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五代十国之我是荆南王>第155章 定难战起

李从璋解决了安重诲之后,立即派人向李嗣源汇报了安重诲之前的种种不法言行,并表示自己已经将安重诲抓住,随时可以押解进京,听候陛下处置。李嗣源本来就对安重诲不放心,如今收到了侄子送来的实证记录,如何不生气?他颁布诏令,宣布安重诲有罪,处以极刑。为了避免路上出现意外,命令李从璋就地处决。李嗣源哪里想得到,李从璋早就一步先斩后奏了。安重诲此时已经尸首分离了。

解决了东北方向的辽国威胁,李嗣源又将眼光看向了西北方向的定难镇,这定难镇说是大唐的一个藩镇,其实与辽国政权无异,节度使李彝超是党项人,他控制了夏、绥、银、宥、盐五州之地,朝廷任命的州牧全部被他赶了出去,朝廷派遣的驻军也被他挡在了边境之外。完完全全是一个半独立的地方王国。

这党项人原本源自于羌族,在前唐时期,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占据夏、绥之地,支持唐朝镇压黄巢的战争,皇帝为了鼓励拓跋思恭的忠勇,将拓跋思恭赐姓李氏,任命他为定难节度使。前唐灭亡之后,党项人一直依附于中原王朝,但是始终不肯亲自朝觐皇帝,他们将五州之地看成了党项人自己的私地,朝廷也不能对他们指手画脚。即使是上任皇帝李存勖,也没有将手伸到定难去,如今李嗣源征服了南北方的敌人,自然将眼光看向了西部的党项人。

但是,李嗣源却没有采取生硬的方式,而是派出使者,以“换镇”的名义与李彝超协商,看着满脸和善的大唐使者,李彝超的内心却堕入了深渊。所谓“换镇”,就是用其他藩镇的地盘换李彝超现有的五州土地,而且面积更大,土地更肥沃。一般人听了,肯定会认为是好事,可是李彝超一眼就识破了李嗣源的诡计。朝廷“换镇”是假,借机收回定难五州之地才是真。只要李彝超答应换镇,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将推倒重来,李彝超将面临没有追随者的局面,而留在这里的党项人也会因此而群龙无首。即使皇帝已经明确说了,李彝超可以将所有的部众带走,在新的地方重建党项人社会,可是要在一个新的地方重新开始,谈何容易?况且那些地方是汉人祖居的地方,汉人岂能拱手将田地让给党项人?

经过一番权衡,李彝超拒绝了李嗣源的提议。原本信心满满的李嗣源遭到拒绝,令他很是不满,他不敢相信小小的党项首领竟然敢拒绝自己?就算是堂堂的大辽皇帝耶律德光都是自己的手下败将,于是,他下令河东石敬瑭派兵攻打定难节度使的首府夏州,想要来个擒贼先擒王。自从接受耶律德光议和之后,多年不曾用兵的中原,再次发起了战争,这一次,他的目标是西北边境的党项人。

石敬瑭接到任务后,立即率领河东的精锐之师,渡过黄河,朝着夏州进发。此时,夏州城内的李彝超早就准备好了御敌准备。他加固了城墙防御,同时集中了优势兵力,一部分驻守在夏州城内,一部分驻扎在城外,作为策应。时机成熟之时,两军夹击,定能大破唐军。党项人几乎是人人皆兵,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战斗,他们需要与北方的游牧民族战斗,来保证自己领土的安全,与南方的吐谷浑部落战斗,避免遭到他们的劫掠。而反观唐军,在唐辽议和之后,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大的战事。很多老兵成了老油子,而统帅石敬瑭还患上了恐辽症。用这样一支疲惫之师迎战百战精锐的党项军队,胜负早就已定。

果然,石敬瑭在夏州城下师老无功,被困于夏州城下,石敬瑭将各种攻城器械都用尽了,都被城内的守军化解。正当石敬瑭焦头烂额之际,城外的党项军趁势冲击唐军后阵,唐军猝不及防,以为黄河渡口后路被切断,开始自相践踏。而党项人的重骑兵,铁鹞子也在这时候发挥关键作用,砍杀唐军无数。铁鹞子是党项人为了适应与游牧民族战争发明了一种重骑兵兵种,骑兵全身披挂甲胄,只留两只眼窝和一个鼻孔透气,而身下的马匹也同样重甲装扮。铁鹞子虽然机动性比不上弓骑兵,但是杀伤力强。在多次战争中,党项人发现,把铁鹞子用来对付步兵,好像更厉害。于是,为了摧毁唐军信心,他们拿出了这个压箱底的重甲骑兵。

很快,唐军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仓促东渡黄河。途中死伤无数,石敬瑭只得将战事向李嗣源做了汇报。李嗣源一听顿时大怒,很想立刻御驾亲征,灭了那党项小丑,可是,一番冷静的思虑之后,他还是放弃了之前换镇的想法,继续任命李彝超为定难节度使,当然每年要象征性地给朝廷贡献一些土特产之类的东西,或者是亲自来洛阳面见皇上。对于进贡,李彝超是能做到的,至于亲自朝见,那就要斟酌再议了。李嗣源知道无法改变现有的事实,只得接受,一切又都恢复了原样。

原本打算在河东军立功之后对他们进行奖赏,如今看来,似乎没有这个必要了。可是石敬瑭的上书让李嗣源感到不安,这一战河东军死伤惨重,皇帝没有任何表示,这可让河东军的将士们很不满。根据规定,凡是出镇作战,朝廷必须负担军粮,此战虽然无功,但无论如何,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看着自己差点被收割人头的份上,朝廷也应该有所表示吧。

于是,在石敬瑭的上书之下,李嗣源认识到了军心的问题,要是军心散了,谁还跟你李嗣源打天下?于是,他力排众议,将原本准备好的赏赐颁发给了河东将士们。不料此举非但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引起将士们的不满。河东军打了败仗依然受赏,这让他们更加骄横;而那些立了战功才受赏的将士们更加认定朝廷赏罚无度,从而引起了更大的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