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大明:皇爷爷逼我造反>第48章不是朱允炆
  “启禀陛下,户部、工部协同应天府衙门,连夜赶造施粥大棚二十一处。”

  “腾出空余街道,发放草席近千张,水壶、夜壶五百副。”

  “今早衙役带领各巷里长,开始沿街安置灾民了。”

  “……”

  朱元璋眯着眼睛,看着台下答话的三位官员。

  户部尚书杨大用,工部尚书秦奎,应天府府尹王尔兴。

  沉默一会儿,他才点点头。

  “嗯,还算是没让咱多操心。”

  “各位主事的臣工都在,你们看看咱手中的这套赈灾方案。”

  “灾民要安置,灾患也要尽快解决。”

  朴大吕早就候在一旁,等他的话音一落,立即接过奏折传递下去。

  里面是朱元璋根据朱乙贵的对话,整理而成。

  不仅仅设计如何赈灾,解决粮食问题。

  他更是详加了关于海禁优劣势的对比论断等。

  一套系列性的方案,由此诞生。

  “好好瞧瞧,都瞧仔细了,咱不喜欢废话。”

  “一会儿,你们谁有不同的想法,直接简明扼要地阐述出来。”

  刘三吾最先接过奏折,然后他们三位翰林先预览一番。

  之后从户部杨大用手中,依次传阅给每一部的主事人。

  文官看完,朱元璋并没着急收回,又让蓝玉等人接过去瞧瞧。

  有些心思灵巧之辈,已然明白。

  虽然这份折子所奏的内容如此大胆。

  但瞧着陛下的态度,是认可的。

  良久。

  朝堂之上能说上话的大员,都看了一遍。

  奏折重新回到了朱元璋的案前,看着神色各异的臣工。

  他捋须大笑:“怎么了?都没有话说了?”

  “难道这套法子,就真的这么好吗?”

  “三位翰林学士,你们的意见呢?”

  刘三吾三人,面色微微变了变。

  若论救灾的方案,却是可行性很大,直中要害,还有预防性。

  但是关于海禁之论,却又有些耸人听闻。

  大明天朝物产丰富,怎么可以去海洋里打捞财政。

  这不是竹篮子打水吗?

  “这……”

  年纪最小的黄子澄,最先看着朱元璋,欲言又止。

  朱元璋淡淡一笑,伸手安抚,“子澄啊,但说无妨。”

  黄子澄沉思片刻,上前一步道。

  “陛下,臣以为用战船清理拥堵的河道,确实能够事半功倍。”

  “用沿海捕鱼的方式,为灾民提供食用黄鱼,也是极为巧妙的法子。”

  “只有这两点有可取之处。”

  顿了顿,黄子澄继续道。

  “至于这解除海禁,怕是太偏于幻想富贵之物,而忘记了此举酿成的诸多祸端。”

  “臣以为此乃大谬之策。”

  大明王朝最初严禁开海。

  一是为了防止逃窜海外的陈友谅派系余孽反扑,二是应对倭国奔袭而来的海寇滋扰。

  朱元璋听完微一蹙眉,又想到了小乙侃侃的分析,便有旋即释然了。

  然后,看不出怒喜地摆摆手,“还有其他人,有不同的意见吗?”

  这话一出口,大多数官员都低下了头颅。

  因为翰林学士黄子澄,说出了他们心中的想法。

  不过,方才朱元璋短促的情绪变化,被刘三吾捕捉到了。

  他猛地惊醒,莫非这方案是那位所提?

  当即,他拱手笑着向前一步,“启奏陛下,微臣以为海禁之事,可探讨的地方有很多。”

  “但是微臣更为好奇,这套方案,是何人提出啊?”

  朱元璋听言,忽地咧嘴大笑起来。

  “哈哈,还是字行懂咱,这是何人所写,待会儿再说。”

  “你先给咱讲讲,海禁之事的看法。”

  刘三吾感受到陛下言语间压制的自得之意,暗暗苦笑自忖道。

  “陛下是想借我之口,让众人先看懂奏折的意义啊!”

  当即,他挺直身子,缓缓道:“海禁之事,无非是利弊之争。”

  “若是这次南方水患之灾,能够借助大海里的这种大黄鱼解了灾民食欲之难。”

  “那便是一叶知秋,足以证明深海之处,蕴藏着广袤的天地粮仓。”

  “可以短暂性的开海,并无大碍。”

  “毕竟信国公已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五十九处,使倭寇不得轻入。”看書溂

  “既能捕捞鱼群,又可以趁机检验水师兵力如何。”

  黄子澄和齐泰一听。

  这老家伙围绕奏折里所述的开海禁练强兵的依据,分析的是头头是道。

  两人对视一眼,同在心中暗骂道。

  这老家伙,还真特妈会来事。

  他自己平时不讨朱允炆的喜爱,却在这里拍皇帝的马屁。

  如此察言观色,却是引起了一众大臣心里犯嘀咕。

  刘三吾心底也隐隐有些汗颜。

  但没办法,他要配合陛下推出来小殿下啊!

  这套方案虽然冒险成分很大,但是若是能成了。

  完全能实现陛下征服四海的雄心!

  一旁的蓝玉瞥见三位翰林学士各异神色,心念一动。

  又想起了一则传闻,刘三吾常跟着老爷子微服私访。

  难道这君臣二人,在为煌儿造势?

  旋即,他朗声进一步。

  “臣将斗胆,敢问陛下,这套方案是何人所写。”

  “以战养战,培养大明水师之利,确是深谋远虑。”

  见状,朱元璋会心一笑,脸上带着些许骄傲。

  “还能是谁?咱孙子啊!”

  蓝玉、刘三吾很懂事,他们在朝廷威望甚高。

  这般开口推崇之后,海禁的事情,便有了响应的声音。

  啥?

  居然是太孙?

  黄子澄和齐泰,两眼一黑,差点脚软摔到。

  眼下能够进入大臣眼界,还能参与政事讨论的。

  不就是只有一位。

  他们在大本堂的爱徒——朱允炆。

  黄子澄和齐泰,赶紧异口同声道。

  “大本堂内,臣二人就发现太孙朱允炆才识过人。”

  “对于朝政国务甚为关切,眼界和聪慧程度,都是世间罕见!”

  “今日之事,臣支持刘大人所言,可以短暂开海禁,以证效果。”

  “老臣未能一眼看透其中深意,真是既羞愧又佩服啊!”

  朱元璋带着莫名眼神,扫视朝堂余下众人。

  “你们也觉得开海禁方案可行?”

  已有三位翰林学士领头,其余众人连忙附和道。

  “回陛下,臣等认为可以一试。”

  “好,众位臣工和咱想一起了,只是你们误会了,这奏折不是炆儿所写。”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