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总裁豪门>天堂里的马车夫>第177章 教育是件漫长的事情

刘连舟没想到东城高中居然成了典型。

先是县上组织所有学校参观学习,后来市上居然也发起“追赶超越学东中”的活动。

愚同到东中做副校长后自己去看了回,学校是自己待过的,好多老师也认识,现在的东城高中人数也就与自己学校相当,所以连舟从骨子里没觉得东城高中怎么样。

愚同管着德育和安全,自己去后他们的柏校长也见了,可柏校长看连舟时的轻淡,让连舟心里不舒服,也就在心里觉得这柏校长自负了,似乎现在的柏校长与自己在关东中学时认识的柏校长已经不同了。不过也知在一所高中校长的眼中,是不会把一所初中校长太看重的。

所以与愚同闲聊时就没有掩饰对柏校长的不满。

听愚同说了柏校长的激进处,并还要将这些激进之举落实的想法后,连舟倒有些讥讽,说一所高中玩这虚的有什么用,高考没有亮点了,再有别的什么亮点也不会是所好高中的。

说这些时,连舟能感到心里那种微妙的变化。愚同过去里时还是领导,现在到了东城高中虽提了什么副科级,但对下面的学校没有任何影响了,在自己也就轻了。这种轻就会表现在自己说话的随意上。

或是愚同对自己的随意也可以感到,他听着自己那样说时也似谈了。过年时连舟倒想不起给愚同送什么东西,平时过年还聚聚的,这个年因为忙乱也没见愚同。

再见时,已是到东城高中参观学习了。

学习是县局组织的,其实在局里的校长会上,领导已说了两回东城高中的校园文化励志教育搞得好,说学校就应有股正气,士气,朝气。这次学习是所有初中以上校长、专干参观,介绍人和主讲人就是愚同。

进得学校,从校门口开始,就充满着各式各样的励志标语,一进门就是“走进东中,做有正气、骨气、堂堂正正的伟大中国人”。然后校园教室里四处是“和高的比,和强的争,和快的赛;永不言败,永不言弃,永不服输;勇往直前,注重细节,把简单事情做彻底,拒绝平庸,把平凡的事做经典”,“超越永无止境,一切皆有可能;质量就是生命,习惯就是素质,实力就是尊严;不怕起点低,就怕不行动,不怕一次跌倒,就怕永不爬起;认真就是水平,落实就是能力;奋斗会让整个世界为你让路”等标语。

在教室门口贴有教师批改的作业,学生的决心书,每个年级每个班都有自己的励志口号和誓词。学生们课前喊,早操喊,体育课喊。

在愚同的讲解中,那种目标激励,文化引领,情感关怀的校园文化倒听起来有模有样。每一位教师,学生都要确立方向和阶段性目标,并以誓言、承诺、公示、标语的形式固定下来,时时铭记,天天激励。

还有那种用小目标构建大目标,用希望和理想激发强大的前进动能。高扬励志文化,重拾学生信心和教师尊严。不因中考不利而自卑,不因身处弱校而放弃。重视自己的现状,敢于亮剑困难;跳高一跃,升华人生。最后是对教师情感化关怀,对学生精准化帮扶,通过单独谈话,集体评议,公开表彰,民主沟通,家属关怀,生日祝福等激发教师职业荣誉感,责任感,让教师抬头做人,低头教书。对学生集中会诊,寻找差距,开展老师、家长、学习小组的帮扶。

所有这些在愚同的讲述中倒让人心生感慨,虽然有些地方还让人觉得有形式主义,口号主义的味道,但细看细思倒也有可取之处,参观的人员也多方赞扬。

县局在后来的会议上明确要求大家要积极行动起来,不要光说困难讲原因,不动脑子想办法,要突破按部就班的惯性,得过且过的习性,勇于改革创新,围绕学校实际打造一种知进、求变、向上的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

当然县那你能看也对东城高中在新领导班子调整后的变化给予充分肯定,号召大家向东城高中学习。

会后连舟没有走,跑到了愚同房子。

他人还不在,正同县局领导话别。等了会儿见愚同回到房子,一看连舟在,还没有等他说话,连舟说,你对这学校事情还热情大,搞这么一出倒成典型了。

愚同说,怎么,觉得我爱表现了?连舟说,哪儿能,还要向你学习呢!看来你还是费心了。愚同说,形式也需要创造的,这也不是我的主意,是柏校长的。

连舟说,知道是他的,可没你也搞不成这样。你觉得这样鼓励打气能有作用吗?愚同说,你说的作用指啥?要说超过关东、关府中学自然没可能,但给大家找些做事的意义,让大家能有点精神的度日子倒还有些。

连舟说,你倒会说。你是咋想的,就在这一直做副校长?愚同说,那你把我提拔些做个正校长。连舟说,你现在成了副科,要提拔可没几个学校,如果你不在乎级别,我听说关东初中校长要变了,县上准备公开选拔,你参加吗?

愚同说,我就不了,你倒可以考虑,雷公初中也是全县大校,你也几年了。连舟说,我行吗?听到后也有这想法,可关东初中到底是县直大校。

愚同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一个初中大校校长也不敢争,还能干什么?局里如果公开招选,你参加也是种姿态。好了弄成了,你也就是牛皮校长了。连舟说,别挤兑我了,牛皮校长,你咋不想?

愚同说,我有自知之明,去了还不让人笑话,一个副科领导去争个普通校长?连舟说,你还把你这副科级真当回事儿?愚同说,别人不当回事,我再不当回事,那就成什么也不是了。

听愚同这么说,知道这话也是给自己说的,连舟也觉得有些无趣。两人又闲聊些,连舟才走。

回到雷公,连舟不由认真想这事情,新来的局长,看来做事风格与过去的局长大有不同,从对东城高中的这种参观学习可以看出,还是喜欢工作有新花样的。自己要铁了心的参加竞选,还得在一些事情上有所突出,比如校园文化,学校内涵发展上多想些。只是现在他已没有心思 想这些了。

在雷公也快三年了,去年的成绩算好些也刚好挤进前五,这还是自己下了大功夫,把好些学习差的学生送到了职中,做小分母后的结果,不过没有尖子学生,所以人们对雷公初中质量的提升也就没有什么过深印象。而今年从总体情况看不会比去年好,因为在与自己联考的几个学校中,这届学生的表现并不如人意。虽然在方方面面,今年付出的更多。但连舟知道,有些事情是用努力弥补不了的。

比如成绩的大体分布就是川原比山区好,城里比川原好。这种好不只是学生成绩问题,在学生成绩后面是社会的整体差异。雷公镇的繁荣也只是山区的繁华,而且即使在几个山区校里面,雷公也很难稳拿第一。所以雷公也只是所普通的山区学校。

这在外人眼中更正常,自己所待的学校与别的学校没什么不同,就是一所质量一般的乡村初中而已,只是自己还总以为是所大校而心里有种骄傲。

但这三年来,刘连舟对学校现状认识的要比过去更清了,知道学校是大些,但并没有把自己完全与别人区别开来,在别人眼中其实也不算什么。更现实的是,面对留在农村的这些学生,费再大的劲,要成绩上有突破,远比自己想象的难,而这种难是在把自己所能有的办法似乎都用光后得出的,这也是他骨子里不太相信东城高中那一套能有什么实质作用的原因。一个差生不会因为几个口号就能变好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教育就太简单了。

一个学生学习之所以差有很多内在的深层原因,这不是简单的鼓励打气可以解决的。当然这样做,士气维持一段时间是可以的,但长久是不行的。

士气这东西,就讲一鼓作气,就是为了完成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才有的,比如打仗,可能就是几天时间,甚至几个小时的事,但教育不是,教育是个漫长的事情。它需要长年累月的坚持,需要不断地积累,不是几天,也不是几月,而是数年如一日的坚持。

然而教育更可怕的还不只是坚持,还有环境与方法,还有家庭与品格,还有智商与习惯。

所有这些东西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连舟知道自己改变不了这些学生的家境,改变不了他们的父母,改变不了那些自小就内化于身的种种不良习气,更不可能将一颗向上的、坚强的心安装在他们身上。

事实上学校本身就处在一个利益的关系网中,而教育是一个地区整体的经济文化的结果。

所以他明白山区学校的弱不是某个方面,而是一个整体的经济文化环境的弱。

面对这种弱,不是自己努力就可以改变的,更不是喊几句口号就可以实现的。

所以这样的乡村学校弱是必然的,它不可能超过城里的学校,偶尔一次或许有可能,偶尔 考一两个好学生也有可能,但长久看,持续的看,是不可能的。

知道自己改变不了什么后,连舟就有了走的想法。如何向东城高中学习,在校园文化,学校发展内涵上再出新举措,看来只有走不成了再说吧。

而之所以有了这种心思,就是关东初中要换校长,而且要用公平招聘的方式选校长的传言越来越大。

面对这种传言,连舟不可能无动于衷,他想到更好更大的平台去。

可要竞选关东初中校长并非易事,可以报名参选的人包括各初中校长、直属校的副校长、各专干及各高中的中层,这就几十人。有报名意向的听说就有十几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

特别川塬几个镇的初中校长,还有几个风头正盛的专干。自己相比他们并没有多大优势,虽说雷公是大校,可毕竟是一所山区学校。如果要在自己身上找优点的话,那就是经历还算丰富,在小学、初中、高中都待过,各个管理岗位都锻炼过,当过校长的两所中学,干的还不坏,基本上大家也认可。

但这样的优势实在不具备绝对的优势。听说这次校长竞选分三步,一是笔试,二是面试演讲,三是民主测评。连舟想这次会公正些,但中国的事情人情总是存在的,所以如果自己要报名,要参加竞选,就要做充分准备,包括各个环节,也包括对相关领导的拜访。

就在连舟还想着这些时,中考来了,期末考试进行了。当把这些事情掀过去后,快放假时传言成真,公开竞选校长的文件发了,报名时间也定了。

连舟是在截止日期前一天报的名,排在第十四个。

报名后,离笔试还有三周时间,这期间除了用心看书外,他走访了几个人,包括局领导,还有自己的老师,以及已到外县当副县长的红玉的表哥。

连舟不能明确的向这些人提什么,这毕竟是竞选,不是简单的权力运作。即使别人要运作,你也要考好,比如笔试先能过关等。所以大家的态度也明确,说他们会操心的,会打招呼的,但你先准备考试,要相信自己。

连舟知道没有人会给一个确定的答复,能确信的只是这些年来持续不断的利益输送看能否起作用。

但连舟还是带着这些叮嘱到了笔试现场。

他没有想到参加笔试的人员达到21人,范围后来扩大到局里的干事。

笔试题不难,但也不好回答,因为很多论述题没有标准答案,它需要经验,也需要智慧与眼光。

笔试成绩是在三天后公布的,按二分之一人数取了前十名,连舟排在第七。

排在第一的是青牛的专干,第二是关东初中的一个副校长,第三的是阳中校长。这个成绩不能说差,但也不能说好。至少让大家还议论不到自己,而青牛的专干成为议论的焦点。所以,虽然还有面试和民主测评,但大家已有了传言,对青牛的专干看好的人很多。

面试是在一周后开始,有15名来自各方面的评委,他们十名同志要对自己如何治校发表演讲,接受问询。

十个人搞了整整一天时间,分数也是现场出来了,但直到下午,才能看出名次。

最后,结合笔试成绩取了前五名,而连舟就是第五名。

前面四个人中,笔试第一名的青牛专干居然被淘汰,新增了两人,一个是关东中学一个主任,一个是峰头的专干。

民主测评又是在一周后进行的,由各股室主任和局领导打分。用领导的话讲,大家的工作,这些股长主任们,局领导们最清楚。只这个分数没有公布,但名次倒出来了,阳中校长综合排第一,刘连舟排在第四。

连舟所希望的奇迹没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