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杨玉环,就不得不提起她与唐玄宗李隆基以及寿王李瑁之间那段传奇又隐秘的爱情故事。】

  【大唐,大约是我国五千多年历史中,强盛和璀璨的代表,在经历了李世民“贞观之治”,到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再到李隆基“开元盛世”,唐朝被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华盛景。】

  【这样的盛景却没有在大家的期盼之下维持下去,反而像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之后,却是暗淡的黑夜,而大唐由盛转衰的一切,都要从这位传奇的皇帝李隆基说起。】

  【按照常理来说,让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的皇帝,大部分都是昏君,然而李隆基就不一样了,他不是昏君,更准确点说,他拥有一个很完美很牛逼的前半生。】

  【在武则天与唐玄宗之间还存在三个皇帝,分别是李显、李重茂、李旦,在那片堪称混乱的朝政里,上台又下台,这几个人不提也罢。】

  【而在这一段时间中,李隆基不仅斗倒了韦皇后,太平公主等一系列政敌,还把自己的父亲扶上了皇位,同时也给了自己一个名正言顺登基的理由。】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前半生用脑过度,他的老年时光则十分的昏聩。】

  【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把自己的儿媳妇杨玉环薅进宫来,成为了自己的贵妃,大唐李氏出身鲜卑族,对伦理方面的东西大约没有那么的在意,所以这件事虽然离谱但在当时也算不上什么轶闻。】

  【在杨玉环入宫以前,李隆基最宠爱的妃子是武惠妃,武则天的侄孙女,也是寿王李瑁的老妈,这关系确实过于混乱了。】

  【开元二十四年,武惠妃逝世以后,后宫嫔妃中一直没有合李隆基心意的人选,有人为了讨他欢心就把目光投向了寿王府中美貌动人的杨玉环身上。】

  【但毕竟这个时候,杨玉环还是他儿媳妇,就算李隆基动了心思也不敢太过明显,随后,李隆基让杨玉环自请为女道士,两人开始在寺庙中幽会。】

  【杨玉环能歌善舞,精通音律,而且聪明颖悟,智算过人,与李隆基可以说一拍即合。进宫之后也是受宠专房,在宫中李隆基称她“娘子”,礼仪与皇后相等。】

  ......

  听到天幕对自己的评价,李显、李重茂、李旦想说:请问您礼貌嘛?怎么我们就不提也罢了?

  而除了这几个人,大唐各位位高权重者对天幕所透露的未来之事,则显得更为忧心。

  贞观十九年。

  李世民在听见天幕中所说的大唐后续走向时,没什么惊讶的神色。

  虽说女子当政于常理不和,但根据天幕所言,那位武姓女子做了皇帝后,把大唐治理的十分强盛,且最终大唐还是又落回了李家手里,可以说一切都比较的正常,至少在他的接受范围之内。

  他更在意的是他辛劳经营的大唐,最终为何会盛极而衰。

  那又会走向末路吗?

  天幕里没说,但至少算不上太好。

  思维短暂的运用了一会儿,有人通传说几位公主入宫了。

  李世民暂且把未来的事放在一边,去另一边殿里见他们。

  高阳公主又在和驸马置气,没进门前,李世民看见她趾高气昂的甩开了房遗爱扶着她的手,见李世民来了又装模作样的挽在一起,想显示一番恩爱模样。

  李世民有些愠怒,心想,都没听见天幕里说我大唐会盛级转衰是吧,合着就我一个人着急。

  众人入席,虽是普通家宴,但在皇帝面前大家都比较拘束,即便是受宠如高阳公主,也只敢在别的地方跋扈,是决然不敢在自己老爹面前跋扈的。

  而且千万不能仗着骨肉亲情行凶,玄武门之变的结果还历历在目,虽是为了抢皇位不得已而为之,但要是把李世民惹毛了,谁也别想从他那里讨到好处。

  这是高阳这近二十年以来琢磨出来的受宠法宝,在长辈的面前,她还是分外乖巧的。

  李世民坐在上位,见几位公主驸马都在窃窃私语,唯独高阳与房遗爱仇人似的,一句话都不说。

  他忍不住问:“高阳,近来可是与驸马闹了别扭?”

  高阳公主放下筷子,有些意外:“没有啊,只是有些神思倦怠,不爱说话,多谢陛下关爱。”

  李世民点了点头,没有怀疑高阳的说辞,只是叮嘱道:“近来天气愈发热了,别太贪凉,另外,朕听闻你近日常去会昌寺听高僧讲经......”

  话音未落,高阳公主的筷子掉了一根在地上,她又把它捡起来,没让旁人看出有什么异常。

  李世民接着说:“你的性子急躁,多去听经,静下心来,也是好事。”

  高阳公主连忙回应道:“高阳谨记陛下教诲。”

  李世民倒也不是想怎样教诲她,只不过她嫁的毕竟是房玄龄之子,虽说资质与他爹比是差了些,但好歹家族门楣摆在那里,太不给面子了不好。

  高阳与房遗爱日渐不睦,他也有所听说,趁着事情还没有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能提醒几句就提醒几句吧。

  ......

  天授二年。

  太平公主从宫中出来时,四角的天空阴郁无比。

  当然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得知了自己会在政斗中输给李隆基所带来的阴霾。

  太平公主从小在宫中长大,母亲的行为举止也一直影响着她,她认为既然母亲能做皇帝,自己又有什么不可以的。

  天下人对女子总是充满了偏见和不公,哪怕父亲在位时,就已经二圣临朝,哪怕李显登基后只不过是个空架子,其中把持朝政的,还是母亲,但只要不登基,不称帝,世人似乎都能接受一些。

  说什么女子做皇帝有违天理,又有违人伦,说到底还是接受不了,这天下是由女子做主罢了。

  可是既然母亲做到了,她便想将这件事情维持下去。

  有野心没什么大不了的,她想做皇帝也不是什么应该藏着掖着之事。

  李隆基。

  太平公主在嘴里默念这个名字,一个牙牙学语的无知幼童罢了,又能懂什么?

  即便在另一个既定结局里她真的输了,但在这一条通道上,她提前了二十余年得知此事,难不成还斗不过他?

  太平公主知道天幕的评点是后世人所说的已经发生的事。

  但她不信命、不信天、只信自己。

  ......

  开元二十二年。

  幸运的是武惠妃从天幕中提现预知了自己的结局,不幸的是还有两年她就得死了。

  幸运的是她从中知道了将来自己的儿媳妇会和自己的丈夫搞在一起,但是她死了,也不必强迫自己去面对这些难以接受的污糟事,不幸的是,这个儿媳妇已经嫁给她儿子了,而且是她亲自请求皇上赐的婚。

  李隆基一向喜欢些风花雪月的乐事,武惠妃是知道的,做人的底线也不高,但她怎么想也想不到,他竟然会做出把儿媳妇纳入宫中这种事,并且还把人藏佛寺里。

  那可是佛门尽地,也亏他想的出来。

  杨玉环。

  她的亲儿子寿王的王妃,长的确实有几分姿色,当初李瑁在胞姐咸宜公主的婚礼上,对她一见钟情,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她不仅吸引小的,也吸引老的。

  怎么说呢,武惠妃是觉得有点恶心的,现在她很不得立刻下一旨处死杨玉环,但是找不到理由啊,就这么处死一个王妃,实在是于情理不合。

  而天幕中所说的,礼仪与皇后相等就更让她愤怒了。

  当初王皇后去世,陛下本想册立她为皇后。

  但因前朝韦皇后之乱,以及则天皇帝之事,群臣反对,这皇后之位谁都坐的,唯独她武家女儿是万万做不得的。

  武惠妃有时也觉得好笑,女子称帝,是上千年也难遇一回之事,用得着这样严防死守吗?还众臣集体反对。

  她即便是是有做皇帝之心,也无做皇帝之力啊!

  ......

  天宝四年。

  李瑁本来好不容易接受杨玉环从他老婆变成他老妈这件事情,现在天幕又一次提醒了他,还是在大庭广众之下。

  怎么,他不要面子的吗?

  夺妻之恨不共戴天,可夺他妻子那人却偏偏是当今天子,还是他的老爹,他能怎么办?

  把老爹杀了,把老婆抢回来?

  不好意思,杀父之仇一样的不共戴天,如果真的要报夺妻之恨的话,他只能做个狠人,排除万难,先杀圣上,再杀玉环,然后为他们报仇,杀了自己。

  李瑁看着王府中的富贵装潢,又想到自己的王位,身份、地位,他确实放不下。

  如果什么都能放下的话,当初也就不会放任父亲让玉环出家,再纳她入宫为妃了。

  从前他也确实很喜爱杨玉环,长的漂亮,又多才多艺的女子,谁见了都喜欢,但那种喜欢还没有深刻到要与君父为敌的地步。

  就好比玉环对他的爱,同样也没有深刻到顶撞圣上的地步。

  皇权君威,不可冒犯,谁知道反抗的结果是不是一命呜呼。

  只不过父亲与玉环这事儿,虽然也算不上太过隐秘,却也没有到天下人皆知的地步,现如今成了百姓茶余饭后的笑谈,李瑁觉得十分丢脸。

  1.《新唐书》

  2.《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