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总裁豪门>天堂里的马车夫>第149章 教育的分化比教育的均衡来的迅猛

当方春华还为这些山里学生的命运感叹时,教育所呈现出的“马太效应”却日益强大,这个强大在莫船请自己和心海吃饭时,自己是真切地感受到了。

关府一中是在原关府中学的基础上改扩建的,它仍是所市属中学,只相对于关府中学的高中教育,它做的是初中教育。方春华一直对关府一中的性质搞不清,说是什么公办民营化的学校。大体学校属于公办的,但管理运行模式是民办。

办这样一所学校的目的,据说是要用新的模式打造一所全市初中教育的名校。

这新的模式,别的还看不来,但对老师和学生的招取却看得来。招收的教师是现有体制下最优秀的,也就是各种能手,而且来了后没编制的,也就是说不是铁饭碗是合同工,干得好了继续待,干得不好你走人。但发的钱多,所以从各县区都有教师去。学生不是那种就近上学的模式招收,而是全市范围内的选拔录取。如何选拔,就是以成绩选拔。学校会组织专门考试,考上了,是规定内的学费,考不上了还想上,那就要交更多的钱。为了招到更多的好学生,也为了更多的钱,所以即使交钱也基本上是在考试成绩的基础上交钱。为了让更多人交钱,所以每年考上的并不多。

可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大家愿意交钱上?

那就是要把学校办成好学校,办成名校。好学校有几个标准,硬件要一流,师资要一流,生源要一流,质量要一流。前三个标准一中都具备了,现在要看的就是质量。从常识上讲,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生源,有一流的质量是很正常的事。一流的质量有很多体现标准,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最主要的标准就是考取高中,而对一中来说就是考取重点高中,名牌高中。这个考取不是指几个,而是有很多名学生,占全市考上名牌高中学生的很大的比例。

所以好初中必然地与好高中联系在一起,这些好高中有省城的,但主要就是指关府中学。关府中学在搬迁中也引入了民间资本,现在基本上是民营化,是关府地区各方面条件最好的高中,也是每年考上名牌大学人数最多的高中,所以关府一中的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学生考取关府中学。

所以学校的教学抓得紧,对学生要求严。心海说这些学生本身学习不错,家境又好,现在又是更高更深的强化训练教学,他们真不是一般学生能比的。可以预见的将来会有许多人考取关府中学。不过对于这所新学校来说,第一次到底会有多少名学生考取关府中学,还是一个迷。

莫船问,今年是你们第一届毕业生,关府一中到底怎么样的谜就要揭开了,对今年中考你们怕准备得很充分了?

心海说,我带的就是今年的毕业班,这届学生共500人,当年招考进来有两百多人,后面交钱的有两百多人,学校的目标是至少200人,要占到关府中学统招生的2\/3,这指标已下到各班了,我们班有15个,完成了就有奖金,每增加一个有更多的奖金。莫船说,这要是成了,就是开门红了,今年招生就更火了。

心海说,学校也是这么计划的,前几年招生相对宽些,学校的着名度还不高,今年算是第一届,一旦目标实现,招生会更火更严。但现在还没有形成这风气,特别是县上的优秀学生来的还是少。

莫船说,我看你们也在不断地宣传,什么名师展,教学开放周,外籍教师的,竞赛辅导的,文艺演出的,体育比赛都宣传。心海说,当然了,学校和企业一样,只有成为名牌,才会有品牌认可度。一中现在要的就是这。

方春华听后说,全为优生家境好的学生服务了,你们学校就不为普通学生着想?心海说,这就不是为普通学生着想的学校,要想上普通学校,不来一中就可以了,莫船的培训学校不也说要成培优专家吗?

方春华问莫船,你培训学校不是为学生成绩不好的学生服务的吗?莫船说,可事实是只有学生学习好了,家长才会寄更大希望,更舍得花钱,更愿意上辅导班,学校才更好办。方春华一笑说,我是听来了,招好学生才好弄钱呀!

莫船说,你也看来了,事实上好学生家里才有钱,反过来家里有钱的学生学习好的机率才大。你在铜镜是不是家境好的大都把学生全转进城里了,留下的多是家境一般的吧?

方春华说,现实就是你说的,可照你们这么说,学习的好坏倒由家里的贫富决定了。

心海说,现在这情况越来越明显了,能来一中的多数家庭不错,其实一般的真来不了,一年两三千元的学费,加上生活费,住宿费,别的花费一年一万多了,这是一个普通人的一年多收入呀!方春华说,都为钱了,那些普通学生谁管呀?莫船说,你也别激动,国家管嘛,国家提供最低的免费教育。

方春华说,可这些孩子同一中的孩子怎么同台竞争呢?我看你们都是为钱了。

莫船一笑说,话不能这么说,谁不是趋利呢,心海来一中,你要调到城里,不也都是吗?社会就是在大家都趋利中慢慢发展的,真不趋利了,你觉得这社会怎么运转?让你一直呆在铜镜,你就是没有私心的好老师,而来到城里教更多学生就不是了吗?

莫船停了下说,不说别的,单从人数上看,你现在班上怕没50个学生,到市上随便一个班都超过了50人。从这个角度,你一节课的受众学生也多呀,要明白城里孩子也是中国孩子呀,教育城里孩子也是为国做贡献,而且是更大的贡献,不是说只有待乡下就是做贡献。

方春华说,我说不过你们。我听丽丽说,你一个培训学校招生也要考试,成绩差的还不要,这有必要吗?

莫船说,有必要。我是个学校,可也是个自负盈亏的单位,我总要选取利润点高的方式进行,否则我就活不下去了。

方春华一笑说,别说得到可怜,只是现在这些学生,你说他们上课不好好学,补课倒热心。莫船说,这就是社会呀,你问问心海,是不是一中的学生补课的更多。

心海说,莫船说得没错,就是这样。你的想法不错,我是相信一中会火起来的,一中火了,你的青鸟也就火了,有你赚钱的时候。

那天三个人倒说了好多话。

回来的路上,方春华说,真是的,教育同咱刚教书时不一样了,当年在阳湾,莫船比我们更关心普通学生。薛心海说,社会是发展的,人也会变的,我刚下来时还不适应,可现在,我一月的收入至少是原来的三倍,你说能不变吗?

方春华说,我也明白,如同我当上能手总是好的,可心里总感到有莫名的伤感。心海说,你呀,还是想多了,早早调了是正主意。

方春华知道太多事情是自己想不了的,自己只能同这个变化了的世界一起前行。

假期把工作调动理顺也快八月初了,后来又提前培训,算是整整忙了一个假期。

九月开学后,自己又要适应小学的节奏,两头轻松些,但一到学校就会忙得脚不停。正忙着时,市教研室叫自己参加能手示教活动,自己还不想去。可校长知道后说这也是学校的光荣,要去的。自己就去了陈县,没想到还去了天灵,只自己好似都忘了自己是个能手了。

可不论出去讲课,还是点评时,自己居然也会说得头头是道,真不知道这份自信从哪里来。看来这个能手的称谓对自己的生活的确有影响,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有大的影响呀!想到这,就觉得在这新学校自己还是要好好表现的。

是的,是表现。

表现中有努力还不只是努力,还有许多用语言不可表达的东西,是对学校的一种依存,对校长的一种感激,对同事的一种关心帮助,对学生的一种关爱。而且在做这一切时,既要自然还要表达出来,让人看得见,对外有声。用现在的话讲,叫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总之要给校长一个印象,这个人要对了,要得值,的确是教学骨干,还有师德。方春华感到自己慢慢地被一种东西同化着,大家都如此敬业好学,如此彬彬有礼,家长对教师一脸崇拜,学校也不断地营造各种氛围,文化的、书香的、优雅的氛围。方春华说不出同化自己的是什么,但却能感到它真实地存在着。

自己也就每日连轴转,去的早回的晚,对学校要求的,提倡的,都尽可能做到位,做出特色。现在在工作中如果被校长表扬一回,会像孩子一样兴奋好几天,日子就在这种忙碌与兴奋中过得飞快。

今天中午下班后自己在外面一个人吃了饭,想在街上走走,正走时听见有人叫,回头一看居然是连舟。

一问时才是市上在高新中学开什么研讨会,他来参加了,也是刚吃了饭,一个人在街上走。

见了春华后说,高新区这几年发展太快,这一片没想这么繁华,过去就是一片荒河滩。春华说,当然了,别的不说,光关府中学,高新中学,高新几个小学,再加上几个职校,学生就不少。你还爱学习的不成,还来高新中学开研讨会了。我今年本想到中学的,想想还是来了小学。

连舟说,不学习不行呀,我那里闭塞,比不了你这里。看看这城区的日新月异,就觉得教育到底是不好同社会隔开。两个人就边走边聊些,春华叫到她学校去看看,连舟一想没事就说行,带我转一圈。

在高新一学,春华就带着连舟走了一圈。这一圈儿倒转得连舟感慨万端,说这学校与学校的差异是太大呀!

快上课时,才同春华分手走了。

离开高新一小,连舟又到市上转了转,给女儿买了些东西,快傍晚时才坐车回了关东。

坐在车上,他不知自己想什么好,来高新中学开的是一个教育管理的研讨会,局里发了文,要学校领导来参加,好些学校派的都是副职,一般这类活动他也让副职来,可这次他想来,有种散心的想法。

在高新中学,连舟对请来的那个专家讲的倒没多深的印象,大意仍是一个好校长就是所好学校。但对高新中学的建设,他倒有了极深的印象,看着那些现代化的教室、阅览室、部室和报告厅、艺术厅,连舟就想何时天灵中学也能是这个样子。只一想自己的学生还要走泥路,走山路,即使有这干净的大理石砌成的地面,也不知会脏成什么样子。就知道教育实在是一个整体的环境影响,不是一个教师,一座现代化的教学楼的事。

只没想到遇上春华。上次遇上就觉得春华的世界与他的世界不同了,这次到她的学校一看连舟就觉得自己和她所处的世界实在是两个世界。

虽然面对的可能是年龄相仿的孩子,但教育与生活内容有着太大的差别。面对这样的差距,连舟除了无语,不知说什么。一个小学居然建有体育馆、游泳馆、语音室。看着那游泳馆,连舟就觉得乡下孩子看来不只是学习赶不上城里的孩子,连游泳这些事怕也是了。

现在不叫孩子私自下水玩,对城里孩子有禁止可也有去处,可对乡下孩子有了禁止,却没有去处,连舟就觉得乡下孩子的路只能越走越窄了。

看看这城乡学校的差别,是比自己想的要大得多,所谓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实在是安慰乡下校长的一句话。

教育本质上是一个影响的结果,把高新一小的校长放在天灵,他得有多大本领,把孩子影响得如同高新一小的学生一样啊,事实上他做不到,没有一个校长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整体社会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

这种来自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老师的整体影响,是校长所改变不了的。

一个校长对学校的影响是有限的,这点连舟越来越体会的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