是抗击金军最厉害的将领,他自然不能说杀就杀。

  丞相秦桧多次给赵构建议与金廷议和,这种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和平如果可以随便的谈下来,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了。

  但赵构又觉得,大宋历来重文轻武,如果让岳飞就这么肆无忌惮的打下去,那日后的势力必定会功高盖主。

  求和虽然不是上策,可如果花一些钱就能停止连年不断的战争,同时抑制武将过盛的威望和过大的权力,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也许丞相也是这样想的,文官之首,自然更在乎文官的利益。

  赵构觉得自己十分聪明,秦桧心中那些私心全被自己给拿捏住了。

  只不过在岳飞这件事情上他还是没有拿定主意。

  从前的苗傅和刘正彦两人曾经发起过一次兵变,虽然赵构运气好,让他逃过了这一劫,最后还是又重新取得了皇位,但是随着岳飞与岳家军的声势逐渐浩大,他又开始害怕了。

  人不能在一个坑里跌倒两次,跌倒第二次很有可能爬不起来。

  岳飞看上去忠心,却是个不畏皇权的人,这种人的可怕就可怕在,忠心的时候会很忠心,不忠心的时候可能一点情面都不会留。

  就算会留,作为一个皇帝,指望着一个臣子留情面,就已经很失败了。

  这就是赵构对岳飞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