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总裁豪门>天堂里的马车夫>第165章 信息只对有心的人有用

丽丽约李愚同是在一个周三的晚上,吃的居然是西餐。

愚同问,你也大忙人的,怎么想起叫我吃个饭,还吃西餐?丽丽说,再忙也没有你们忙,我好歹自由身。听孙科长说你在市局待的不错,大家很认可你的工作。

愚同说,你跟孙科长很熟?

丽丽说,还可以,认识也好多年了。

愚同说,认可又能怎样,不是没我什么事吗,我又不是公务员。丽丽说,不是公务员,但工作干的不比公务员差,至少是种自我肯定呀!你和我都知道,人生总有不少无奈,但能走到这一步,已不错了。

愚同边吃边说,也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找我不会没事儿吧?

丽丽说,你们领导呀,总怕人找你有事儿,我也是好久不见你了,上次听你聊教育大会的事挺有收获的,就想再听听。我们这占山为王的总也要知道点儿朝廷的动向吧。

愚同说,信息是公开的,也只是对有用的人有用呀!我一天也算在朝廷,都不知哪个信息对你们有用。

丽丽说,所以说聊天呀,想哪说哪。对了,我成立了一个浅水湾艺术培训中心,也带演出的,你们哪个学校用的上可以介绍些。

愚同说,干什么总忘不了你的浅水湾,你们老家人要知道了,是要把你评个爱家乡模范。

丽丽说,可这只是名誉上爱,又没给家乡有啥实际贡献,我只是懒,想不了别的名字。

愚同说,还要有啥实际贡献呢,因为你让全关府的人知道有个叫浅水湾的村子已是了不得的事了。你那中心都能提供什么服务呢?

丽丽说,艺术人才培训,组织举办演艺活动,租赁演艺器材和服装音响什么的,总之有关演艺的都可以吧。

愚同说,我正在推进德育项目,好多项目多同艺术有关,而且市局要求各校要举办“两节一会”的,这一节就是艺术节。不过大家刚开始小打小闹的,搞大了,可能就用上你了。

丽丽说,是吗?那感情好,也可以为学校提供些服务了。

愚同半天没说话,想了想问,你是什么音协或艺术家协会会员吗?丽丽摇了摇头,问,这有关系吗?

愚同说,我们搞德育项目,有艺术方面的内容,各校也在搞什么大合唱、艺术节的,这些专业的东西,自然要人指导。你要是这协会的成员就更好邀请你参与了,甚至市局可以把你聘成艺术顾问,你与大家也就熟了,这一熟好多事就能挂起钩来。

丽丽听了一笑,说,你这建议好,成为这些协会的会员对我来说不难。来喝一杯,还是你思路开,总有新点子。我听说市局有了专门的学前教育科。

愚同说,对,就你认识的赵科长主事。丽丽说,他呀,那好嘛,这就能更好的领导全市学前教育发展了。

愚同说,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不光只是硬件的建设,也包括着软件的提升,比如从今年开始要搞学前教育技能大赛了,你是艺术人才又办幼儿园,对这幼儿教师技能不陌生,可以有机会同赵科长聊聊。

丽丽又笑了笑说,还是同你聊聊好啊,你越说我这心越亮堂。愚同说,那是因为你是明白人呀!

丽丽说,你说咱们五人在阳中相聚,十几年后,还能有联系,细想想真的是缘分。那次你忙,我去了趟阳湾,阳湾可真是个好地方,变化很大,我们几个可真要回去一趟。

愚同说,我离开后很少去了,也怪想的。

丽丽说,那咱暑假去一回,爬一回石槐山。

愚同说,是啊,得放松些,暑假去时早早说,我一定去。

两人又聊了不少往事,丽丽才同愚同分手。

走时,把培训中心的名片给他给了些。

愚同坐在出租车上,看着这名片很精美的,想这丽丽真会来事。不过想想她当初帮自己请客张专干的事,是值得让自己感念的。再说自己上学一场好多同学不在关府,工作十几年了认识的人虽不少,能说话的人却不多,与他们几个怕也是最亲的人了。

现在他们几个的变化倒也大,春华成了名师,连舟也如愿换了所大校当校长,莫船、丽丽的学校越办越好。特别是这莫船,自己起初没觉得这叫青鸟的培训学校能怎样,可那个“来青鸟,上一中”的宣传语,连市局都知晓了。

听王科长说,市局领导还专门把一中校长叫来进行了约谈,问问是否与青鸟有联系,有利益。校长做了保证,没有。市局对青鸟的这种宣传也有看法,让管民办的民管科进行规范。

对一中与市局的关系愚同隐隐的也能摸得来,谈不上如社会传言的一中是市局的小金库,但一中又的确为市局带来不少便利。事实上,现在市政府还每年给一中一部分资金补贴,一中负担包括老师的工资在内的其他开支。

别的利益看不见,对于市局员工子女,一中基本全收而且费用减半,所以市局从工作人员到司机子女,上初中的全上了一中,算是人人得了利。

而一中的性质也的确太难界定,学校本质上是市上建的,可运行按民办来,但在行政隶属上又归市局管,而且一中的干部还有行政级别,学校是按副县级对待的。所以目前的一中就是一个怪胎,通俗的讲就是市局用国家的钱建了所民办学校。

要说这一中的老板,当然是市局,再大了说就是市上了。既然市局是一中的老板,那么在学校发展上,政策倾斜力度就大,教师当初就是从全市选拔的优秀教师,然后招生由市局协助,由一中统一命题,各县区的招生部门负责报名、组织考试后由一中阅卷,择优录取。

更让愚同震惊的是,在每年各县区教学质量考核中,各县区学生上一中的比例也成为一项指标,那是要逼迫着各县区把自己的优秀生源送到一中来。

了解这些后,对于一中的所谓崛起,愚同只是觉得这不是竞争的结果,只是政策的结果,甚至是一种政治需要。在国家倡导教育均衡的情况下,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是人为制造更大的不均衡。

但所谓政治需要,如洪调讲的关府市就是要有一所领头的重点初中,而怎么成为领头的初中,就是要有各方面的倾斜与照顾。只有关府有一所优质初中,才可以与省城的优质初中抗衡,最优秀的生源才能不流失。而有好的学校,也是有利于关府市其他工作的开展,比如人才引进,比如招商引资等。所以看着是一所学校的事,其实同全市方方面面有关。所以一中的崛起,就是件必然的事。

但一中这种以成绩择优录取的方式,让市局和一中万万没有想到居然会催生出青鸟这样的培训学校。而且大家有多么认可一中,就会有多么认可青鸟,青鸟把自己牢牢地与一中捆绑起来,让市局都难以解释和约束。

虽然市局人员子女上一中没问题,可如能自己考取自然会更光荣,而要考取也会跟了风地上青鸟。这上青鸟也得考试,考不过时也要找了熟人来说。

虽然找熟人后一说也会成,可这已市局的人心里不舒服。还更别说孩子到青鸟后会受到特殊待遇,而要有更特殊的对待,还要找人与青鸟拉关系。这更让在教育中总觉得自己一直处于上位的大家心里有莫名的堵,况且青鸟又收了那么多的补课费。虽然嘴上不说,在心里对青鸟的意见就大,可有意见归有意见,可还不能说它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以市场化的眼光看,青鸟的情况倒是一所办的十分出色的培训学校,市局的各种人不断地还要托人与青鸟拉上关系。

事实上,一些同志已在给青鸟说学生时碰了不少钉子,所以提起青鸟,市局的人倒如鲠在喉。

每看到这种情形,愚同在心里会不由会佩服莫船的头脑。他实在有独到的眼光,抓对了这个点,挣了钱还让人无话可说,还要让市局的人主动与他拉好关系,而不是他要主动来与市局加强联系。

不说别人,李愚同已感到因为莫船,他自己在市局的人缘好了许多。好几次他不但给莫船说了学生,还减少了一些培训费。赵科长经他说过一个学生后说,你与莫船啥关系?我托府南的李局长说的,上学可以费用不免的,你这面子大。我听说这青鸟背景很深的,这莫船什么来头?

愚同说,背景他不太清楚,只是能做这么大,想必背景有吧!

那次同王科长聊一中,愚同说,这市局为什么非要搞一个一中?王科长说,省城几大名校不光从高中拔优质生源,现在已提前到初中了,市上若无一所学校抗衡,咱们市上的好学生从初中就跑到省城了,将来高中哪有好学生?再说没有一所领头的好初中,你让市上领导的孩子到哪上初中?你又凭什么招人才,招商啊,搞这一中不只是教育的应对之策,也是全市的应对之策,现在不是关府一家搞,而是全国各地市都在搞。

愚同说,一中身上背负着这么多希望呀。

王科长,是啊,教育从来不会与社会脱节,可既要搞一所好学校,还要不脱离市局管控,难啊。你不见省城的几家名校,由于隶属不同,省厅都难以有效干涉,经常让省厅很被动,所以只能由政府出面搞了,而不能完全交给市场成为一所纯民办学校。

愚同一听知道领导想问题的角度是深了,只是领导啥都想到了,唯独没想到出现类似莫船青鸟这样难以为市局有效监管的培训学校。

就在自己想找莫船聊聊时,前几日一个晚上,莫船来自己房子坐了坐。

对青鸟的火自己已知道,而且这股风正在向县上刮过去,过去各县区招生,组织报名考试,可参与的学生并不多,现在报名的学生越来越多了,甚至连一些乡下学校的学习好的学生也参加进来。

下面县区的人也在谈论这所叫青鸟的培训学校了。可听莫船在谈到现状时愚同还是震惊,四个校区全部爆满,在市区又开了两家分校也满了,本打算不向县上扩展的,可现在的情况是县上的学生居然周末宁愿坐车来市上也要参加青鸟的培训,所以他已着手在几个大的县城布点了。

更让愚同想不到的是,莫船把他的宣传口号已改回原来的“来青鸟,上名校”,而不仅指一中了,说省上的几大名校已来人同他多次联系,从今年开始,就在的他青鸟设考点,直接把他学校的优质生源向省上输送。

关府人以前要让子女上省城的学校,还要跑到省上去考,现在一旦在关府以青鸟为基地的大规模招生,估计到省城上学的学生会大幅上升。

愚同说,你的青鸟市局已有些头疼,可现在即使头疼,学生还在关府,无非你挣了钱。可如果你要把学生向省上输送,市局从大局出发怕要限制了。

莫船问,市局怎么限制?我能送,不是说我硬送,而是省城学校愿意要,家长愿意送。你们不是要办让老百姓满意的教育吗?家长有这需要,我们提供服务,这样的教育家长才满意,难道这也有什么错吗?再说我也不能守着一中吧,只守一中的话,就如大家传的,我不知与一中有多深的关系,这样于一中于我都不好。我向省城输送学生后,今后一中只是学生选择的一个方向了。

愚同知道他说服不了莫船,也知道自己说不了什么,莫船所依存的是那大势,而就这个势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莫船所选择的这点是太坚硬的道理,这道理抓住了所有学生和家长的心理,也顺应了这种需求。

但愚同还是问道,莫船,那你想过要发展到哪里,最终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