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在入宫以后可以说是受到了最极致的宠爱,而与此同时,因为杨玉环的受宠,整个杨氏家族的荣宠也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杨玉环的父亲杨玄琰被追封为太尉、齐国公,族兄杨铦为鸿胪卿,杨锜为侍御史,并娶太华公主为妻。】

  【这位公主是武惠妃的女儿,向来最受宠爱,如果这个时候武惠妃还活着,知道自己的儿媳妇成了老公的小老婆,而自己的女儿成了前儿媳妇哥哥的老婆,不知会作何感想。】

  【与此同时,杨国忠也渐渐显赫起来,杨贵妃的三位姐姐都有才貌,李隆基称之为姨,并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以及秦国夫人。】

  【当时,杨氏一族的恩宠可以说振动天下,无人可及,即便是公主见了也得礼让三分,史书中记载,建平公主和信成公主两位和杨家有了嫌隙,还被追缴财物,驸马也因此罢了官。】

  【在宫中的多年生活,杨玉环与李隆基并非一直琴瑟和谐,恩爱无比,他们之间也是有过争吵和矛盾的,但每次吵架过后,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恩宠都会日渐尤盛。】

  【如果日子就这样平静的过下去,那么即便后人会对此有所诟病,说的也不过就是李隆基老而昏聩,过度宠信罢了。】

  【然而再多的宠爱都抵不过命运的捉弄,真正使二人的爱情故事戛然而止的,是那场让整个盛唐走向衰落的安史之乱。】

  似乎是为了渲染大唐由盛转衰的落寞。

  天幕中的画面开始下雨,雨点由小转大,雨声由弱转急。

  呼啸的风一阵又一阵的吹过,让整个气氛都变得紧张了起来。

  接着是兵马碰撞的声音,似乎是在说明那场战乱的可怕之处。

  雨夜里,泥水四溅,让生活在盛唐时期的人看了也不免觉得忧心忡忡。

  ......

  但人与人是有区别的。

  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对着天幕给出的预言未雨绸缪。

  大唐还生活了许许多多的,最普通不过的黎民百姓。

  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是衣食住行,财米油盐,以及今天菜场的肉价贵了还是便宜了,明天村里杀猪,自家能分到几口肉。

  播种下去的粮食长的怎么样了,收成好不好,去年的余粮还能不能坚持到今年新稻子下来的时节。

  有人家里又添丁了,有人家里又嫁女儿了。

  他们不懂什么是国运,也不在乎影响不到自己当前生活的,发生在未来的战乱。

  天幕之中的景象,虽然奇异,足够引起人的惊呀和呼声,但往日的奇异景象也不在少数。

  安史之乱算个屁,只要没打到自家门口,他们才不会在乎这些。

  朝廷早就说了,天幕是吉兆,对人没有害处,既然是没有害处的东西就用不着对它费什么心思。

  还不如早起起床,下地把活干了,再丢跟玉米在柴火里,等着天幕继续盘点接下来的内容。

  说到底,他们只是历史车轮下,匆匆碾过的泥土,生活的重担已然压的他们喘不过气来,有谁还会去在乎子孙后代的未来呢?

  大唐会不会衰落甚至还会不会存在。

  那都是统治者应该去关心和在乎的事情。

  ......

  晚唐。

  对于已经经历过安史之乱的人来说,天幕所透露的内容至多会令人感概,还不至于让人忧心。

  茶楼依旧生意火热,路旁饥民依然食不果腹。

  街上行人步履匆匆,至多会在天幕出现异动时停下了看两眼。

  安禄山、史思明、杨玉环、李隆基。

  这些人,以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已经离他们太过久远了,即便是恨,也难以再扶大厦之将倾。

  时至今日,大唐的结局已然注定,再也难以改变。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罗隐一边感慨自己多次科考而不中的命运,一面感慨现下波折的生活,以及难以闯出去的困境,作下了这首诗。

  四下无人,更没有谁能体会他内心的愤懑与悲凉。

  随后,他与学着那位盛唐时璀璨如明月的天才诗人李白一般,与皓月对饮了一杯酒。

  ......

  天幕说的对,武惠妃现在就是一个懵逼的状态。

  谁能想得到,她就算死了也逃不掉这些原本不应该由她知道的破事。

  本来杨玉环进宫成为贵妃已经够让人受不了了,现在居然还告诉她,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杨玉环的哥哥。

  都不把她当人是吧,仗着她死的早,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武惠妃十分的生气,她女儿什么身份,那姓杨的又是什么身份?陛下莫不是老糊涂了才做出这种事情来。

  合着专挑她一家霍霍?

  武惠妃气急攻心,拿起身边的一个茶盏就扔了出去,茶盏碎在了地上,定睛一看,正好是数日前,陛下赏赐的白玉盏。

  武惠妃想着,眼不见心为净,顺手又把剩下的三个茶盏和一个茶壶都给砸碎了。

  如今儿子李瑁已然成婚,女儿还在自己的身侧,尚对未来的一切都懵懂无知。

  公主的身份,看似荣耀,其实婚事也不过父亲的一句话。

  可惜,她就算知道了未来的事,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实在想不到能够做些什么来挽救这个结局。

  ......

  对天幕所言之事最为关心的,当然是李隆基。

  毕竟是他在位期间发生的事,李隆基不希望自己的一世英名最终落了个不得善终的下场,所以他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安史之乱。

  并想办法阻止这件事情的发生。

  从天幕的语气中可以得知,此事是一个转折点,如果处理得当,或许大唐就能幸免于难。

  近来为了这两件事情发愁,已经愁的他连歌舞都多日未看了。

  安史之乱,安和史二字指的或许是人名,但究竟会是谁呢?

  李隆基仔细搜索大脑,也想不出来一个位高权重,有能力掀起大风大浪的将领来。

  毕竟离安史之乱的发生还有十年时间,他想不出来也在情理之中,此时的安禄山还不是那个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也暂时没有能力发动政变。

  但是知道会有这么一件事情发生,就好比有一把隐形利剑悬在头顶上,你明明知道他在,却不能确定到底在哪里,碰不到摸不着。

  神经衰弱又焦虑,毫无办法。

  弄得他连食欲都消退了,整个人消瘦了不少。

  因为天幕太过于口无遮拦,杨玉环的心情也跟着不好,见李隆基整日里烦忧,她懒得去劝慰。

  梨园的歌舞停了多日,料想李隆基应当也不会比她好受。

  高力士作为李隆基身边最亲近的人之一见此情景免不了着急,他也因此去找过杨玉环两回,说陛下心事过重无心饮食。

  杨玉环淡淡的答道:“没事,他饿了自然知道传膳的,人没法儿把自己饿死。”

  高力士未想到会是这个回答,只好悻悻的退下了。

  天幕中说的一些事情在现实中还未发生,但杨玉环能够感觉得到,这些事情与她的命运息息相关,也与整个杨氏家族息息相关。

  天下人的议论她或许可以不顾,但自己的命怎么都还是得顾一顾的。

  杨玉环一向知道怎么讨人欢心,当她全家荣辱自身性命都在李隆基身上的时候,她也乐意这样做。

  但若不是,那她也就不想白费功夫。

  ......

  天宝十三年,八月,西域下着满天如鹅毛一般的大雪,这是在长安城里从未出现过的景色。

  这一年,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聘请岑参为判官,帮他整理文书草案。

  岑参在此处与前任武判官交接之后,一路给他送行。

  去往长安的路上人迹罕至,两人骑着马缓慢同行,一直到了不得不分别的地方。

  边塞风霜凛冽,遍地滚石,一阵一阵的风吹在脸上,如钝刀划过,干涩且疼痛。

  武判官的背影渐渐消失在了霜雪与风沙之中。

  岑参看着此情此景,百感交集之下,做出了那首千古闻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裘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彼时的岑参并不知道,他所在的西域,所在的大唐,将是最后一年辉煌繁华的光景。

  而随着一年后,安史之乱的爆发,西域与大唐的联系逐渐减少,几十年后,他脚底下踩的这片土地,会变成吐蕃的疆域。

  岑参尚且年轻,他来此边塞之地,是为了做出一番有为的事业,如同守在这里的每一名将士一样。

  他的诗中饱含了对国家和战友的热情,然而这首诗却像是秋天开尽的最后一朵花,等待着它的,是未来难以抵挡的严寒。

  史料来源:《新唐书》

  凌晨的时候会提前把明天晚上的内容更出来,之后更新时间照常,感谢各位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