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名将系统:我当县令就是为了造反>第173章 传播新学
  唐俭心里有底,再次和特使见面变得极为冷傲,直言监国大人很忙,没时间见。

  特使大怒,“难道贵国真的不怕三面夹攻?不怕告诉唐大人,今年我国没有遭受大规模蝗灾,粮仓充足,如果贵国再不撤军,我国会向赵康国资助一万担粮食,到时候赵康国出兵,形势会回到二十年前,然这一次如果贵国兵败,就不是被赵康国拿走一郡之地了。”

  二十年前被赵康国偷袭,是代国之耻,唐俭闻言,轻蔑道“你们可以这样做,别怪我没提醒你,赵康国兵不过八万,我国南线苏定方大将军手中就有五万人,孰强孰弱贵使心里清楚,带时候三国乱战,就不是现在这个局面了,灭国之祸就在眼前。”

  “你!”特使惊恐,他发现来到渔阳郡之后,唐俭变脸之快,让人猝不及防。

  “贵国与我北燕虎国都执掌国家社稷之神器,而望北军不过是小小的四城之地,姬安志擅杀别国重臣,挑起你我两国争斗,而望北军却坐山观虎斗,难道你们满朝文武都是瞎子?”

  唐俭嘿嘿一笑,“我朝监国是什么人使者心里清楚,这句话也就我能听,你现在去外面敢说这样的话,估计不用望北军动手,我代国甲士也会将你枭首示众,挑唆别国内政这是外交手段,我不追究,希望贵使下次注意。”

  代国让旁姓接管朝政,还一副传位的架势,别说北燕虎国看不懂,消息传到中原,一十四国都看不懂,有人冷笑望北军密谋篡位,而有些人在骂姬安志踩了狗屎运,娶一个三公主,嫁妆丰厚的可怕。

  也有人震惊子更的魄力,姬禅一年时间就能雄踞北方,研发小麦,硬是撑起几百万人口,此等手段如果是皇子,早就接到京城以储君培养。

  而子更做的更绝,凭空弄出驸马建国这一职位,让人无不感叹此等

  气魄,真乃前无古人。

  北汉长安,王莽就是带着震惊,进入这座多朝古都。

  游历了大半年,刚辞别孔尚等一干大儒,王莽带着两名随从,在长安置办下宅子,有朔方郡一行做铺垫,还有许多大儒背书,王莽四面出击,不结交勋贵,只结交那些有名望的大族和读书人。

  士子们三五成群,不关心北方战事,以及西面吐蕃大军,反而在谈论北方的的风花雪月。

  现在的这些人,早已忘记江南风情,以及秦淮河才是风流韵事的中心,每每回忆朔方城,喝着浓香的药酒,吃着劲道十足的牛肉干,对着茫茫草原壮怀激越,那种意境比之秦淮河更加让人心潮澎湃。

  “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如果这首诗早出现几年,我强汉何以至此。”

  “非也,这首诗明明在说两情相悦,不愿成仙,你非要强加在汉灵帝寻仙问道上面,有些牵强。”

  “哎!”士子长叹一声,忽然看向正在一旁不语的王莽,低声道“巨君兄在朔方待得比我们时间长,应该对那个姬安志了解的比我们多,我等在长安得不到出仕的机会,听说望北军正在弄什么科考,世子不用大儒推荐,只要会读书写字,就有出仕的机会,是也不是?”

  王莽笑道“哪有这般简单,所谓科考,是需要考量的,我离开时正好赶上望北军长史萧大人亲自主持,所出题目极为晦涩,望北军不注重诗词歌赋以及策论,也不用四书五经,反而询问一些算术,筹以及农家、商家等旁门左道。”

  闻听后众人一脸失望,有人叹息道“哎!我等看来是没戏了。”

  “也不一定。”王莽神秘道“大家知道望北军的新学吗?里面包含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简直包罗万象,只要在新学学堂研习半年,就有出仕的机会。”

  “从新学学堂出来,就不用进行科考?”

  “非也!”王莽摇头,“望北军一视同仁,只要向出仕,必须经过科考,诸位别看新学只是学堂,据我所知,里面有不少大儒在授课,也有声名在外的读书人研习,比如吴家的吴央,裴家弟子,以及陇西李姓子弟,袁氏家族,这些名门望族都看好望北军,才将弟子送去。”

  众人哗然,陇西李姓,那可是协助姬姓建立强汉的望族,强汉早已不在,可李姓始终不倒。

  还有吴家,集儒家和法家为一身的家族,在南方家喻户晓。

  裴家和袁氏同样了不得,门生故吏遍布中原一十四国,盘根错节。

  这些望族其实已经不必攀附任何国家,很多小国反而要较好这些人,将皇族嫡女嫁给家族庶子,还不能说下嫁,那得是高攀。

  王莽继续道“新学半年就可出任小吏,每年也会根据政绩考评升官,据说也有专门从事学问的士子,专研姬安志弄出的六艺以及格物。”

  “何为格物?”

  “穷究事物的道理,就是礼记中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比如冬天为什么会下雪,而夏天为什么下雨,阴阳变化四季轮换,这是一门探究万物规律学问,也是新学的重点,姬安志如何提前发现蝗灾,并加以防止,如何计算百姓一日口粮,而后算出万万百姓一年口赋,这些道理四书五经中也有,可太过笼统,而新学就是将这些细化,让人豁然开朗。”

  “巨君了解甚为透彻,当初为何没有留在朔方?”

  王莽哈哈大笑,心中早有腹稿“我心不在北,而在于南,承蒙孔尚老先生抬爱,结识北汉大儒,正该先修心,修志,再出仕。”

  众人惊叹王莽志气,有人笑道“前几日听说巨君经常出入李丞相府,看来你的修心要提前终止了。”

  “我确实见过李丞相,与之对谈半日,受益匪浅,要说现在就出仕,还是为时过早,我想着先去西面游历,看看吐蕃如何强大。”

  “巨君不可!”有好人心人劝阻,道“吐蕃乃化外之夷狄,不习礼仪,地理苦寒,巨君去了恐怕遭遇不测。”

  “哎!”王莽叹口气,眼神望向窗外,沉吟道“圣人云有教无类,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圣人都知道不能抛弃蛮夷,应该用教化感人,而我等正直少年,理应学圣人周游外族,教化四方!”

  有人听了嗤之以鼻,但多数人被王莽的大胸怀感染,无不拍掌道“巨君真乃君子也。”

  众人谈笑间,门忽然被敲响,一个管家模样的中年人站在门外,王莽见此人,知道这是丞相府管家,前几日见过,立刻站起身,抱歉道“巨君见过李管事,不知何来?”

  “小先生有礼了,丞相命我来请小先生去府中一叙。”

  王莽脸上波澜不惊,在众人艳羡的眼神中离开,斥候营这几天暗地里将他的名声传开,不只丞相府,他也成为太尉府常客。

  在中原想要做官,要么家族庞大,有官身的帮忙推荐,要么就是把名声搞起来,被一些大儒看中,举荐进入庙堂。

  这就是察举制,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主要是以“德、才”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以孝廉为重要考察科目,被称为“举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