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五代十国之我是荆南王>第110章 战端再起

虽然安重诲的介入,让东西两川的战事暂时停止了一段时间,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孟知祥原本就有吞并东川的野心,眼下胜利在望,岂会因为汉中的安重诲而放弃?孟知祥除了加强葭萌关的防守之外,也在不断的招收蜀地百姓加入自己的军营,他意识到,要实现自己的本土化,一定要重要当地的人才,招收当地的士兵,于是,赵季良、李仁罕、赵廷隐、王处回、张公铎、侯宏实等蜀地士子纷纷加入到孟知祥的西川节度府中,与董璋向外借兵不同,孟知祥已经实现了政权的本土化,因此,孟知祥才能屡次击败董璋。

只借到了两万士兵,董璋多少有些失望。不过,郭崇韬的儿子郭廷信亲自出战,无疑比得上几万大军,郭崇韬对这支部队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只要郭廷信振臂一呼,相信不少蜀中的唐军都会相应,替郭大帅报仇。因此,郭廷信刚到渝州,就被董璋热情的邀请到了自己的帅府之中,表示一定要替郭将军报刺杀之仇。郭廷信也很感动,有了董璋的支持,自己也就多了一个助力,要是南平的高季明发兵相助,相信杀死孟知祥,夺取西川绝不是没有可能的。于是,他们在渝州城内厉兵秣马,准备西征。

董璋并没有着急进攻,是因为他要等云南的消息,他要联合王衍君臣,对孟知祥形成两面夹击的态势,就算王衍的复国军战斗力弱,最起码也能吸引一些西川军,好减少自己的压力。

身在云南的王衍遭受着他人的白眼,无时无刻不想回到成都去,于是在收到了董璋的信之后,王衍专程去找杨干贞商量,而这一次,杨干贞却爽快的答应了王衍的要求,在必要的时候出兵助战。于是,王衍发布了渡河作战的命令,下令让李旻率领先锋军一万余人攻克大渡河渡口,自己率领主力三万人作为第二梯队。李旻在通过一番招兵买马,有将近五万左右流亡在云南的蜀人加入了这支队伍。一开始的时候是最艰难的,他们没有武器、没有粮食,通过一番讨价还价,杨干贞终于在太和城外,划了一片地方给他们驻军,并给了他们足够的粮草和武器。当然,这一切都不是无偿的,条件是王衍在复国之后,要划分一些地盘作为杨干贞的私人领地,同时,李旻也要继续给他出谋划策,为夺取云南王位的努力。

经过了几个月的训练,这支部队终于有了像样的战斗力,而此时的大唐,已经经历了东西川互攻、中原大乱易主的大事件,董璋的书信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只要趁着董璋和孟知祥互相攻击的机会,王衍兴许就有机会回到成都,复兴蜀国。王衍很是兴奋,李旻却有些担心,认为凭借这些刚刚才训练出来的部队,要和孟知祥的西川军作战,只怕还差了些。好在杨干贞同意作为后援,这才让李旻心中踏实了不少。

很快,在王衍的催促下,李旻率领先头部队一万多人,开战了渡口争夺战。孟知祥虽然想要同意东、西两川,却时刻也没有忘记王衍的存在,不过他低估了王衍的实力,只派了三千人的西川军在这里驻守,目的就是防止王衍渡河,在他看来,云南的地方势力绝对不敢和大唐作对,自己虽然是个西川节度使,可毕竟代表着大唐,云南的军队一旦跨越大渡河,就意味着要与大唐撕破脸皮了,所以,他认为,云南王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存在。万万没有想到,王衍和杨干贞达成了协议,将云南王郑仁旻抛在了一边。正是这个错误的判断,让他犯下了大错。

李旻的一万部队来到大渡河南岸,他早就派人假装成樵夫侦查了很久,发现对岸的西川军只有三千人。而且大多数人都没有做好战斗准备。于是,一个大胆的军事计划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他决定留下少数部队在这里迷惑对岸的唐军,自己则在夜间在下游水流稍缓的地方渡河。于是,他留下两千人,装成云南军的样子,在这里驻扎。对岸的西川军一看,云南军竟然只派两千人驻守渡口,说明云南绝对没有与大唐为敌的心思,于是,纷纷把心放在了肚子里。

很快,李旻带领的八千主力来到下游水缓之处,在杨干贞的支持下,云南军队调来了不少船只,供他们使用。不过这里水流虽然较缓,可是泥沙堆积严重,礁石比较多,因此,这也是对岸的西川军没有在这里设立巡逻小队的原因。为此,杨干贞特地调来了云南特有的小船,每条船最多只能载十个人。于是,在李旻的统一指挥下,李旻的蜀军在亥时开始渡河。此时月光已经出来,他们不敢打火把,只能凭借的月光的照耀,轻轻地划到北岸,他们不敢弄出太大的声响,要是对岸的西川军一堵截,这场军事行动就已经失败了大半了。

在李旻的正确指挥下,蜀军将士们没有发出一丝声音,虽然有不少小船撞到了礁石,可是立马有人前来救助。第一波蜀军刚过去,他们就拉了一条几米长的绳子,防止小船再次触礁。于是,八千余人在李旻正确的指挥下,终于在黎明时分,安静地渡过了河。

此时,西川军才刚刚起床,正准备到草地上集合点名,南岸伪装的两千蜀军发起了渡河进攻,西川军不敢怠慢,立即准备迎敌。此时,李敏的主力杀到,西川军猝不及防,被杀死大半。不得不说,西川军的战斗力很是强悍,面对这种突发情况,他们依然能够组织起有效的防御。此时南岸的两千军队已经渡过大渡河,在蜀军前后两路进攻之下,西川军终于抵挡不住,大败而逃。

此时,王衍的四万主力来到,李旻在北岸筑起防线,等候蜀军主力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