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古代言情>过关山【完结】>第159章 前尘

  “这么多年, 你后悔过吗?”老者的询问从一侧传来,伴随着还有车轮滚滚的声响。

  车厢两侧放置着上乘的软榻,此刻正朝着启州的方向而去。

  被问话的另一人翻了个身, 怀里的金算盘正好滑落而下, 他淡淡扫了眼说:“没什么好后悔的, 反正救了你也不亏。”

  苏尝玉把金算盘摆好,用左手的指尖轻轻拨动金珠,回想往事, 甚至强调多一次,“不后悔, 真的, 老头你心里不要有压力。”

  方重德将他眼底一闪而过的落寞收尽, 无奈摇头道:“当年离京之后, 怎么都没想到会被外寇俘走,果然是人怕出名猪怕壮。”

  苏尝玉被马车晃了下, 笑着说:“当时也是靠着镖队救了你。”

  方重德点着头感叹道:“是啊, 一晃过去不知多少年了。”

  当年他和谢文邺一场雨中较量后,毅然决然离开了魏都, 隐姓埋名云游四海。

  不料途径越州时, 却被外寇所俘走。

  彼时的越州正处于战火连天, 方重德本就久负盛名,有人认出后强行带走, 只是方重德为了道义,并不归顺外寇。

  那时候的苏家, 才被苏尝玉接手不久, 虽然他年纪尚幼, 但从小耳濡目染经商之道, 苏家在他手中已有起色。

  可惜苏尝玉之名鲜为人知,毕竟他的年纪摆在那些老狐狸面前,如何都会吃亏一些。

  当时的苏尝玉最懂忍耐,心想大不了熬死这群商行的老东西,迟早吞并了他们。

  越州虽身处战火中,苏尝玉却并不害怕,艺高人胆大,富贵险中求,他时常周游在各州做买卖。

  便是那会儿,他从商贾中得知方重德落入外寇手中。

  他一介商人之子,但也听闻过方重德大名,那一刻,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脑海中闪过。

  去救方重德!

  之后他带着镖队落脚在越州,通过商贾多方打听,终于得知了方重德藏身之处。

  怎料消息刚到手,就听闻外寇和贺同喆开战,此战若胜利,外寇就要让地退至数十里外。

  苏尝玉意识到大事不妙,若这么一退,以方重德的年纪,在外寇的手中,不是死就是残。

  为了救方重德,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以交易军备换方重德一命。

  苏尝玉做的是冒死的决定,当初外寇的辎重被埋伏,虽损失大批的武备但仍旧强悍。且不说见到敌人是否能活着,他势力单薄,指不定和方重德一起被俘走。

  所以为了保险起见,他做买卖时,把军备的交货点设在了库房,而当时库房所在之地,是贺同喆攻领下来的战地。

  外寇当然有所怀疑,便派人前去查看了一番,得知苏尝玉并未撒谎,确确实实准备了大批武备时,爽快地和他做了交易,把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方重德交了出来。

  苏尝玉接到人后,立刻逃离外寇的领地。

  不错,是逃离。

  因为苏尝玉下了命令,非携带苏家腰牌者,绝不能给外寇取货离开,以武备所在之地,外寇不敢肆意妄为,便对苏尝玉动手。

  此举也导致苏尝玉等人被外寇追杀,他们打算提着苏尝玉的头去取武备。

  好在苏尝玉留了后手,他将镖队分为数支队伍,几番周折,才安全入了大魏的领地。

  情况转危为安后,苏尝玉重金请大夫为方重德治病,又命人快马加鞭送信去贺同喆的营地中,将外寇的计划和库房的位置告知。

  可谁人能料,贺同喆疑心过重,认为这是调虎离山之计,不信一介商人能拿到情报,遂按照原来的计划行事。

  结果不言而喻,他战败了,被敌军前后夹击,外寇顺利取走的那批武备,再度埋伏作战,击溃贺同喆的战术计划。

  外寇因此嘲笑他一番,将苏尝玉交易的军备炫耀于眼前,令贺同喆震怒,靠着意志力逃了数日,终于在大魏的其他营地中才得以获救。

  从此大魏的常胜将军落幕,苏尝玉“卖国贼”之名登台。

  偌大的祠堂中,此刻无一人再敢吱声,满身鞭伤的人弯腰跪着,难以置信望着地面,汗水趟落在地。

  “可是,他为何不说啊......”贺宽喃喃自语道。

  贺远行早已将长鞭丢在脚边,负手立于祠堂中,面向列祖列宗回道:“他要的是什么,你还不清楚吗?”

  苏尝玉要钱,在当初的他只要有钱,所以区区臭名于他而言根本不重要。

  且他很懂得利用名声的传播,将苏家越做越大,以至于短短数年内无人能及。

  世人要他身败名裂,他要自己扶摇直上。

  “所以你现在懂了吗?他从不曾在意贺家的诬蔑,虽不知谣言真假,但他也曾谢过贺家替他扬名。”贺远行满眼愧疚说着,随后见他转身朝祠堂中的众人看去,“数年前,殿下和沈尚书前去官州查案,当年孟悦恒为何坚持要入朝为官,是以苏家在官州和孟家平分秋色,孟悦恒想借此将苏家赶出官州。世人皆认为是苏家贪婪,却不知苏家在官州起家时的重重阻碍,也是我权衡许久后,才求得苏尝玉前去官州,为的是打压孟家的狼子野心,在官州发家的苏尝玉,我都看在了眼里!”

  闻言,赵或和沈凭皆是一愣,未料在官州的苏家商行,竟有一段这样的背景。

  而贺宽听见后,根本无颜抬头看向父亲,看向贺家的列祖列宗。

  世人常言的“卖国贼”,所行的却是“救世”之举。

  贺远行将视线落回贺宽身上,不由讽刺他道:“你居然还让他为你挡刀,让他失了为之骄傲的算盘手,贺见初,你哪来的脸啊,你又怎么敢的,你觉得你配得上人家什么?他敲金算盘之时,敢于面对外寇之际,你不过是个没有出息的世家子弟!若非老爷子战败,你能有功在身,像如今这般不分青红皂白,为非作歹吗?”

  此时此刻,无人敢怒敢言。

  贺宽只能被交织的思绪所淹没,连话都说不出来。

  贺远行续道:“老爷子常说是苏尝玉害了自己,可我今日要说句大逆不道的话,这难道不是他咎由自取,疑心过重,目中无人所致的吗?难道苏尝玉就没有尽力而为吗?”

  贺宽早已无话可说,事已至此,他后背的痛,远不及心中的痛。

  祠堂中的烛火依旧长明,贺家的规训清楚刻在墙上,密密麻麻的字,全是贺家子孙的孝心。

  贺远行看着满墙的家训,摇着头说:“怪我,真的怪我,当年我意外得知此事后,为了一个‘孝’字选择避而不谈,才会害了苏家。”

  他转身看着地上跪着的儿子,长叹了声后,缓步走向贺夫人,牵起对方的手朝屋外走去,悲哀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啊......”

  随着一声长叹,秋风拂过院子众人,烛火被吹得无序晃动着。

  走观善恶无所怯,来年旧枝换新叶,斟酒敬明月。

  “对了老头,你这些年,都怎么看我的,会不会觉得,我当初救你是为了利用你?”苏尝玉下了马车,转身伸出左手将方重德扶下,随后两人朝着客栈而去。

  方重德和蔼笑道:“难道你的初心,不是为了利用老身吗?”

  苏尝玉耸了耸肩膀说:“这话倒不错,但这么多年了,多少也有些改观吧。”

  方重德道:“若你教老身钓鱼,老身袒露心声又何妨。”

  苏尝玉一听,嫌弃瞥他道:“罢了,就冲你这看孙子的眼神,我心里自然有数。至于垂钓,你没有这个天赋,我可懒得教。”

  省得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两人寻了桌子落座,苏尝玉招来小二,点了些清淡的菜,待小二离开,他朝方重德压低声问道:“话说此次离京后,燕王他们如何是好?”

  方重德看了眼屋外的秋色,眼前是人来人往的市集,他眸色沉下,低声道:“若保不住谢家,他们很快就能与我们相见了。”

  因皇帝龙体抱恙,今年的中秋宫宴不再举行,且经历了学子闹事,皇后为了挽救天家颜面,主张皇宫的一切都要去繁从简。

  不过民间并未受影响,百姓们在节日依旧花样百出。

  赵或入宫请安之后便离开了,皇帝因谢家被问罪一事,并未久留他在身侧,只是用些赏赐品便打发他离开。

  他在出宫途中见到赵抑,两人客套了两句便就此告别。

  之后赵或便直奔着王府回去,甫一踏出王府,就看见迎面而来的人。

  他快步上前将人抱起,使劲亲了口说:“哥哥,和我去看花灯会吧。”

  沈凭打量他身上的衣袍,低声问道:“宫中一切可还安好?”

  赵或点头说:“今夜是安圆派人值夜,且父皇身子不适需早些歇息,宫里应该不会有事发生。”

  他说着将人牵起,阔步朝着府外而去,接着说道:“不过方才出宫见到璟王,我留了李冠在宫门守着。”

  见他把事情都安排妥当后,沈凭也把提着的心放下,随他一同前去花灯会。

  今年的花灯会不算盛大,毕竟皇宫不曾设宴,民间也不敢放开庆祝。

  不过,在赵睦和南诏国联姻后,今年的花灯会倒是添了不少稀奇玩意儿,激起百姓们的好奇心,多了新鲜感在其中。

  赵或牵着沈凭穿梭在人群里,沈凭的视线总会落在他们十指紧扣的手上。

  虽然沈凭今夜带了帷帽出门,是避免过于高调惹祸上身,但赵或个子高长得俊,游走熙熙攘攘的人群其中时,难免还是引来不少围观。

  今夜两人难得能在忙里偷闲,主要是沈凭一直不愿出门。如今沈府闭门谢客,刻意隐瞒沈怀建离开一事,赵或将人强行掳走带回府上,导致沈凭闲暇之余都投在燕王府,为赵或其出谋划策。

  赵或担心他无聊,数日前就缠着他要来花灯会。

  实际为了给沈凭解闷。

  今年的花灯会有蹴鞠,若是赢了便能取走不菲的战利品。

  其实他们不甚在意,皆往人少的地方去,但沈凭路过时留意到那战利品,竟是一对上等兽皮制作的臂缚。

  赵或发现他的目光有所停留,顺着视线看去,瞧清那是什么东西后,厚着脸皮贴上来问他,“哥哥可是想将此物赠与我?”

  沈凭一听,抬手掐了把他的腰,隔着帷帽笑了声说:“就你自恋。”

  赵或仰着头说:“虽然我不缺这些东西,可若是哥哥送的,我必将百般珍惜。”

  说话间,他把手腕露出来,那里还戴着沈凭当初给他送的平安扣。

  当然,他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伸手检查沈凭的同心扣,毕竟每夜都能看见他贴身戴着,有时还会晃得他眼花缭乱。

  沈凭心想人多不宜逗留,视线又落在他的手腕上,便提议道:“不如我们去一趟永安寺吧。”

  人少且清净,顺便重新求一根红绳。

  赵或断是听他的话,很快就离开了昌盛大街,朝着永安山去。

  每逢佳节,寺庙通宵达旦,香火也十分旺盛,他们两人抵达时,寺庙中皆是老者在祈福,此时正是街道上最热闹的时辰,庙里不算拥挤。

  但此行只有沈凭一人祈福,赵或并未随他一同拜佛。

  他的理由很简单,这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他只相信自己的拳头,自然就不会相信神佛了。

  不过他人倒是很乖,香火钱一分没少,嘴上说着不相信,又老是盯着求姻缘的签筒。

  沈凭走出佛堂,来到他面前,取下他手腕的平安扣说道:“我随方丈重新编一条,你可要随我去?”

  赵或依依不舍看着平安扣被取下,摇头说道:“我在这等哥哥。”

  说着快速扫了眼没人摇的签筒。

  恰好这一瞬间被沈凭捕捉到,他低低笑了声并未戳破,随后说:“那你可要好好等我,不许乱走。”

  赵或听着他这哄小孩的语气,想亲又碍于此地圣洁不敢下嘴,且迫不及待要去摇签,便催促他离开,“哥哥快去吧,不然真的要等很久了。”

  沈凭一笑,转身朝着禅房而去。

  等他的身影消失在眼底,赵或一个闪身,迅速走到那求姻缘的签筒前,回想方才旁人求签的顺序,想了想后,仰着脑袋,十分别扭地拿起,左右看了眼四周无人,一咬牙,朝着佛祖跪了下去,动作干脆利落,诚心诚意开始抽签。

  竹径通幽处,夜里的寺庙灯火通明,庄严肃穆。

  沈凭随着方丈徐徐走去,直至来到禅房前,方丈朝他行礼说道:“大人且稍作片刻。”

  闻言称呼,沈凭皱了下眉,却并未多问,朝他回礼后便抬手推门而入。

  然而,当他看到屋内站着之人时,脸色刹时一白。

  随着竹签落地,赵或连忙捡起拿在手中,眼角的余光恰好看见僧人进来,他压着嘴角的笑,一副冷酷的模样起身上前。

  对方看到他要解签,便引到一处书案前坐下。

  僧人笑脸盈盈打量他少顷,借着烛光看清手中的竹签,点了点头,有摇了摇头,眉头皱起片刻,又见舒展。

  赵或的心情跟着僧人的表情起起伏伏,坐立不安地盯着,心急问道:“......这是好还是不好?”

  僧人一听脸上又堆起笑,说道:“上上签,自然是好的,就是这......嘶!”

  赵或摸了摸衣兜,抓了枚金子放在他的面前,催道:“我要听全部。”

  僧人笑眯眯地把金子收起,“谢过施主,佛祖一定保佑你与王妃的。”

  赵或脸色一顿,索性也不装了,遂道:“若是说得好,定会重重有赏。”

  “施主所赏已足够,倘若贫僧有说得不好之处,还请施主莫要有执念。”僧人话落间,把手中的竹签搁置案面。

  赵或端坐在椅子,看着僧人开始解签。

  片刻过去,僧人抬首说道:“宛如仙鹤出樊笼,脱得樊笼处处空;南北东西无障碍,任君直上九霄宫。施主所求,必然如所愿。”

  赵或一听,顿时喜上眉梢,但转念一想僧人话中有话,问道:“那僧人又为何说有执念?”

  僧人笑道:“因此签万事先凶后吉也。”

  只见赵或嘴角的笑僵住,正当想要询问之际,忽然听见一侧传来李冠的声音。

  “主子!”李冠行色匆匆前来,看见赵或起身迎面上前。

  赵或意识有事发生,“何事?”

  李冠瞥了眼一侧笑盈盈的僧人,压低声说:“丞相半个时辰前被急召进宫了。”

  赵或一听,转身去寻沈凭的身影,“等等,我带幸仁一起走。”

  说着他拦下方才那位僧人,“敢问僧人法号?在下想寻与我一同前来的公子。”

  “贫僧法号封藏。”说着僧人提醒道,“不过施主方才想找之人,恐怕不在寺里了。”

  赵或脸色骤变,想要问清楚时,却见僧人合十的掌心里,是方才的上上签。

  僧人朝他轻声道:“上天自有安排。”

  疾驰的马车穿过人海中,百姓们受到惊扰纷纷让路,众人怪罪京贵们目中无人,却不知在这看似和平的表面下,皇城掀起纷争时的暗流涌动。

  沈凭从麻袋中探出头,映入眼底的是带笑的姜挽。

  此刻他的嘴巴被东西堵着,阻碍了呼救,他快速扫了圈四周,认出眼下身在璟王府。

  姜挽笑道:“大公子,好久不见啊。”

  他打完招呼时,屋内另一人也走了上前。

  柳信拍了拍手掌的灰,瞥了眼被五花大绑的沈凭,转眼朝姜挽看去道:“宫中可有消息传来?”

  今夜赵抑将曹光见的书信带进宫中,皇帝一怒之下勾结前朝余孽罪名,下令马继祥带人前去处斩沈凭。

  姜挽道:“陛下既将此事交给王爷处置,那你告诉马继祥,是沈凭畏罪潜逃被我们杀了吧。”

  柳信眉梢微蹙说:“可是禁军还在府外,他们把人挟持回来,是生是死他们怎会不知。”

  姜挽眼中闪过一丝不悦,道:“早晚都是死,难不成禁军带他去御前,陛下就不会杀他吗?”

  说罢,他俯视着地上一动不动的沈凭,接着说道:“若非王爷要我留着他,我现在恨不得将他千刀万剐!”

  哪怕如此,都不能消减他心中的恨意。

  柳信见状冷哼了声,随后转身朝府外而去。

  姜挽招来侍卫,把沈凭拖去湖边的屋舍里,之后将他绑在其中,取下他口中的破布。

  沈凭动了动酸涩的嘴巴,皮笑肉不笑说:“看来王爷不舍得让我去柴房啊。”

  闻言,姜挽脸色变得难看,忍不住朝他狠狠刮了一巴掌,“等王爷玩腻了,柴房你都去不了。”

  脸颊瞬起火辣辣的痛,沈凭反倒不在意,用看小丑的目光打量着姜挽。

  万万没想到,这世间当真有人痴情到如此地步。

  可叹现代真情宛若快餐。

  他朝姜挽说:“你自己没有本事得到真心,反倒怪罪在别人身上,不觉得可笑吗?”

  姜挽莫名有些心慌,从他的面前站起,转身朝着别处去,“将死之人,劝你还是少说废话。”

  沈凭坐在地上,靠在沉重的博古架,阖眼道:“我从前从璟王处听闻,你是他捡回来的伴读吧。”

  姜挽听见“捡回来”三个字时,欲要离开的脚步顿时停下,“即便如此,我也是那批学子中唯一一个被选上的。”

  “确实是......”沈凭笑了两声,“唯一一个对他谄媚的。”

  “沈凭!”姜挽猛然转身上前,抬脚朝着沈凭的胸口踢去。

  只听见一声闷哼,沈凭顿时感觉胸腔阵痛,疼得他眉头紧锁。

  “我是璟王指名道姓要的人,你可要想清楚了,踢死我,就能代替我在他心中的位置吗?”沈凭缓缓抬起眼帘,满是嘲讽看着他,好心提醒一番,“或者你现在就把我杀死吧,让我成为他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人,你说怎么样呢?姜挽。”

  姜挽彻底被他激怒,蹲下身掐着他的脖颈,在他的放声大笑中说道:“沈凭,今晚过后,你看看燕王能留得住谁!你给曹光见的信已经送到陛下跟前,你勾结前朝余孽的罪名,会让你这辈子都洗不清,你和燕王走得近,便是和世家走得近,现在谢文邺因你被传到御前,就算我现在把你丢到街上,也没人敢对你施以援手!”

  沈凭眸色一沉,因被掐着脖颈濒临窒息,满脸充血,哑着问道:“你说什么?”

  姜挽见他不似方才那般嚣张,干脆懒得瞒下去,手掌一松,让他在晕厥之前吊上一口气。

  他起身在沈凭面前踱步,慢慢说道:“说起来,你们都查到曹光见和曹晋了,为何却没有怀疑这两人的关系呢。”

  沈凭费力咳嗽着,加之被掌掴,充血后的脸颊生疼,掌印更是明显。

  当听见姜挽话中所指,他眼底难掩震惊。

  姜挽接着道:“说起来,你在官州保住曹光见的官职,曹晋也不会对你感激,是因为你虽把人保住了,却端了前朝人的钱库。而你们被皇帝身边的宦官,玩弄于鼓掌之中,却还在此沾沾自喜,不觉得像极了跳梁小丑吗?”

  沈凭垂头看向地面,沉声说:“所以你们和他们勾结,明知不可为,却因储君之位而为之。”

  “储君之位?”姜挽不屑笑了声,“有没有可能,王爷如今要的是皇位?”

  沈凭倏地抬头,难以置信看他,“你们要......弑君?”

  姜挽耸了耸肩,双手一摊道:“这怎么算呢?王爷不过是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罢了。”

  沈凭不由斥道:“当今陛下因弑父杀兄遭天下人唾骂,你们为了皇位,竟能这般厚颜无耻,步其后尘!”

  姜挽扬眉一笑,道:“无妨,大不了都杀了。”

  他转头看了眼屋外的天色,续道:“两个时辰也过去了,眼下的皇宫里,不知会是怎样一副场景,我好生期待啊。”

  两个时辰以前,赵渊民在赵或告退后,见了入宫的赵抑。

  赵抑端着孝子贤孙的模样前来,令赵渊民愈发满意,两人交谈了许久,突然被曹晋的禀报打破。

  曹晋急匆匆来到御前后,装模作样不敢禀告,结果还遭了皇帝一顿训斥。

  如此一来,曹晋不再躲躲藏藏,将赵或和沈凭出现在昌盛大街一事告知,气得赵渊民当即下令召见燕王。

  然而,赵抑突然拦住动作,他率先向皇帝为沈凭求情,声称沈凭是自己当初一手提拔,却吃里扒外多年,甚至还犯下大错求取隐瞒,希望皇帝把沈凭交给自己处罚。

  自古帝王疑心重,抓住他话中所提隐瞒之事,遂命赵抑交代清楚。

  赵抑犹豫再三,取出了沈凭和曹光见来往的书信。

  赵渊民得知此事时,气急攻心,当即见血。

  他未料三番四次为自己除前朝余孽的人,竟是贼喊捉贼!

  恰逢此时曹晋问起是否传赵或入宫,皇帝想到沈凭和赵或的关系,怀疑他们是得了包庇才如此放肆,由此迁怒谢家,遂下令急召谢文邺入宫觐见。

  而沈凭则交给了赵抑处置,因涉及天子颜面,赵渊民虽未明言,但意思却是明确。

  皇帝要沈凭悄无声息消失在世上。

  当李冠得知这一切后,连忙找上赵或,可谁料沈凭已被一路跟随的人带走。

  赵抑借口谕给马继祥下令,用禁军之手逮捕了沈凭。

  此时,赵或赶到了宫门附近,暗中见了身处禁军的安圆,率先打听有关沈凭的消息,得知马继祥将人交给了璟王府。

  赵或命莫笑去调查沈凭的情况,却并未着急入宫,而是下令李冠将孟连峰活着的风声放出,随后朝着百花街的方向疾驰而去。

  当初他回京途径启州,见到孟连峰后并未杀掉,而是让他画押了供词,人证物证全部带回了魏都。

  如今看来,他的这位好皇兄,远比想象中的还要心狠手辣。

  能这般颠倒黑白,是非不分,只恐居心叵测,若不稍加看重,恐违背者都死无葬身之地。

  既如此,他又何须手下留情?

  作者有话说: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无名氏《争报恩》

  捡了玄学大师身份的作者说:谢谢阅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