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大明:开局认错爹,怂恿他造反>第131章 燕王跑来当孙子?我不信
  见朱允炆出声安抚,朱棣顺势抱拳道:“陛下隆恩,本王受宠若惊!”

  “先前君前失仪,还请皇上勿怪!”

  朱允炆见和黄子澄商议好的计策得以顺利进行,心情大好,朗声笑道:“皇叔不必客气,你与朕总归是一家人啊。”

  一番话说的冠冕堂皇,随即不等朱棣说话他接着道:“四皇叔心里有怨气实属正常,朕当然不会怪罪,还望四皇叔体谅朕的难处啊。”

  表现了自己对燕王的关切之后,朱允炆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打起了感情牌。

  朱棣心里暗暗咂舌,他不怕这一见他就跳脚的朱允炆,反而对这等笑里藏刀的伎俩警惕得很。

  见朱允炆的大戏已经演完,朱棣躬身道:“陛下圣明,是朱棣着相了,其实朱棣此次前来,并非是要责问陛下,而是体谅陛下的难处,为宽慰陛下圣心而来。”

  说完抬起手轻轻擦拭眼角也不知有没有的泪痕。

  朱允炆不禁好奇起来,燕王此行是为了宽慰朕的心?如何宽慰?

  “四皇叔何出此言,不知四皇叔要意欲如何?”

  朱棣躬身行礼,“请皇上稍候。”

  随即看向侍立在旁的小太监,“烦请公公叫人把我带来的东西呈给陛下过目。”

  小太监闻言,看向朱允炆,得了首肯之后,命人从等候在门外的一人手里接过一个木匣子。

  接到手里他亲自打开查验一番,瞬间眼神一怔,露出诧异之色。

  随即将木匣子捧在手上,呈到朱允炆面前。

  朱允炆掀开匣子定睛一看,眼神里闪过一丝诧异和不解,“四皇叔,这是何意?”

  朱棣再度躬身道:“陛下,臣自知多年领兵深受朝中官员忌惮,虽自诩忠心耿耿,将兵权交出也难以打消他人顾虑。”

  “思来想去,决定将多年来省下的俸禄,节约的军饷悉数奉上,以安陛下之心,安朝中百官之心。”

  “自古行军打仗无不需要大量银钱,如今我将手中所余的宝钞尽数上缴国库,以证清白。”

  朝堂诸公本没有看见匣子里放的是什么东西,听朱棣一说才恍然大悟,原来里面放的都是宝钞?

  这么大一个匣子,里面要是放满了宝钞,那该有多少啊?

  百官不禁纷纷猜测,都惊讶于燕王竟然会将多年来的积蓄和余留下来的军饷尽数带到了京城,要归还给陛下以证清白。看書喇

  这分明是被逼得走投无路了啊。

  看来还是高估了燕王了,百官不禁唏嘘。

  魏国公徐辉祖位列武将之首,自朱棣入殿之后他就一直在观察,感觉朱棣此人雄才大略,必定不是池中之物。

  这样的人竟然会将如此数额的宝钞拱手送给朝廷,只是为了自证清白?

  他本能地不信,但是事实又赤裸裸地摆在眼前,让他不禁陷入沉思。

  黄子澄和方孝孺等人都惊讶不已,心里不禁猜测燕王难道是自觉力量悬殊,想要主动投降?

  连齐泰也看不明白朱棣这番操作是含着什么意思。

  整个金銮殿上,只有一个人看着朱棣那面带悲怆,语气诚恳的样子一脸狐疑。

  这人就是徐增寿,这老小子方才入殿时还有几分当年的风范,现在这样子真是朱棣?

  朱棣能低声下气地千里迢迢跑到金陵来就为了装孙子?

  你们谁爱信谁信,反正我不信,谁信谁傻子。

  徐增寿十分笃定,但以他和朱棣的关系,当然不会跳出来说什么,而是饶有兴趣地在旁边看着戏。

  朱棣这番操作,令朱允炆都微微动容,他甚至在想,我是不是逼皇叔逼得太狠了?

  其实皇叔根本没有要拥兵自重,不服朝廷管辖的意思?

  根据他们安插在北平的谍子传回来的消息来看。

  燕王在北平似乎是有一些迹象表明他心怀不轨的啊?但是他这番举措却又完全不像是有什么不轨之心。

  朱允炆不禁凝眉沉思起来,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看了黄子澄好几眼,见他也没有反应,朱允炆只得凭借着自己先前的谋划,继续道:“四皇叔言重了,你为我大明戍守边关数十年,怎能如此?”

  “这万万使不得,王府一干属臣,四皇叔一家都还需吃穿用度,怎能尽数将钱财都交给国库?”

  “这不是逼我做罪人吗?”

  朱棣则是义正严词地道:“如今陛下刚登基大宝,天下百姓都盼着能过上好日子,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相比起来,俺燕王府一点吃穿用度也没那么重要。”

  “还请陛下接受臣的一点绵薄之力。”

  反正这些要多少俺就给你印多少,你就拿着去发俸禄发军饷吧,到时候你就会知道这些东西也就跟草纸差不了多少。

  朱棣心里暗想,表面上则是一副为了大明可以舍生忘死感觉。

  见燕王如此坚持,朱允炆也不好再推辞,自登基以来一直在降低各处赋税,国库确实已经捉襟见肘了。

  本想再令宝钞提举司加紧印制,得了燕王这些宝钞,倒是又可以缓一缓了。

  他心里也嘀咕着燕王哪儿来的这么多宝钞,不过想想可能是多年来积攒下来的,倒是也没多想。

  这样一番闹腾,原本准备攻讦燕王的一些大臣都不好开口了,这燕王如此慷慨,将自己多年来的积蓄尽数取出。

  皇上也原谅他君前失仪之罪,如今就是个叔慈侄孝的局面,这个时候如果再去找燕王的麻烦。

  就算皇上想针对燕王,在这个时候,也会碍于面子不了了之,甚至你一开口还会找点儿麻烦,得不偿失啊。

  朝堂诸公那都是人精,自然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出头去找不自在,一个个偃旗息鼓,心里都明白今天这场大戏算是落幕了。

  散了朝会,朱棣志得意满地走出皇城。

  徐增寿则是早就等候在午门外,见朱棣出来,上前打了声招呼,就带着他寻了家上好的酒楼去了。

  朱允炆则是将三位大儒宣到了谨身殿。

  他们需要复盘一下今天与燕王会面所获得的信息,以及燕王表现出的态度,从而判断下一步的局势。

  “三位先生,今日燕王所作所为你们觉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