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大明:开局认错爹,怂恿他造反>第37章 朱瑾这小子是个祸乱天下的料啊?
  见道衍进来,朱棣马上起身迎了上去,“大师来了,请坐。”

  道衍见朱棣如此热情,以为朱棣是想问前去劝朱瑾的情况如何,面色有些不太好看,“贫僧惭愧,没能劝得动那朱瑾少爷,倒是真的惊叹于他的才学了,王爷所言,还不足以窥得全貌啊。”

  朱棣也是好奇了,道衍大师向来足智多谋,怎么见了回朱瑾就成这样了?

  朱瑾到底跟他说了什么?

  不过现在外面都吵翻天了,还得先行解决外面的事。

  “大师,这事儿稍后再说,俺现在有件更急的事儿。”朱棣把朝廷敕令议罪周王的事跟道衍一五一十的说了一遍。

  道衍听完直言道:“王爷不能议周王之罪!”

  “如今诸王都不做声,就是在等王爷的态度,王爷可不能迫于压力而去议罪周王啊,我看王爷不如上表求情才是。”

  燕王闻言也是苦笑道:“五弟跟我一母同胞,所以朝廷才选他下手啊,我虽也想救他,但是如今他一家老小已经被发配往云南去了,这上表求情也已经来不及了,怕是还会惹怒朝廷,对我更加防范啊。”

  此时道衍又找到了自己运筹帷幄的感觉,朝廷这些把戏他又怎么会看不清。

  “王爷可不能这么想,王爷以为朝廷真的是想让诸王指出周王的罪行吗?”道衍顿了一顿,接着道:“朝廷此举其实是在投石问路啊。”

  “周王罪行已定,朝廷就是想看看诸王的而反应才好进行下一步的计划,如果王爷也肯定了周王的罪行,那其他诸王可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从此是个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最后的结局不过是被朝廷逐个击破罢了,就算王爷到时候起事,又能改变什么呢?”

  道衍话说的很清楚,但朱棣又何尝不明白,“诸位兄弟要是真能凝聚一心,俺又何至于如此,只怕我一上书,马上就有人落井下石,给五弟议罪,又踩俺一脚给朝廷表忠心呢?”

  道衍闻言道:“诸王当然不会一心,但是王爷如今是诸藩之长,也必然有人心向着王爷,王爷这么做就是要让朝廷、让诸王、让天下百姓看看王爷的态度。”

  “公道既在人心,就让天下人评论去,这对王爷日后行事也有好处啊。”

  朱棣听懂了道衍话里的意思,当即抱拳道:“大师所言甚是,朱棣受教了。”

  解开了心结,朱棣这回算是有心情关心朱瑾的事儿了,刚才听道衍提起的时候就已经很好奇,现在哪儿还忍得住。

  赶忙问道:“大师,你刚才说俺那儿子怎么了?”

  “倒是没什么,只是贫僧没能劝得动那少年,倒是被他的才学折服,还请王爷勿怪。”道衍感慨道。

  “这是什么意思,俺那儿子又说什么了?”朱棣赶紧追问道。

  道衍长叹一声,“贫僧刚拿出宝钞,想要跟他拉近关系,谁知……”

  道衍把自己遇到朱瑾之后的事事无巨细的跟朱棣说了一遍。

  说到因为宝钞贬值,所以商人喜欢到北平边境做生意的时候倒是还算正常,但是当听到朱瑾说让自己印假钞去大明内部大肆采买的时候,朱棣顿时也傻眼了。

  “我……这小子他娘的天生就是个祸乱天下的料啊,这等毒计都能想得出来?”

  “真要如此,俺这钱粮都不用愁了啊?原先如果有一成把握,如今岂不是已经有三成了?”朱棣不禁叹道。

  “不对,可能还不止,先前这小子就说俺胜算不小,可也没跟俺说这等计策。”

  “这小子当真是个妖孽,想问题的角度跟常人就是不同啊。”

  朱棣此时心里造反之火那是熊熊燃烧。

  有道衍和朱瑾在,这天下我又何尝坐不得?

  想了想又有些遗憾,“只是这小子死活不肯出来帮俺,当真惫懒。”

  道衍见状,犹豫再三才道:“我观那少年是还没体会到这登堂入室的好处,不如我想法子逼一逼他,王爷以为如何?”

  “什么法子?如果是要害他那可不成。”朱棣严肃道,朱瑾身世本就坎坷,真要让他这么做他可做不出来,何况以朱瑾的聪明,要是让他知道自己设计害他,那不管什么理由都要把人惹恼了。

  万一到时候反目成仇可就不好了。

  道衍笑道:“倒也不至于,我们只要找个由头,让他扯上官司,这官字两张口,他这个年纪虽然才学出众,但又哪里知道这人心险恶,到时候我们再替他解围,再跟他提起这事儿就顺理成章了。”

  朱棣皱眉思忖了一会儿,点头道,“那姑且试试看吧,有机会先去周边探探消息,看他跟谁有些矛盾。”

  事情已定,朱棣前往议事大殿,将自己的决定给朝廷上书一封,直言为周王求情。

  金陵皇宫谨身殿内,朱允炆看着龙案上的奏报,脸色有些难看。

  朝廷敕令诸王议罪,这燕王竟然敢上书求情?

  这不是当着天下人的面说朕的不是?这还了得?

  朱允炆再也忍不住了,对着旁边的小太监吩咐道:“快去把黄子澄、方孝儒、齐泰三位大人宣进宫来,要快!”

  小太监得令匆匆忙忙地跑了出去,没多久,三位大儒纷纷到了谨身殿拜见朱允炆。

  朱允炆也顾不得这么多礼仪,把燕王为周王求情的奏疏递给三位大儒。

  “三位先生,这燕王竟然敢上书求情,这是在打朕的脸啊。”朱允炆愤懑地道。

  “皇上不用担心,燕王这么做也未尝不是好事。”三位大儒气定神闲地接过奏疏看了起来。

  “写的好!”黄子澄看了燕王的求情的奏疏,直接说了个好字。

  朱允炆还以为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呢,赶忙问道:“以行先生可是看出了什么?”

  黄子澄笑道:“看出什么先不急,只是觉得这燕王的奏疏言辞恳切,真情流露,足可见与周王兄弟情深,不过久闻燕王从小疏于习文,这奏疏明显不是他所写啊。”

  这方孝孺听了这话也是连连点头,觉得黄子澄说的很有道理。

  只有齐泰在一旁直翻白眼,皇上都等着你们拿主意呢,你们却在这儿欣赏起燕王奏疏的文笔如何。

  你们是怎么想的?

  当时就没忍住,“这奏疏不管是谁写的那代表的都是燕王的意思,以行先生觉得应该如何?”

  果然,朱允炆见状也是等不及了,“是啊以行先生,这时候还管他什么文笔,主要是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