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抢劫白银数百万,不如灭国一大片>第330章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中华和奥斯曼争论的焦点,是北非各省和爱琴海附近的岛屿。

奥斯曼帝国的大维齐尔非常务实。

他见到许仕林的第一句话就是。

“伟大的奥斯曼帝国苏丹陛下,尊重挨州百姓的选择,他们可以过上自己更加向往的生活!”

这个世界上,所有割让土地的外交辞令有几百种,但绝对不会说“割让”这两个字!

你可以卖啊!

你可以可怜对方地寡民稀,土地不够啊!

你可以让对方晾晒货物啊!

当然你也可以尊重当地百姓的意愿,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

所以外交辞令的艺术成分,是非常之高的。

起码...

有好几层楼那么高!

为了配合这次外交谈判,南欧战区的一个重装镇,也开始从赵北城向东进攻。

试图沿海将战线推进到埃及行省附近。

自古以来,哪有停战的时候,双方签订的停战条约。

不都是一边打一边谈,谈完了才签订的合约。

签订了合约之后,双方才不打...

千万别相信用嘴可以谈出什么子丑寅卯。

战场上打下来的每一尺、每一寸土地,才是合约上的一滴滴墨水。

空口去谈判的结果,只会得到一张白纸。

许仕林座船上的办公室里,就挂着陈兴显的亲笔手书。

“三军大炮的射程,才是中华版图的边界!”

这也是一代代鸿胪寺外交官员的外交准则。

“北非的百姓,也需要主宰自己的命运!”

许仕林对大维齐尔的第一句话非常满意,他笑着说出了自己的第一句话。

大维齐尔意味深长的也笑了笑。

“塞浦路斯岛上的百姓,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克里特岛上的百姓,也需要做出选择!”

许仕林要北非各行省,大维齐尔则要中华占据的半个塞浦路斯岛和克里特岛。

双方虽然都未明说,但事实上认同了对方的诉求。

中华南欧战区的进攻部队,只有一个重装镇一万八千人。

北非各行省却还有着五六万的部队。

可大维齐尔还是选择了放弃。

这个时代军队的数量,是个谜。

就比如奥斯曼帝国用十二万人包围维也纳的那次战斗。

其实这十二万人里是包含了辅助兵种、后勤兵种、仆从军、以及雇佣军的。

真正属于奥斯曼精锐的近卫军,数量也就三万多人。

在中华统计战场数字的时候,只计算在前线的将士,从来不去计算其他的辅助兵力。

若是加上辅助兵力,为南欧战区这个重装镇服务的军队可多了去了。

沿路保障后勤的多个守备区、多支运输舰队、第一运输镇的两个团。

那这参战的人数,轻轻松松就能翻上好几番。

打仗有时候真的别去看纸面数字,要庖丁解牛般去了解背后的真相。

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曹老板投入了三十万军队,却被五六万孙刘联军打败。

曹老板这三四十万军队,有刚刚归降的荆州兵十来万人。

再去掉守卫粮草和后勤线路的兵马。

真正能与孙刘联军作战的精锐,也就十来万人。

依靠水路快速机动的孙刘联军,其实是在一打二,而不是一打六。

至于三国演义里曹老板的八十三万大军号称一百万,那只是小说,可千万别被误导了。

所以奥斯曼埃及行省的这五六万人军队,大维齐尔心里明白,能够作战的精锐真的很少。

他们绝不是对面中华陆军一个重装镇的对手。

北非各省的丢失,只是时间问题。

注定要丢失的省份,不如用来换取别的地方。

比如卧榻之侧的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岛。

双方的会谈进行得很快。

用许仕林的话来说,双方都在唠干的...

于是一份中华从塞浦路斯岛南部和克里特岛撤军。

奥斯曼帝国从北非撤军的口头协议,很快达成。

最后大维齐尔加上了一个小小的要求。

埃及行省的百姓,只要是自愿的情况下。

都可以跟随奥斯曼军队,从埃及撤往挨州以北。

对于这一点,许仕林是举着双手双脚赞成。

中华要的只是土地,可不要那些土地上的人口。

可这些同样信仰的百姓,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

大量的百姓前往边疆区之后,可以改变当地的人口结构,从而稀释民族比例。

既然先知三世将这些百姓视为了资源,那又何来自愿一说。

留在北非和埃及的奥斯曼帝国军队,于是把枪口和矛头对准了这些百姓。

他们强硬的驱赶着,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前往新的家园。

数以百万计的百姓,在士兵的驱赶下,沿路死伤无数。

他们将老人、女人、孩子,用绳子绑成一串。

这样也不怕那些跑得快的成年男性逃跑。

毕竟他们的父母妻儿,都在这里。

这次的迁移之路非常残酷,光是倒毙在挨州路上的百姓,就达到了十多万人。

最后这些幸存下来的百姓,用文字记载下来了这个灾难的过程。

这本书被称为出埃及记。

先知三世知道后,下令这本书为禁书,所有拥有这些书的人,都将被视为反贼。

但中华情报司得到这本书后,却将其收录起来。

在中华史书里是这么记载的。

中华九年年底到中华十年年初,奥斯曼帝国苏丹先知三世,在大维齐尔的怂恿下。

强行将埃及地区百余万百姓,向北迁移。

驻守挨州的中华皇家陆军,向沿途的百姓提供了大量的食品和清水。

但仍然倒毙百姓十余万。

奥斯曼帝国对待百姓的残暴统治,罄竹难书。

其帝国后来的覆灭,也是从这件事开始。

自古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

为何后世王朝都要为前朝修史?

这也是为了其得位之正的美化。

毕竟前朝不残暴,为何能被后朝所覆灭。

历史,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至于每一件事情的真相,也只有靠后人不断的去辨别。

只是这出埃及记的历史真相,现下却没人愿意提起。

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在驱赶着本国的百姓。

谭淡定的屠刀,也已经磨得锃亮。

在这群出埃及的百姓走后,大赵帝国陆军第一重装镇,也开始了一场未能被历史记录的战斗。

那些跟随谭淡定从红海南岸,一路杀到这里。

以为可以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

遭到了大赵陆军第一镇的屠戮...

尼罗河三角洲原本肥沃的冲积平原,在这一年增加了太多的养分。

这里原本肥沃的土地,也变得更加肥沃。

这些无主之地也将在这里,静静的等待着它们新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