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大宋:南七北六第一人>第156章 万事俱备
  终究还是包拯的审问技巧高一些,短短几句话就诈的单雄说出真相,殊不知等到单雄离开开封府衙之时就是他丧命之日。毕鹏能为了康王赵德刚斩落多年好友朗云的右臂,为了王爷的安全杀一个单雄也无可厚非。毕竟这天底下唯有死人最能够保守秘密,而且单雄一死他的口供也失去了大半效用。看書喇

  王秀英从母亲口中得知名册的位置,连忙送到开封府衙交给包拯和庞昱,来到府衙之时还碰巧遇到了父亲王延龄。庞昱翻看着手中的名册,的确与那份作为证据的造反花名册无论是人名还是笔迹都是出自同一人之手,唯独不一样的就是王相府的那本名册上的封面上写着弥月喜庆宴客名册这八个大字。

  “秀英,多谢你了,这件证物足以让这件陈年旧案翻案。老黑,这两份名册完全相同也都是邓宁亲笔所写,如此看来当年安邦侯爷邓宁谋反的确是一桩冤案。”庞昱欣喜的说道

  “包大人,物证在此老夫就是人证,平反此案是请包大人随时通知老夫。”王延龄主动说道

  “是,届时相爷势必非要出面不可。”包拯回答道

  “那老夫就先回去了。”

  “恭送相爷。”

  王延龄的态度有些令庞昱另眼相看,对于王延龄这个人实在有些捉摸不透。自庞昱晋升成为殿前司都指挥使之后从宋仁宗的口中得知,当年宋仁宗赐婚自己与杨延琪之时王延龄就曾经跳出来反对。后面更是多次为难自己,龙门阵也好降龙木也罢,其中都不乏有这位丞相的影子。

  可现在又冒着被牵连的风险跳出来为十八年前安邦侯邓宁谋反的冤案作证,这明显有些不符合王延龄的人设。难不成这货就唯独针对庞家?

  十八年前的这桩案子事先毫无征兆,对谋反的细节也从未对外公布皇家行事未必会合乎人情世理,此案先皇难逃一个失察之罪,仓促下旨执行纵然有人发现有误也为时已晚。王延龄那时哪怕是手中握有证据也来不及出面救下邓宁,这倒是怨不得他。

  不过现在又冒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年邓宁在边境之时曾经与身为二品副相王延龄说过,康王赵德刚勾结契丹意图谋反之事,只是当年并未有实际证据。无凭无据之下也不敢去参同为二品枢密院副使手中握有军权又是皇室宗亲的康王。

  万幸当时八贤王摄政罢免了康王的官职才没有铸成大错,无形之中免去了一场浩劫。

  庞昱看着手中的鱼鳞紫金刀,喃喃的说道:“包拯手中龙、虎、狗三口铡刀从未沾染过皇室宗亲之血,唯有我的鱼鳞紫金刀手下亡过一位皇室成员。王爷,难道当年您就已经料到了今天这一幕吗?八王爷罢免康王官职,您二人难道不知道当年的真相吗?”

  “侯爷,此案还在侦办当中,还请侯爷不要心急。”包拯劝说道

  包拯也有自己的考量,他手下办过不少事关皇亲国戚的大案,当年连庞昱都险些栽到他的手上。可现在他有些担心八贤王是否会出面,康王乃是八贤王最小的弟弟对他难免会有护犊之心。这桩案子看似罪证确凿,其实却又不然,两本名册如果用处相同,那这封面上为何会一本有字而一本无字。那时节八贤王提出异议,根本无法回答此事。

  庞昱无奈的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懊恼的说道:“我怎么能没想到那!”

  庞昱上初中之时寒暑假的假期作业里面总会有练笔作业,那时的自己在假期除了补课就是在玩早就把作业什么东西的抛之脑后,剩下最后一个星期的时候才会开始抓紧时间书写。要知道这种练笔的作业都是以天数为基准的,一时间哪里补得完。

  但手中却有上一次假期检查返回到手里的作业,为了防止被发现特意买了一个用来装订本子的本皮。只要将本子的封面换上一个新的,再在外边套上本皮用线连接在一起这就成了。初中三年用这招只翻车过一次,而那次却是因为穿过的纸张太久已经有些烂了。

  “公孙先生,烦劳你将那本作为证物的名册拿过来。”庞昱吩咐道

  接过公孙策手中的名册,放在眼前将两者进行对比,庞昱的脸上也轻松了许多。这都是他当年玩剩下的手段,轻轻一摸就想通了其中的关节。

  “老黑,你看这两份名册,名册的封面和封底材质完全不同,这就代表了这张封皮是被人换过的。”

  “封皮纸质不同,可以做其他解释,如何证明的确曾被换过?”包拯不解的问道

  “像这种东西一般在固定之前都是一张张分别书写的纸张,写完之后才会加上封面和封底再用上针线定固。如果要换去封皮就必须要拆线重装,即使利用原本的针孔也难免会留下重复装订的痕迹。也就是说,当时两份名册封面都有那相同的八个字,而作为罪证的这一份之时被换掉了封皮而已。”庞昱解释道

  “根据康王所说,除了他之外并没有任何人见过名册,那么换取封皮的只可能是他。大人,侯爷发现的证据应该足以应付八王爷的质疑了吧。”公孙策补充道

  “不错,足够了。不过本府想要先独自一人前往八贤王府。”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