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五代十国之我是荆南王>第111章 离间计

王衍将剩下所有的四万人都带出来了,可见,王衍已经做好了破釜沉舟的准备。在大船的来回穿梭下,蜀军很快全部渡过了大渡河。重新站在蜀地的王衍,不由得热泪盈眶。几个月之前,他从这里逃亡云南,今天,他要从这里开始,收复蜀地,重新做他的皇帝梦。

逃回到成都的西川军很快就将云南军入侵的消息带给了孟知祥,孟知祥不敢相信,这小小的云南王真的敢和自己作对,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可是当他询问逃兵云南军有多少兵力时,逃兵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字,而是说略微有近万人。这个数字,令孟知祥松了一口气,看来自己还可以应对。于是,他让蜀地大将赵季良带领两万西川军南征,他再三叮嘱,一定要将云南军队击败,保护大唐疆域。赵季良投奔孟知祥不久,就受到如此重用,岂不令他感恩戴德?于是,赵季良带领两万虎狼之师,神速的赶到了大渡河北岸,誓要将这些人赶到对岸去。

此时蜀军刚刚渡过大渡河,扎下营帐。王衍组织了军官们召开了一次复国的军事会议,他要求手下的将士们能像楚军那样,破釜沉舟,击败西川军收复成都。为此,他特意将所有的船只烧毁,表示自己有进无退,誓死与唐军作战到底的决心。士兵们望着通红的天,脸上露出决绝的神色,此时他们已经回不去了,剩下的,只有击败唐军,收复成都,他们才能有一条生路。

赵季良的西川军就这样和王衍的蜀军打了一场遭遇战。这些西川军是当年跟随孟知祥追击王衍的唐军,因此,在他们的眼里,蜀军是不堪一击的,所以,刚开始他们根本没有把这些蜀军放在眼里。可是当所有的蜀军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之后,这些西川军不禁大为惊讶。不仅往日那种追着蜀军砍的日子没有了,反而被眼前装备一般的蜀军杀得连连后退。刚刚接手的赵季良还没有见到王衍的面,就被蜀军杀退了三十多公里。

处于绝境之中爆发的力量是无穷的,蜀国复国军虽然没有受到多少正式的训练,可是在李旻看来,战场就是他们最佳的训练场,于是,他鼓励王衍破釜沉舟,激发将士们的斗志,用勾践和项羽的故事来激励王衍。王衍虽然治国不行,可是学习他人倒是一把好手。于是,在他的一番表演之下,蜀军如同初出牛犊一般,杀得西川军丢盔卸甲。

西川军虽然初战不利,可是好歹也是百战大军,经历了第一次的战败之后,就缓过神来,扎下了营寨。赵季良没有急着向孟知祥汇报战败的事,在他看来,自己还有挽回的余地。

可是,李旻的一手离间计,让他失去了这个机会。李旻虽然人在云南,可是却不断的派人潜入成都,打探孟知祥和董璋的消息,得知了不少孟知祥内部的军事情报,尤其是当他得知孟知祥和董璋两虎相争,董璋请求王衍出兵之时,李旻就敏锐的意识到,也许复国的机会到了。于是,他命令细作搜集孟知祥的将校信息,赵季良等六人的情况也被李旻摸得一清二楚。于是,在初战得胜之后,李旻想到了离间计的策略。他不断的派人到成都散播流言,说是赵季良初战失利,却没有及时告知孟知祥,是因为他本来即是蜀人,想要投奔王衍。而他一定会向孟知祥请求后撤到成都南面的渡口,让孟知祥派兵来援。这其实是在给王衍的蜀军引路,好趁机杀回成都。

这个流言一出,成都城内顿时人心惶惶。不过这个流言最关键的部分,就在于赵季良要向孟知祥请求后撤。赵季良初战失利,很想击败蜀军,造就一个大捷,于是不顾将士们疲惫的现状,发起了对蜀军的进攻,蜀军将士们采用诱敌之计,将赵季良杀得大败,营寨也被蜀军攻占,眼看已经立足不稳,赵季良只好率部退回成都南面的外河,一方面组织士兵渡河,一方面向孟知祥请求后退,驻守外河渡口,并让孟知祥率军来援助自己。

孟知祥刚刚站稳脚跟,对蜀中的士子们本来就不是很信任,听到这则谣言,再加上赵季良完全如同谣言那般行动,更是加重了他的怀疑。于是,孟知祥不仅不允许赵季良渡过外河,还要求赵季良击败来犯的蜀军,否则就要将他治罪。不仅如此,他还亲自率领三万大军,驻扎在河流的对岸,除了监视赵季良之外,同时也是保卫成都,应对突发状况。

赵季良在这样的突发状况下,进退两难。此时他手下的兵力已经少于蜀军,要是没有一个坚固的防线,只怕要被蜀军消灭。可是孟知祥已经带领了三万大军来到这里,不仅没有助战,反而不让自己渡河,这明显是不信任自己。于是,为了重拾孟知祥对他的信任,他不得不再次向蜀军发起第三次进攻。

此时,退无可退的西川军打出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战,西川军不要命的打法让蜀军的进攻势头受挫,不得不退军二十公里。虽然获胜,赵季良手下的士兵们伤亡也很惨重,一时间无力向蜀军发起追击,他不得不请求孟知祥渡河,一起追击蜀军。

要是孟知祥渡过外河,与赵季良合军一处,恐怕王衍的这支部队还真不是对手,可是李旻的谣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孟知祥不敢轻易渡河,在他看来,赵季良在自己到来之前,就一直败退,可是自己一到,他就打了一场胜仗,还邀请自己追击,很明显是引诱他上当。于是,孟知祥不仅没有相信赵季良,反而下令让赵季良班师,这样他才能避免发生赵季良投敌的事。赵季良不知所以,一路上郁闷、顿足感叹不已。而王衍也侥幸逃过一劫,在蜀地站稳了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