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在看过天幕中播放的那段舞蹈后陷入了沉思。

  她在歌舞乐曲之上有着非凡的造诣。

  一般舞蹈所要传达的除了曲中的情感,还包含一定的故事性,但天幕中那段代表着她和李隆基的舞蹈,则明显充满了悲情的色彩。

  天幕中的“杨玉环”向天空飘去,两人之间牵连的丝带被斩断,“李隆基”掩面痛哭,极为不舍。

  这似乎意味着,他们两人未来在某种难以避免的事情的驱使下,最终阴阳相隔。

  而且死的那个人是她。

  杨玉环想不明白,明明李隆基已经年过六十,自己怎么可能死的比他还早?

  看他那副伤心模样显然不是赐死,那是为何?迫不得已还是政变?

  但现在还有一件事情摆在了眼前,比探究自己因何而死更加的迫在眉睫。

  杨玉环加快了去找李隆基的脚步。

  看见李隆基时,他鲜见的没有在欣赏歌舞。

  殿中的乐人舞姬们仿佛是才被喝止,通通站在宫殿的两侧,不知所措。

  而李隆基则坐在椅子上,眉头紧锁,像在为了某件事情发愁。

  当然了,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天幕所言,实在有些过分。

  杨玉环以为他也在担忧他们两人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被传出去会遭到天下人的耻笑,才露出这样的神情。

  于是她屏退左右打算上前去安慰一下李隆基,又做一次善解人意的解语花。

  但杨玉环这次失策了,李隆基其实是在担忧自己的万里江山,他想不明白大唐为何会盛极而衰,至少现在还暂时不见端倪。

  李隆基自认自己在治理国家这方面的才能十分的卓越。

  不是他不要脸自夸,若不是他真的有这方面的天赋,当初父亲在立太子之时,就不会在他与嫡长兄李宪之中百般纠结了。

  最终的结果是兄长自认为才干比不上李隆基,而将皇位让给了他,之后他们两兄弟的感情便一直很要好。

  这件事不排除李宪是个很识时务的人,当初李隆基在政变之中脱颖而出,锋芒毕露,还把自己的父亲扶上了皇位,而功劳过剩的结果就是地位稍显尴尬。

  他们李家历代又不乏一些厉害的弟弟仗着能力和势力把顺位兄长弄死的事情,脑袋和皇位二选一的话,任谁都会选脑袋的。

  李隆基在思考,他拥有着这般光辉神勇的前半生,难道真的会因为老糊涂了,而做出什么昏庸无比的举措?

  杨玉环并不知道李隆基在想什么,她只知道他看上去似乎因为天幕的事情显得十分的疲惫。

  于是,杨玉环附在他的耳边,轻声唤道:“三郎。”

  李隆基好像没有注意到杨玉环在说话,这与他平日里的态度大不相同。

  杨玉环又喊了一句,他才仿若大梦初醒一般,回过头来,望向杨玉环琥珀一样的眼睛。

  他苍老似枯树枝一般的手,忽然抓住杨玉环细白如雪的手腕,然后惊惶的问她:“娘子,你刚刚也听见了吧,天幕说大唐......大唐会在我的手里盛极而衰。”

  杨玉环听见他的话,心里一点点的冷了下来。

  原来不是在担忧她是否会受人非议,而是在担心自己还能做多久皇帝啊,这也正常,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幸好她一惯最擅长的就是哄人了。

  杨玉环笑了笑:“三郎何必担忧,我大唐国力强盛,怎会忽然就衰落了。”

  李隆基还是很担心的,杨玉环的话在他看来不过是妇人短见,说的好听。

  只可惜天幕给的信息太少,他即便想从现在开始重振旗鼓改变历史,也不知从何使力,只能干着急。

  两人各怀心事在殿内面面相觑。

  李隆基不会在乎天幕将两人的事情说出去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因为他是皇帝,皇权至高无上,没有人会找死一样议论李隆基。

  那杨玉环呢?

  人言可畏的道理她还是明白的。

  只可惜,无论她如何的宠冠六宫,在那个男人心里,最爱的其实还是自己的江山和自己这个人,所谓的专宠,也只不过是在可给限度之内的专宠。

  她的家族、父兄、姊妹,都因为她的缘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宠幸与殊荣,看似荣耀万分,实则一家荣宠全系于她一人身上,唇亡齿寒,一损俱损。

  如果真的到了,不得已的时刻,李隆基是一定会放弃她的,就像天幕舞蹈中给出的那个结局。

  也许伤心和眼泪都是真的,但更看重自己也是真的。

  ......

  过了两天,寿王李瑁不知为何进宫了。

  两人在长廊上相遇,远远一见都觉得尴尬无比。

  杨玉环匆匆走过,避开了相见的可能性。

  其实当初分别,确实是迫不得已。

  寿王迫不得已,杨玉环也迫不得已。

  宫中传旨要她去和陛下相见她难以拒绝,强行被送入寺庙她难以反抗,最终被纳入宫中,说到底亦是李隆基一个人说了算。

  杨玉环在宫里看似娇纵,实则也不过是讨好李隆基的一种手段,像是吃多了甜瓜的人,忽然尝到一颗酸李子,总是觉得意外且惊喜的。

  宫中众嫔妃是甜瓜,杨玉环则是那颗酸李子。

  看起来的无比宠爱,实则只不过是合了李隆基的口味。

  至于爱和不爱,谁在乎呢?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是天幕中显现出来的诗句,也许是后人所作来写她与李隆基的。

  即便看不到诗的全貌,杨玉环也能猜想里头大约有什么内容,无非是声色犬马,沉溺美色歌舞从而导致了朝代的衰败。

  一个朝代的衰亡,无论如何都能怪到女人身上来,怎么不算是有本事呢?

  杨玉环越想越气,她发誓,从今天开始,再也不吃荔枝了。

  ......

  太平公主走后,武瞾在宫中听见天幕所言,便陷入了沉思,随后得出的结论是:自己一定要在死之前仔细思考储君人选。

  至少天幕中所说的,李旦、李显、李重茂是绝对不行的。

  李唐江山虽说落入了她的手中,天下人对女子当政颇有不满,平日里净说些她不爱听的话,干些和她作对的事情。

  但武瞾这人,作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唯一一个成功登上皇位的女子,是分的清是非黑白的。

  她不希望自己死后朝政混乱,各派相争,亦不希望大唐在几十年后就走向一个衰落的结局。

  因此,选择一个镇的住场子的储君,成为下一任皇帝就变成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只不过这事儿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她的几个儿子资质都稍显平庸,女儿倒还有几个不错的。

  但若是传位给公主,不免又会陷入现在的局面之中,朝臣和百姓看不惯女子当政,将来的女帝亦会步步难行。

  这般想着,武瞾觉得自己头疼的老毛病又犯了。

  一旁处理奏折的上官婉儿见状,去殿后给武瞾泡了一壶提神的清茶奉上。

  武瞾饮后,觉得清醒了不少,又看向身侧的上官婉儿。

  她想,这世道对女子确实不公,如婉儿这般才学能力都是上乘的女子,天下必不可能只她一个,然而能显露其才干,并且得到重用和发挥的又有几个呢?

  待她死后,恐怕男人对女子当政的限制和反扑会比从前更甚。

  而最终大唐依然会走向衰落,也未见得男人就比女子厉害多少。

  武瞾闭眼沉思,这立储与皇位之事,还应细作打算才是。

  .....

  史料来源:《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