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都市情感>别闹,不会真有全家穿越这种事吧>第168章 出发!撒泼要钱去
  次日一早,夏兆丰就牵着姚钱树先走了。

  从泰平城到八方县,单程差不多要走一天,所以这回夏兆丰要去两三天,而且他们想要在天黑前赶到泰平城的话,早上天蒙蒙亮,就得出发了。

  双五他们倒是不用很早,反正县令不在,其他人也没权利定招录的人选,所以今天衙门里头也没啥事儿。倒也不是他们偷懒不干活,实在是......八方县现在连巡街都不需要。

  夏兆丰到得县衙门口,郑智明和熊二已经等着了。

  之前郑大人在泰平城,倒是买过一匹马,不过那马......可能已经八千岁了吧。

  从泰平城到八方县,就跑了那么一趟的功夫,马就直接劈叉了。

  不是形容啊,就是真的趴腿劈叉了。现在就养在县衙里头,连郑智明都轻易不敢动它。

  毕竟马在,他的十两银子就在,马死了,他的十两银子就没了。

  夏兆丰第一次听说这个理论的时候,心里就觉得这买马,倒是跟炒股一个样。

  这事儿也让郑智明深刻了解了,什么叫一分价钱一分货,怪不得这破马只要十两银,原来是一次性使用的。

  所以这回去泰平城,郑县令还得搭了自家师爷的骡车。

  上了骡车,郑县令还有些不满意,“要说我家也跟崔二家是世交,这怎么骡子光送了你们,不送我啊?”

  夏兆丰笑答,“那清华兄跟骡子也不配啊,您是骑大马的人。”

  这会儿对马过敏的郑智明立刻挥手,“别说马别说马,咱说说牛吧。这回咱们可得买好牛,不能追求便宜!”

  “清华兄说的对,”夏兆丰点头,“价格我跟大年他们打听过了,肃州这儿,成年耕牛,大致就在三十两左右,好些的也有三十五两的,小牛犊子,看月份定价,一般能拉出来卖的,基本在十五两左右。”

  郑县令直嗦牙缝,好家伙,买几头牛,就能去掉一半的州府拨款。这破县令真是谁干谁知道。

  这回去泰平城,他还得去州府问问,家里回信来没来,再不来,他大概就得穷死在八方县了。

  夏兆丰见郑智明不说话,以为他反悔了,便试探道:“要不,咱们先置办十头牛?等以后有钱了,再多买几头?”

  “那不行,”郑大人这会儿想要一鼓作气,“别慌,有我,一会儿到了泰平城,我就去州府要账去。”

  话都放出去了,这耕牛,郑县令是不买也要买了。

  如果州牧不给钱,他就打算干脆住州牧家里得了。

  反正他这官职,再降也没地儿降了,爱咋咋滴吧!

  夏兆丰无所谓上官怎么讨账,反正他是个跟班的,一会儿眼观鼻,鼻观心,当自己不在场就行了。

  撒泼的事儿,还是让郑大人来吧!

  夏兆丰出门之后不久,姚蓉也带着女儿儿子,再次踏上了巡乡之旅。

  出发前,丹姐儿还去于大夫房里探望了下阿飞,可阿飞瞧见她,却直接躲进了于大夫的袖子里,丹姐儿表示这鸟要不得了,都瞧不上她了,便把鸟直接送给了老夏家。

  惹的夏安茹直笑,说这孩子怎么跟报恩的小猫似的,天天给他们家打猎。丹姐儿一拍胸脯,说自己不是小猫,村里小孩儿都喊她母老虎。

  众人是又好笑,又心疼这心眼子比坑眼子还大的孩子。

  今日,夏安茹说要收核桃,不过他们这儿种核桃的比种枣子的要少很多,所以丹姐儿带着他们三人,跑了好几个地方。

  别说,丹姐儿带路是一点儿不带迷路的,看来平日里没少往外跑,她老母亲应该是挺操心的。

  关键是,这孩子记性还好,听到啥消息,她都能记住,完全是天生的向导。

  除了肃北军一大片军营不能随便去之外,八方县下辖的七个乡,丹姐儿基本没有不熟的。

  八方县这个地方,还真别说,别的没有,地盘倒是挺大的。

  除了一万军户因为由肃北军管理,都分在了肃北军不远处的十里营外,另外的五千农户,则分散在七个乡里。

  所以显得特别的地广人稀,最夸张的一个乡,据说下头就俩村,每个村就十多户人家。

  总而言之,八方县是人少地方大,交通相当不便。

  什么基建和公共设施就更别提了,人户少的村子,连井都是三四个村子共用的。

  夏安茹昨天还觉得奇怪,为什么大家不多打几口井,这样浇灌也方便些。

  不过昨晚吃饭的时候,李大年说一口井,就要二十两,那普通人家,的确是打不起这个井的。

  真是地方越小,消费越高,普通人家连挖个私井都成了一种奢望。

  没有河道灌溉,也打不起私井,那耕种的事儿就更苦不堪言了。

  夏安茹他们走过的这些乡村,耕牛基本没有,据说一个乡能有一两头牛,这个就算是好地方了。绝大部分的人家,都是纯靠人力耕种的。

  所以郑大人要买耕牛租借给当地百姓,倒也是个不错的想法,起码这县令,还是替老百姓着想的。

  不过哪怕这儿的农民干的辛苦,换来的收益却比南方要少挺多的。

  南方稻子,一亩平均产三石,良田收上四石也不是没有,而八方县的麦田,一亩能收二石,就不算差了。

  当然,除了麦子,这儿也有种黍米和高粱的,产量跟麦子也相差不大。

  总之,就是地大,物贫,农民勉强能吃饱,军户勉强能活着。

  商业工业,就更不用谈了,基本属于没有。

  夏安茹这种土豆跟番薯都搞不清的人,听丹姐儿介绍了一通,根本不知道黍米是啥。姚蓉说应该就是大黄米,做主粮可能够呛,太过粘糯,用她的话说,吃多了粘肠子。

  不过做成黄米凉糕,当点心吃倒是不错。

  惹得夏安茹直说,人家这地方都穷成什么样了,有的吃不错了,还啥点心不点心的。

  “我就是这么一说嘛!照你这么说,那你收的这些核桃红枣,不也没销路吗?

  都穷得一间屋子恨不得八个窟窿了,还吃啥零嘴啊?”姚蓉反驳起女儿来,思路倒是非常清晰。

  丹姐儿跟娘俩也熟稔了,说话也不拘束,“我娘说,泰平城里头热闹着呢,那些大户人家,干果点心从来不断的,姐姐和蓉姨可以卖给他们呀!”

  “这种人家都要门路的......”夏安茹才说了一句,骡车突然就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