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总裁豪门>天堂里的马车夫>第175章 一次提拔还不让人嫉妒并不是易事

成为东城高中的副校长,是一个月前的事。

关东高中的校长退居二线了,东城高中校长接任,关东高中一副校长到东城高中当校长了,东城高中一副校长调往关东中学,就是在这种变动中李愚同成为东城高中的副校长。

对这样的变动,李愚同谈不上多高兴,虽有祝贺的人,但私下里没几个人觉得好,甚至有相熟的人问他,你到东城当副职干啥呀,虽有级别,可这级别有啥意思?

李愚同明白,大家的看法说不上完全对,但对于已做了股室负责人的人来说,大多不会再走这一步。成了这样的副校长,唯一的变化就是成了所谓的科级干部。

对这个科级干部,愚同能想的来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从任命的程序看,是属于组管干部,教育局可以推荐,组织部考察,公示,廉政考试,任命。这就说明自己已不是县局管的人了,而是组织部管的人。

如此比一般初中校长更严肃的的任命是否意味着这样的副校长,副科干部承担更大的责任吗?当然不是,

对关东教育来说,一个高中副校长的责任,别说与关东小学,实验小学的校长比了,怕连局属的公办幼儿园园长都不如。这样的副科干部真的不重要,既没有多少权利,也没有太多责任。

所谓级别看来是个很神奇的东西,是一种待遇,这种待遇却看不出有什么实质的体现。如果有的话,就是开科级干部会议时你要来参加,科级领导考评时有你,干到一定年限可以提前离岗,别的好处似乎找不见。

愚同被宣布后就来东城高中上班了,唯一的变化,不过就是有了一间独立的办公室,可这是非科级的小学校长都有的。但愚同知道中国是个等级化的社会,这样看似没有更大权利和更多职责的副校长并不完全是一个摆设。能这样设置就有这样设置的理由,这是对高中教育的重视,是认为高中教育是比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更大的平台。

虽然现实是高中教育的平台再大,也不会比教育局高,还是教育局管理下的一所学校。在教育局,自己只是个中层领导,而现在是校领导了,只不过承担的不是主要责任罢了。不过愚同知道这些只是个自我安慰的理由,学校平台再大,作为县局的管理对象就是下级了。但在通往正科的路上,副科是一个必经的门槛,没有这个门槛你是到不了正科的。

所以好多熟人见到这样的任命有些不理解,连舟也打来电话说你怎么会想着到东城高中去?去那地方做个副校长能有什么好?愚同说,他清楚,可事情不是他想怎样就怎样的。连舟说,虽是科级领导了,可那有你在负责股室好,你慢慢就会知道的。愚同说,不需要慢慢,他已知道了。

张局长被传言要走的事很快成为现实,原科技局的一吕姓局长来局做了局长,这吕局长也曾是常营镇的书记,早年也干过教育,论资历是没问题的。吕局长来后,有人以为即使动人也会在暑假里,但没想在两个月后就成了现实。

愚同被叫去谈话时已定了,不过是给他通知一下,要他做好组织部考察的准备。愚同当然知道这一切的原因,两个月时间,与吕局长也只刚刚熟悉,他对自己的了解并不多。愚同不可能说别的什么,只表示感谢。

愚同不清楚的只是具体的运作是如何发生的,是程铭直接给吕局长讲的还是给组织部讲后组织部给吕局长谈的。重要的是自己虽想上一个副科,但最坏的想法是到高中做副校长,目前看来,这最坏的想法可能也是最好的结果了。自己对办这事的人除了感激不可能有别的怨言。

一切程序走完后,他就收拾了东西,把工作交接给新股长,一个从乡镇来的专干后到东城高中上任了。

愚同知道这会是一个新的开始,也可能是彻底的沉寂。

东城高中1000多名学生,原有一正三副四个校长,走了两个,来了两个。管教务和后勤总务的副校长没走。愚同被安排管了德育和校园安全,这对愚同不陌生。但具体到一个高中,还是有些陌生了,在他还是有新鲜感的。

从关东中学来的这名校长,愚同自然也认识,比自己大几岁。过去自己到学校,他还要陪了自己,要给自己汇报工作的,现在自己则成了他的副手,要协助他工作的。人世间的变化就是如此,过去自己虽只是股室负责人,但代表局里,那自然是学校的上级,但就自己的级别与那副校长比,自己无疑比别人低了。现在那位副职成了正科级的校长,而自己不过只是个副科屁股的副校长,听人家的也就很正当。

只是由于过去还熟悉些,加之自己又是从局里来,而且两人同时来到东城高中,愚同能感觉到这位新校长对自己的亲近。过去他虽是副科级副校长,但他对局里各股室,甚至市局或别的部门远没自己熟悉,所以遇事也爱同自己商量,也爱听取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地方虽偏些,但工作还算愉快,而且他明显感到事情不再很复杂,相对单纯了许多。

只是这到底不是在城里在机关了,时间战线拉的比过去长了许多。早上自己最晚要七点多到校,晚上下班就没个准,遇上带班,更是一天一夜守在学校。而德育和安全上的事又特别的多,不是学生出这事那事,就是又有什么活动检查的,一日也就搅进这很世俗的事情中。

愚同知道这是到了真正的基层了。过去自己在学校也待过,一晃六七年过去了,又到了高中,还是与过去有许多不同,虽然忙着但与外界的联系少了许多。

吴股长对自己下校感到很突然,事出来后专门把自己叫去问了,说是不是自己提的要求?愚同说他没有。他不想把自己的想法全部告诉吴股长。

吴股长说,怪不得当初只让你负责,而不给你当股长,看来在让你当股长这事上的确有杂音,可怎么到了东城呢?能去关东也好呢,这到东城怕就你把放那儿了。不过事已至此,你也别多想,你还年轻,能被提成科级后面还有机会的。

愚同说,下去也好,到底是干教育的,能在学校里也实在。吴股长说,去了学校,又是东城,这样的学校怕太实在了,待一两年有机会还是要变变的。这事你没跟我商量,可你为什么不回绝呢?局里总要征求你意见的?

愚同说,组织是提拔我,我总不能说不愿意。再说,也没有说的出口的理由,更主要的如你说的,同我谈时已定了,这是要叫我离了机关的。

吴股长说,我想也是吧。既如此,先干着。

愚同点点头,吴股长的心思他明白,自己在基教股了,他就通过自己可以继续影响着。可这也是自己想离开的原因,一个股室本没有多少自主性,如果再加上背地里还想有所影响的吴股长,自己这事也不好干,所以走是自己很自愿的。

不过,现在看来这变动挺好的。

是呀,一个还是提拔的变动能不叫人嫉妒也是件不易的事。只如吴股长看的,如果没有大的变动,自己怕要在这东城高中呆上好几年了,甚至完全被放在这了。

东城高中在关东算第三梯队的高中了,生源质量从招生看差于关东中学和七一三中学,好于雷公高中。只七一三中学规模小,所占生源比不大,是企办子校回归社会的,学校有优势,但没有前途。

雷公高中虽离城远,但所在的雷公镇十分繁华,有自己的优势。而东城高中离城虽近,但却地处农村和工业区,相对来说劣势倒大,所以在关东算普通高中,目前还未创建成省标准化高中学校。

学校原来的生源主要是县城东片,但高中招生改革后则涉及到全县所有镇校。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档次却拉齐了,原来的招生还有学习好的学生,现在基本没有了,最好的一批学生被关府中学等省上重点高中拔走,再好点的学生到了关东中学,七一三中学,最后才是东城高中和雷公高中。

学校里虽不说都是成绩最差的学生,但基本没好学生。这改革对高中的分层作用太明显,如果说过去还有学生可以考上好点的大学,现在基本不可能。而学生范围的广布,住宿生的大量增加,使学校的管理难度却在加大。

围绕着这高中招生改革,愚同在市上时与大家讨论过,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似好的。让学生凭成绩上好高中,把考高中变成考大学的一个预演,不使学生因地域差异而上不了好高中。但往深处想,这样的制度让高中之间的良性竞争几乎丧失,全市所有高中没法同关府中学比,一个县内别的高中没法再与县属重点高中比。虽然每个县最好的高中之间可比,但这样的结果并不存在实质意义。只要一所高中在一县之内具有最好的声誉,就不影响它的生源。而当所有高中的良性竞争不见时,高中的整体质量就会下降,最终损害的却是所有学生的利益,但这种深层次的问题却没人考虑。

改革的最明显作用,就是市上对各县高中的招生有了更大的干涉权利。现在当愚同身处高中时这种感受就更加的强烈。考进东城高中的学生中,有钱有关系的家长千方百计要把孩子转到关东高中或别的县区好高中。特别是当城里学生考入乡村高中时,父母更是死活不愿意孩子去,所以最终留在乡下高中的学生,不但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是家庭条件差的学生,这让大学才可能出现的学生分化,到高中就已彻底体现出来了。

当然,从市上整体情况看,每年普通高中招生比例能到50%左右,也就是只要考上高中,已是全市中等以上学生了,高中招生改革将高考的指挥棒前移到中考,应试教育之风只能越刮越烈。

要上好大学就要上好高中,要上好高中就要上好初中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愚同越了解情况,越能明白何以莫船的青鸟培训能如此之火的原因。高中招生是赤裸裸的用分数撕开了教育的应试之口,除了分数没有别的,除了分数一切皆空。

愚同知道这不是自己能改变的,只是当这种风气弥漫时教育的乐趣会越来越少,大家的焦虑会越来越重。愚同看着那些从山区跑到东城高中的学生每周回家的不易,学习的不好,人生的种种困境时,知道他们也在奋斗但到底是在这奋斗前就已失去了很多。

事实上,这批学生学习好的考取的大学多是不好的二本或三本。毕业后工作也很不理想,而教育的成本却很大。他们可能对家庭的回馈并不如我们想象的好,甚至一个孩子从上学到高考上大学、工作、买房、结婚会把一个家庭拖垮的。但这是自己无能为力的事,只能尽自己所能,希望在自己工作范围内,对学校有所益,对学生有所益。

新来的校长姓柏,这位柏校长倒是雄心壮志,制订了一个又一个计划要提振学校,要为创建省标准化,为打造区域名校而努力。愚同知道这些努力会有些收获,但从本质上不会有根本改变。

这种招生制度的设定,已将这些学生的命运大体规定好了。有时自己觉得柏校长有些好大喜功,甚至有点过分重视形式的味道,但愚同知道自己不可能说什么。他要为自己的校长之路寻找意义,这本身没错,只是他还不太重视现实。学校要的是更内在的功夫,而不是别的,如何在现有的制度和条件之下让学生变得更好才是考虑的重点。

但这种内在之功太让人感到寂默了,这是想有为的校长们不取的。

不过到学校有很长的假期总是好事,愚同学会了驾驶,也买了辆汽车,假期他少有的带着妻子走了一趟远方。

在草原、在河西走廊、在青海湖、在这种天地的辽阔间,还是让他感到震惊。人啊,是要出来走走的,是要知道自己的渺小。而在戈壁滩上见着那些杂乱的野草时,愚同会想起李广胜当年人生三论时的草木一生。

他会去想这些野草生存的意义,站在这些荒凉的原野上的人,则会被从空旷中生出来的虚无淹没掉。生活或者人生,如同这些原野和野草一样,意义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要去追寻到,要被赋予。

愚同知道这个副校长,是被自己追求来的。当然不是因为这是一个校长职位,而是因为它是科级,所以成为目标。可这科级到底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证明着什么?它其实揭示不了自己的本质,相反是它赋予自己本质的。

就是在这种赋予中,让这人生的荒原有了清晰的脉络,自己即使卑微如草芥也知道往哪里去。

所以,这种赋予对于荒原般的人生充满了意义,虽然在生命消失时那些被赋予的意义也将归于虚无,但人生已经不再寂寞地度过,或许这就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