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不是傻子, 自然能感觉得到皇帝对他的戒备之心已经到达了顶端。

  只不过他从来就不是善于奉承逢迎之人,有与陛下不同的意见,也会直接坦率的表达出来。

  君臣之间,如果能做到相互理解, 有什么说什么, 即便有不一样的见解, 其实也不会发生什么不可挽回的事情。

  人嘛, 总是不可能做到每个人的想法都一样的。

  岳飞从来没有那一刻忘记过自己投军的初衷。

  靖康之耻太过屈辱,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收复中原,同时迎回二圣。

  这一点,当今陛下不会愿意, 岳飞也同样能理解, 正是因为父亲和兄长被俘, 如今的陛下才能成为陛下, 如若“二圣”回朝,皇位该怎么分配呢?

  但这些都不是岳飞所在乎的东西, 他更在乎大宋的疆域是否完整,以及能否洗雪国家的耻辱,哪怕这样的所作所为会得罪皇帝,他也在所不惜。

  何况收复中原为的也不仅仅是迎回二圣,更是为了宋朝河山, 赵构愿意偏居江南,不代表他也愿意。

  如今朝廷琢磨着和金朝议和,岳飞很早就知道了, 但他不能理解。

  在战事方面, 大宋不落下风,甚至金人节节败退, 岳飞实在想不通赵构的脑子里在想些什么,为何一定要选择议和呢?

  宋朝自开国以来,武将的待遇就不是很好,战功越是卓著,皇帝的打压就越厉害,就如天幕中提到了杯酒释兵权。

  宋朝皇帝对武将的忌惮真的是从一而终。

  但无论如何他是绝不会反的,如今大宋积弱,能够把江山撑起来已实属不易,真的再也禁不起一场能够动摇整个国家的内乱了。

  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他的身家性命,便都系在了皇帝的一声令下之上。

  只可惜赵构不明白,他同样不明白的还有“忠言逆耳”这句话。

  岳飞不是没有想过,赵构有可能会杀他,但是现在正是战时,国家用人之际,金人虎视眈眈,大宋朝堂以及百姓都需要他与岳家军的保护,因此他不认为赵构真的会对他下手。

  但是他想错了。

  岳飞并不知道,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同时,大宋朝堂是何等的奢靡不堪,他更不知道,他在为大宋江山流血时,那些无所事事的奸臣正在盘算着如何取他的命。

  过刚易折,偏偏这样的人还无比的忠心,所以结局注定了不会完美。

  .......

  在要不要处置岳飞这件事情上,赵构确实很为难。

  如同岳飞自己所想,他乃国家不可多得人才,全军统帅,又在军事谋略方面有着过人之姿,别说杀了。

  即便之前秦桧给他出谋划策说将岳飞撤职,他也难下决心。

  岳飞不是不能死,只是他如果死了,赵构想不到还有谁能来保护宋朝保护他本人。

  岳飞就像是一把剑,随机悬在某人的头顶之上,至于究竟是刺他还是刺金人,赵构只能说看命。

  他又实在固执的不行,很多时候赵构都想问岳飞,这仗真的是非打不可吗?

  靠着现今大宋的底子,也能安稳个数十年了,何必要打打杀杀呢?

  更何况,他还要去收复失地,把自己的老爹和哥哥接回来,拜托,你把两个“皇帝和太上皇”接回来,那我以后干什么呢?

  他不是没有想过用和解的办法来和岳飞商量,升官发财,给钱劝告都试过了,但是这人油盐不进。

  确实是个功臣良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只不过,如果这样的品质不是用在对付自己身上就更好了。

  秦桧这几年都在忙和大金议和的事情,说实在的,赵构看得出来金人不想和大宋和平相处,他们的目的是吞并大宋,最终统一天下。

  如果不是被岳飞打的难受了,根本不可能有商量的余地。

  现如今看上去是松口了,其实不过是惧怕岳家军,在金军里一直有一句话,叫做:“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这话赵构听着虽不怎么悦耳,但也说明了岳飞在敌军眼中的地位以及作用。

  金人之所以在考虑与宋议和,不过是忌惮岳飞,他们派人传递的书信中,总提及“二圣”,不过是在震慑赵构。

  无论语气和善还是恶劣,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意思只不过都是那一句:“你也不想你爹和你哥回来跟你抢皇位吧?不想的话,就赶紧把岳飞给我解决掉。”

  赵构不想做一个冤杀良臣的昏君,所以这个天幕对赵匡胤的盘点恰到好处。

  它给了赵构一个绝妙的理由,来处置岳飞。

  那就是在宋朝压制武将,根本就不需要理由。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时候,用过理由吗?没有,不过是他想做所以就做了。

  赵构并不知道什么叫做具体势力具体分析,想要效仿宋太祖,他只知道,如果再不处置岳飞,可能就快要来不及了。

  ......

  给赵匡胤回复完信息,叶小枝并没有等到回答或者其他的问题。

  但从赵匡胤不紧不慢的询问中,叶小枝可以确定的是,这个视频通向古代之后,确实是“诈尸”型播放,想什么时候播就什么时候播。

  有可能隔几天,也有可能隔几年。

  只不过传送到她面前的信息会被压缩,变成短短的一日或者几日。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叶小枝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遇到这么奇妙的事。

  因此,赵匡胤再给自己发消息时,视频应该还没有放到关键点,以及宋朝历经多少年那一段。

  现在了无音讯或许是看视频去了,或许是干别的去了,古代皇帝都挺忙的,具体做什么去了,谁知道呢。

  但正如叶小枝所料,天幕果然又开始播放了。

  【赵光义是赵匡胤的亲弟弟,在宋朝建立以后,为了避讳皇帝的名讳,他将名字改成了赵光义,登基以后又改名为赵炅。】

  【他俩还有个弟弟叫赵匡美,第一次为了避讳,改名赵光美,第二次为了避讳又改名赵廷美,只能说这哥是有点运气在身上的。】

  【言归正传对于赵匡胤的死亡,为何有这么大的争议,归结于两个原因,一是赵匡胤在暴毙之前已经生病了,虽留赵光义在宫中,但也有可能是在交代些什么,说不定就是秘密传位,并不能证明赵匡胤是被赵光义所杀。】

  【第二个原因则是,赵匡胤与赵光义的兄弟感情极好,好到了就算赵匡胤真的将皇位传给了他,也不会有人怀疑的地步。】

  【赵光义在宋朝建立以后,倍受赵匡胤的宠信,担任开封府尹,受封晋王,位置在地位在丞相之上。】

  【这个信号其实也是被选为继承人的信号,宋朝的开封府尹地位极其重要,五代十国时期,如果不立储君,就会找个级别高的位置,把选定的继承人放上去。】

  【开封府尹就是这样的位置。】

  【赵匡胤在生前没有立太子,也就是说,当时的宋朝并没有合法的皇位继承人,但这个并不能成为赵光义的皇位来源正当的佐证,因为宋朝刚刚建立时国家并没有那么的稳定,赵匡胤的儿子们都还年纪尚小,这个时候立太子,简直是要人家的命。】

  【但赵匡胤对赵光义的宠信程度,确实超过了自己的儿子。】

  【以至于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继位,朝中竟然也没什么反对之声,相比而言,清朝时期多尔衮想在皇太极死后当皇帝就没有那么的容易了,多位大臣反对,让他不得不放弃自己最初的想法,转而立福临为帝,自己成为了摄政王。】

  【宋朝大臣的态度,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印证赵匡胤的态度,作为一个还不错的皇帝,朝廷里不可能一个死忠大臣都没有,很有可能就是他在没死的时候给大家打了预防针,所以朝臣才能坦然接受了这个结果。】

  【在赵光义继位这件事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金匮之盟”,《宋史》中记载,当年杜太后垂危,把丞相赵普和赵匡胤叫到病床前,立遗诏,要求赵匡胤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随后把遗诏藏在了柜子里。】

  【而这个记载,显然又给赵光义的继位,增添了合理性。】

  【至于丞相赵普,这位哥,在陈桥兵变中拥立赵匡胤,在赵光义上位时帮助赵光义,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在玩儿皇帝养成计划。】

  ......

  开封,皇宫里。

  赵匡胤听天幕听得入神,好像走入了另一个境界,外面的一切都已经听不见了。

  皇后来劝解了两回让他注意休息,但都被陛下敷衍了过去,四周伺候的人就更不敢上前去劝他。

  夜色渐浓。

  月光从云后撒下来,清辉落在地上,冷色的光芒混合这天幕的光亮,让人一时间分不清楚,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月光。

  这天幕说的逐渐离谱,连赵匡胤都要相信自己是主动传位给赵光义的了。

  兄死弟继,从逻辑上是说的通的,但从人物性格上说不通,赵匡胤没那么无私,他自己也知道。

  他从来不怀疑自己对赵光义的信任会像天幕里所说的那样深重,但再多的重视再超出份额的宠信都不足以让他传位给赵光义。

  天幕上所说的那些事,根本就不是合理的理由。

  万一只是声东击西呢?

  万一只是掩人耳目呢?

  赵匡胤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死后,一个反对赵光义做皇帝的人都没有?

  是被自己超出旁人的演技给迷惑了,还是全部都已经投靠他了?

  如若不是那只能说明这群大臣太蠢。

  他甚至想不到赵光义为什么要改名为赵炅呢?

  是不是因为当年为了避讳被迫改名,但他心中不服,因此他要再次改掉自己的名字,由此证明他赵炅不必赵匡胤差?

  还有那个薛定谔的“金匮之盟”,若说这件事情是太后做出来的他并不意外,自己这位母亲主打一个公平,可能不仅想让他传位给赵光义,还想继续往赵光美身上传。

  但是史书所记,是真是假谁有说的清呢?也许就是别人乱编的也说不定。

  赵匡胤不愿意在这样猜忌下去了。

  反反复复的不信任最后只会酿成一个结果,那就是兄弟之间产生嫌隙,最后指不定会发生点什么。

  之前用一杯酒拿回了兵权又改革了军制的事情给了赵匡胤极大的启发。

  因此他决定,把赵光义叫进宫来问问。

  人到三分醉,演到你流泪。

  喝点酒,再不经意的提两句天幕中的事,想必赵光义就能明白自己的担忧了,到时候见机行事,看他究竟是个怎样的想法。

  ......

  八月初,这时节的开封很少有这样的凉意,院子里的叶子“沙沙作响”,赵光义不知道是风吹起来的凉,还是自己心中的凉。

  他并不是在惧怕或者担忧什么,只是脑子里一团乱麻,整理不清。

  恰巧这个时候,宫中太监来报,让他明日进宫,他实在找不到一个合适的面目去面对至尊之位上的兄长。

  明天赵匡胤势必要问他继位之事,说绝无此心人家不信,实话实说又惹人忌惮。

  赵光义十分破防,怎么什么破事都让自己给摊上了。

  但皇帝之令不可不从,他明日还是要进宫。

  宫中宴席并不如他想象中那么好,也有可能是因为赵光义确实没什么吃饭的心思。

  赵匡胤拉着他一杯接一杯的给他倒酒,赵光义只觉得十分无语,还不如有话直说,亲兄弟之间,怎么也比石守信那帮异性兄弟来的坦诚。

  赵匡胤酝酿了一会儿说道:“弟弟呀,天幕说的那些事,你在自己家里肯定也已经听见了。做哥哥的实在是不想怀疑你,但是......”

  “陛下,天幕所言未必是真。”赵光义早就料到了赵匡胤叫他进宫的目的,于是对答如流。

  赵匡胤接连摆手道:“我不是那个意思,咱们哥俩感情好,我怀疑谁也不可能怀疑你啊,何况天幕还说一切都是母亲之命,母亲用心良苦,若真是这样,我必定遵从。”

  “呵呵,您说的是。”

  赵光义干笑两声,不知道说点什么,见过虚伪的没见过这么虚伪的。

  “我只是害怕这个天幕离间我们的兄弟情义,我能当上这个皇帝,你也出了不少的力,如若你想要皇位根本不需要动什么手脚,我现在就可以让给你,你懂吗?”

  赵光义:“我......兄长,你知道的,我绝无此心,当初周世宗去世,小皇帝继位时,我也确实想过,想要做几天的皇帝,但自从与赵普等人,拥立了你做皇帝,事情已成定局,就没有这种想法了,大宋是由你建立的,在你的经营下蒸蒸日上,做兄弟的,在旁辅佐就行。”

  不说赵普还好,一说赵普赵匡胤就来气,早知道你俩关系好了,谁知道有没有暗中勾结在一起?

  没准儿那个“金匮之盟”也是你俩一起编的。

  赵匡胤又喝了一杯酒,随即拍了拍赵光义的肩,说道:“你不必解释了,我真的没有那个的意思。”

  说完,他似乎觉得赵光义不信,继续拍着他的肩膀说:“这天下是咱们赵家的天下,不是我一个人的天下,你一定要相信我,只有咱们两个兄弟齐心,大宋才能好好的发扬下去。”

  赵光义张了张嘴来不及说什么。

  ......

  而与此同时,外面的天幕又启动了。

  赵匡胤没有喝醉,赵光义是知道的。

  但是刚刚他还在自己的面前装醉,现在看见天幕却完全沉浸其中,眼里透露着精明。

  赵光义很紧张,他担心天幕又说出来什么不该说的话影响他们兄弟感情,或者影响他的命。

  但他无法阻止。

  【“斧声烛影”究竟是弑兄夺位还是正常继位,谁也不得而知,但宋朝本就是个比较独特的朝代。】

  【和历来所说的弱宋一样,宋朝的皇帝也挺弱的,很多人在遗传方面都有点这样那样的疾病,生不了儿子的不止一个,有宋仁宗赵祯,又有后来的宋高宗赵构,他们又不愿意死活把皇位传给女儿,只能在宗室中寻找合适的继承人,所以这个皇位传来传去,最后还是落入了赵匡胤的后代一脉手中。】

  【如果不用在乎皇位的血脉问题,那么唯一的疑团就变成了,赵匡胤到底怎么死的。】

  【而这件事,就好像雾里看花,众说纷纭,但却没有人能给一个特定的答案,与结果。】

  天幕就此落幕,赵光义感觉自己终于能够呼吸了。

  他说:“陛下,这天幕说的事,真假不定,就如同民间说书人一般,大家给点打赏听了也就过了,三岁孩童尚且不会被蒙蔽,何况是你我。”

  赵光义这话说的很艺术的。

  一点都不信的话,赵匡胤不甘心,全部都信显得他不如三岁孩童。

  但是这段时间对天幕所说之事的过于担忧,甚至让他忘记了三百多年王朝一脉相承的可能性有多小。

  赵光义能做皇帝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赵家天下世世代代流传下去不就行了。

  他现在倒没有其他的担忧了,唯一的一件事情,就是自己究竟怎么死的。

  赵光义见赵匡胤的眼神还在自己身上游走,他说道:“陛下,要不日后你我相见,必须有第三个人在场,这样的话......”

  “你又来了,朕可不是信不过你。”赵匡胤打断他的话。

  赵光义无言以对。

  作者有话要说:

  参考:《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