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三国:原来我是第一猛将>第844章 洛阳人心
  “瞧瞧吧,这就是背靠黄河的优势。”

  相比长安,洛阳恢复的更快,更顺利。黄沙滚滚的河水直到入海前,连绵不绝,为通航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李云义剑指黄河,心潮澎湃。

  同样的人,同样的土地,在不同的人手中,就能变成不同的模样。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此刻彰显的淋漓尽致。

  同样是百姓,生活在自己麾下,就是一种幸福!

  这样想着,李云义愈发高兴,这天下毕竟是自己一手打下来的。他忍不住想要装逼,却又发现自己的寂寞无人能懂。

  要是荀彧诸葛亮知道这个分崩离析的大汉之后数百年会发生什么,未必会成为汉臣。可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的身份,是万万不能公布的。

  黄河之上船只不知凡几,直到千年后,此处仍旧商业繁茂,南北不知多少商人在此间将货物运输东西。

  “贤婿可是想要迁都?”

  “迁都?”

  李云义哑然失笑,这事儿吕布都知道了,其他人也会知道。不过这不是秘密,洛阳的确优于邺城。

  任何大一统王朝都会考虑交通更便利的地方作为都城,大明也是如此,最初选择的是南京,朱棣靖难成功之后,也没有迁移首都到北平,而是朱高炽之后,北平才成为都城。

  而北平成为大明首都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北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环,能够获得大量物资。随着海运开展,北平边上的天津卫,一个卫所也成了国际大都市。

  农业固本,商业繁荣。

  在这个还没有京杭大运河的年代,甚至不会出现大运河的时空当中,邺城只能偏安一隅,无法应付海量人口的生活需求。

  “温侯觉得迁都应该迁到何处?”李云义好奇,闲着也是闲着,逗弄一下温侯吕布,也是不错的消遣。

  吕布没有立刻回答,他很认真的思考道:“当今天下能够作为都城的城池,除了洛阳之外,只有长安。”

  懂了。

  吕布想要迁都长安,而非洛阳。

  “若非洛阳一地太穷,人口不足,不然洛阳能够成为新朝首都。”他目光炯炯,越看自己女婿越高兴。

  虽然自己不能成为一方诸侯,继续争霸天下,可相比其他诸侯,自己唯一的女儿成为齐公夫人,已经是天大的好事。

  须知李云义不是皇帝,没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那么多,身边女人只有三个。

  而且按照齐公所言,长子便是嫡子,只能由他继承齐公位置。

  这话不是明着说的,知晓的人不多,却足以表明李云义的心迹。相比蔡文姬跟马家女,自己女儿才是齐公良配,能够相敬如宾,白头偕老的人。

  “那你认为孤会逾越?”

  “什么叫逾越?这天下不就是你的吗?”吕布藏不住话,嚷嚷起来。

  还真别说,他这话说的也对。

  “既然一切都在孤掌握当中,是皇帝是齐公,有区别吗?”

  “当然有区别。”吕布诧异,不明白李云义是不是傻,这天下只有皇帝才是那个位高权重,眼高于顶的人。

  其他人无论什么身份,对于皇帝而言,都不值一提。

  身份在大汉极为重要。

  “孤觉得没区别。”

  “某家觉得有区别。”

  “孤——觉得没区别。”

  吕布哑然,不知道该怎么回了。明明是皇帝名正言顺,偏偏李云义要玩这一出。要是换成自己,早就拿着传国玉玺,直接称帝。

  “温侯要记住孤说的话,孤就是孤,任他谁来,这大齐都变不了天。”

  “诺。”

  吕布欲言又止,想说话却又不敢说。有那么一瞬间,他真的发觉眼前人跟以往不太一样。不知不觉当中,齐公威势更甚,就连自己都不敢直视。

  荀彧也接受了李云义的说辞,明面上的遮羞布,至少现在对大家都有好处,未来的事情谁也不知道。或许大汉还在,或许大汉没了。

  那都是以后的事情。

  “大人,晚膳已经准备好了。”

  亲卫到来,低声在荀彧耳畔提醒,荀彧这才发现天色渐暗,自己上前道:“主公舟车劳顿,好不容易回到洛阳,还请多吃一些,好好歇息。过几日才会忙起来。”

  李云义接受了荀彧的好意,毕竟未来几天真的会很麻烦。

  大汉的繁文缛节从来不少,只是没人敢在自己面前提及此事,更没有人会要求自己按照礼节做事

  。

  洛阳城外大片不适合种植的土地被划分出来,成为营房。此处居住的不仅仅是军士,还有修陵墓的工匠,百姓。

  跟其他城池不一样,洛阳左近的百姓,并没有大规模参与修缮水利官道等等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务。反而将有限的精力放在一个活着不多,死了不少的皇帝身上。

  一想到这位皇帝是董卓立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人恨的牙痒痒。他们被董卓迁移到长安,从富户变成现在的家徒四壁,前后不过数年。

  族人,亲眷更是化作一滩白骨,成了野狗饥民的口粮。

  “齐公到。”

  低沉的呼喊声传的不远,但听到这个声音的百姓纷纷起身,将屁股从小马扎上面挪开,看向营门。只见一队军士快步而来,紧随而来的人有三个,一个器宇轩昂,身高八尺,国字脸的吕布。一个温润如玉,行事让人如沐春风的荀彧荀令君。看書溂

  这两人中间则是一个二十岁上下,面白无须,生的庄正俊郎,不怒自威的少年郎。

  只见他信步到来,在一众目光当中生态自若,淡淡吩咐:“一切照旧,不要因为我们到来,此地便有所改变。”

  “诺。”

  荀彧微微颔首,放慢脚步吩咐一旁的书佐。这本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再度吩咐,不过是让大鸿胪跟礼部的人知道,做决定的人来了,再不识相就晚了。

  百姓很快坐了回去,他们下意识的知道出现在此处的少年郎便是齐公,却不敢靠近,直到文吏前来,安抚之后,他们才目送李云义消失在营寨里面。

  他们这才明白,似乎这齐公跟传闻当中一样,威严却仁慈,是一个知道老百姓看困苦的人。

  为这样的人效忠,不比那位死掉了还折腾自己的皇帝,好得多?

  不知不觉当中想,许多人心中都生出这一念头,愈发喜欢当下,而非过去。

  苦难还是让他随风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