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大明:开局认错爹,怂恿他造反>第28章 王妃又又又又写信了
  燕王妃一听也傻眼了,“他不愿支持你?”

  朱棣原本还在夸朱瑾呢,被王妃这么一问也是有些无奈,“这也正是俺忧心的问题啊,那小子明明才是个少年,可却是谨慎的不得了,死活就是不肯助俺一臂之力。”

  王妃心里咯噔一下,“莫非他是想金榜题名为朝廷效力?”

  朱棣摇摇头,“也不是,皇上在他眼里那是迂腐不堪大用,他可看不上眼。”

  这下把王妃也整懵了,“那他想干嘛?”

  “种田!”朱棣吐出两个字。

  燕王妃看着朱棣,“人家不过是找个借口罢了,这你也信?”

  “仪华,这你就不懂了,那小子真的不是个正常人,俺为了让他助俺可谓是威逼利诱,可那小子就是个死脑筋,死活不动口啊。”

  “等下次俺带你去见见你就知道了,那小子可能是从牛角尖儿里钻出来了,我现在拿他是没辙。”

  “不过他那儿除了这肥宅快乐水,还有一种叫小龙虾的东西,你一定要去尝尝。”朱棣倒是不在意,那小子为了在家种地连让自己老爹假死都想得出来。

  哪儿有这么找借口的?

  “原本我想这样的大才出现可能是天意,但他都不愿助你,到那时你真要造反?”王妃还是有些担心道。

  朱棣则是笑道:“哎,虽然他不愿意助我,但是不妨碍我去他那儿问些主意啊。”

  “而且俺今天在他那儿发现了个好东西,叫土豆,据说亩产千斤,俺已经让人拿些去分给百姓种了,等到咱要起事,这也能补充些口粮不是。”朱棣美滋滋的道。

  “这等好东西他就这么给你了?”王妃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东西的价值根本不能用常理来衡量啊。

  朱棣得意一笑,“谁让俺是他老子呢?他不给俺还能给谁啊?”

  “先等等看吧,如果皇上真要做绝,那我反了他又如何?”朱棣听了朱瑾和道衍两位当世大才的话,其实已经不抱朝廷会让他们得享荣华富贵的希望了。

  不过这话却不能现在说,等一切有了结果,自然就有分晓。

  此时朱棣倒是不再患得患失,既然已经打定了主意,那再顾头顾尾岂不扭捏?

  想了想他又道:“而且他虽不愿助我,但他直言道衍大师乃是天下第一谋士,方才我去见了道衍大师,他不但答应助我,还答应为俺去劝劝那小子,俺们心里先有个准备就是。”

  几人商谈完毕,王妃也就先行回了寝殿,回房后想起周王即将被削藩,心里又是放心不下。

  弟弟徐辉祖贵为国公乃武臣之首,想来应该深得皇上依仗,朝廷削藩便削藩,但还希望对周王手下留情才是。

  思忖良久,她再次修书一封,请大哥徐辉祖为周王求求情,也为诸王求求情。

  几日后,金陵皇城谨身殿。

  散朝后一些江浙籍的官员称有要事禀报,此刻也在殿内。

  其中一人拱手道:“自皇上登基以来,大行改革之道,我大明在皇上的治理下气象一新,已有盛世之相啊!”

  话音刚落,其他几人也跟着附和。

  朱允炆原本就想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盛世,经常向往打造如同唐朝一般万国来朝的局面,听了这番话自然是有些飘飘然。

  笑道:“全赖三位先生和列位爱卿,新朝才能有这般气象。”

  没多时,那大臣话锋一转,提到了江南赋税问题,直言江南地区赋税过重,百姓那是苦不堪言,求皇上开恩减免赋税。

  江南地区的赋税高于其他地方,那是从朱元璋开创大明朝以来就施行的税制。

  因为这些地方富裕,读书的子弟多,所以很多人都能入朝为官。

  不过朱元璋却是明文规定,江南地区的读书人不能到户部任职,因为户部主管天下钱粮,朱元璋担心他们把持财政,偏袒自己的家象,从而让朝廷受损。

  所以江南地区赋税高于其他地区,也是成了惯例。

  但朱允炆自幼就在宫中长大,哪儿懂其中的道理?一听这税制竟然如此不合理,这儿哪儿能行?

  一旁端茶倒水的小太监刚进宫不久,倒也懂些田间地头的事,听了这话不禁反问道:“江南地区号称鱼米之乡,稻谷那是一年两熟,其他地方的稻谷大多只能一年一熟,难道这江南地区的赋税要跟其他贫瘠地方的赋税等同,这也不合理啊?”

  说来这小太监也是不太懂当今的局势,这个时候竟然敢插嘴。

  一听这话,几个大臣当即爆呵一声:“大胆阉人,吾等与皇上议事,你竟敢在此胡言乱语?太祖皇帝曾经立下的规矩你都忘了吗?可是欺吾主年幼?”

  朱允炆原本就一直遵循朱元璋关于太监不得干政的遗诏,对太监本就不信任,再加上之前消息泄露的事,对太监那是更没有好感,现在骤然一听这话,顿时脸上挂不住了。

  红着脸喝道:“狗奴才,谁让你胡乱插嘴的?”

  小太监见朱允炆发怒,当即骇然跪倒在地:“皇上息怒,奴婢该死,皇上息怒,奴婢该死!”

  一边说着还一边自己掌嘴。

  可朱允炆在这么多大臣面前被削了面子哪里还忍得住?“来人,把这该死的奴才拉下去杖毙!”

  小太监被吓得亡魂皆冒,哭呛着求饶:“皇上饶命,皇上饶命啊。”

  朱允炆却是不管不顾,对着几人道:“几位爱卿继续说。”

  隔了半晌,朱允炆听完几人的建议后,大手一挥,准了江南地区削减田赋的事情后,才又将他的三位大儒请了进来。

  “三位先生,这恢复上古井田制一事,可有具体的章程了?”朱允炆端坐于宝榻之上,对着下方的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道。

  方孝孺作为读书人中的理想主义者,自然是极力支持朱允炆复辟井田制最有力的先驱者。

  听朱允炆一问,方孝孺当即抱拳道:“皇上,井田一策,已经基本梳理完毕,如何推进也已书写在其中,请皇上过目。”

  朱允炆看了半晌暗自点头,对方孝孺的奏疏很是满意,这恢复上古井田制,也是他最想做的事情之一。

  可惜井田制之存在于理想社会,真要推行下去,必然严重打击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先生所言皆为我大明着想,如此甚好。”朱允炆夸赞道。

  随即看向齐泰和黄子澄:“两位爱卿,不知这削藩之事现在如何了?此事燕王已经有所警觉,应该尽快有个章程才是啊。”

  齐泰听到这儿眉头一皱,硬着头皮道:“皇上,我等派出去搜集周王罪行的人回报说,周王喜好医术,不但自己学医,还邀请名医一同编撰《保生余录》《袖珍方》《普剂方》等医书,不仅没有不法之事,还素有贤名啊。”

  朱允炆听到这儿,眉头也是微微皱起,原本在他想来,自己这些叔叔镇守一方,必定是危害百姓无恶不作,想要什么罪名那是一抓一大把。

  可这才刚一开始就遇到了这种麻烦:“那这可如何是好?”

  黄子澄闻言上前一步道:“皇上,我们真要做成此事倒也不难,昔年锦衣卫监察天下,下了锦衣卫诏狱之人可不全是有罪之身啊。”

  他的意思很明显,只要让锦衣卫出马,要让无罪的人有罪也不是什么难事。

  朱允炆脸色一变,“你是说要重启锦衣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