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三国:陛下何故造反>第117章 谁是赢家
  在这一场战争之中,原本应该成为最大赢家的袁绍却因为要保全所有百姓,故而将自己的兵力进行分散,以至于在被攻破了两座城市之后,折损了近一万兵马。

  而击败黄巾所得,袁绍却是什么也没有捞到。

  公孙瓒将三十万黄巾大败,将他们重新撵回了青州。

  虽是凯旋,但是在获得了名誉与功勋的同时,却是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也没有捞着。

  此时青州的北海郡,北海太守孔融,海内闻名的大儒郑玄,还有一名衣着朴素的年轻男子,此时正齐聚一堂。

  郑玄少时聪慧,有神童之名,后托卢植为引,拜师马融门下。

  其人学富五车,可谓是集儒学之大成者。独创有郑学,徒子徒生无数,在世家与士族之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今年他已经六十四岁,看上去一脸沧桑的模样,但是精神状态却是极好。

  上首坐着的乃是北海太守孔融,同样也是一名神童,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千古,出身孔圣世家,时年37岁,相貌仪表堂堂,自带有一股儒雅温和之气。

  但是他的眉宇之间,却是颇多哀愁与苦闷。

  最后一人名为颜玉,字伯贤,乃是亚圣颜回的后人,颜子世家的家主。

  其人相貌俊美,气质如空谷幽兰,风姿卓越,有“王佐之才”的美誉。

  外人盛传他性情淡薄,无心功名。北海太守孔融举其为孝廉,朝廷三征而不受。

  但是了解他的人都非常清楚,颜玉同样十分关心时政,只是一直没有得遇明主而已。

  此时黄巾被赶回了青州,虽然是溃败之师,但是也有十万之众。

  北海唯一的大将武安国断了一只手,北海郡的军队也不到一万人。

  要想对付着十万亡命之徒,以北海太守孔融的实力,还真有些不大现实。

  故而他只能够向郑玄与颜玉求助,希望这两个人能够帮自己一把。

  颜子世家虽然是继承了颜回的学问与名声,但是却并没有继承颜回淡泊名利的思想。

  经过了数百年的苦心经营,颜子世家已积蓄不少的财富。

  因为他们从未从政的缘故,再加上儒家的庇护,所以颜家虽在史书上不显,但是论底蕴之丰厚,却是不弱于四世三公的袁家。

  作为隐世世家之魁首,就算是董卓与李儒都要卖颜家一些薄面。

  如今孔融请来郑玄与颜玉,便是希望能够得到这二人的帮助。

  但是郑玄此时一心治学,早已经不关心天下大势。

  黄巾也好,大汉朝廷也罢,对他来说都与浮云无益。

  至于说黄巾贼烧杀劫掠,郑玄也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因为在黄巾的势力当中,他们也非常的敬佩郑玄这位海内闻名的大儒,所以在黄巾攻打青州或者北海的时候,他们从来也没有派遣一兵一卒去骚扰过郑玄所在的高密县。

  故而从郑玄的角度上来看,黄巾也不算是纯粹的恶人,只是一群生活不下去的可怜人罢了。

  而对于颜玉来说,那这件事情就显得有些棘手了。

  他不是没有守住北海的财力与人力,只是一旦他这么做了,颜家今后恐怕便再无安宁。

  故而在面对孔融的恳求之时,他显得有些局促。

  若是坐视不理,北海有倾覆之危,百姓蒙难,他又于心何安?

  若是出手相助,世人皆知颜家之势,他又如何做到不违祖训,深藏家业?

  就在三人左右为难之时,一名侍卫却是匆忙闯了进来。

  “禀告太守大人,东郡曹操求见。”

  在听到了来人的禀告之后,孔融的双眸当即一亮,但随即面色又变得阴沉了起来。

  “这个曹孟德此时来我北海,也不知是何意图!”

  他的话音落下之后,随即便向着一旁的郑玄与颜玉看去。

  郑玄对政治上的事情漠不关心,甚至都不知道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旁的颜玉却是有所了解,他的脸上浮现出了笑容,缓缓开口说道:“青州刺史焦和身死,此时青州无主,曹操自然是为了青州而来。”

  孔融闻言之后眉头紧皱,随即有些不满的开口说道:“国朝不宁,一阉宦之后也敢垂涎青州!”

  就在他话音落下之时,颜玉却是摇头说道:“乱世之英雄不论出处,若能保全北海,使曹操入主青州倒也无不可。”

  孔融陷入了沉思之中,片刻之后却是叹了一口气道:“罢了,罢了!”

  随即他径直起身,向着郑颜二人拱手说道:“老夫暂且失陪,还请二位稍待。”

  颜玉与郑玄二人起身拱手回了一礼,随即便又安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之上,大有等待孔融归来之意。

  孔融见状之后心底稍安,急忙快步离开书房,去客房见曹操。

  就在孔融离开之后,颜玉突然开口说道:“郑公以为,曹孟德如何?”

  就在他话音落下之时,郑玄却是摇了摇头说道:“当年月旦评之事老夫也有所耳闻,曹操此人,不愧为治世之能臣,成乱世之奸雄。”

  颜玉眉头微皱,随即开口问道:“不知郑公以为,曹孟德可能为终结乱世之明主?”

  郑玄随即陷入了沉默之中,片刻之后方才缓缓开口说道:“若无董伯言,曹孟德或可终结乱世。”

  颜玉先是一愣,随即开口问道:“董伯言,可是董卓之嫡孙,西凉之少主?”

  话音落下之时,见郑玄微微点头,他便忍不住开口继续问道:“郑公何出此言?”

  “天下诸侯都在为军队,土地,人口而互相厮杀的时候,唯有董家占据故秦之地,广积粮草,收拢流民,开垦田地,并且还设立大学,广纳贤士,培养人才。

  无论是世家士族,还是贩夫走卒之子嗣,皆可以入学读书。

  其人胸襟之宽广,着实为老夫生平之仅见。

  他让老夫想起了一个人…”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但是一旁的言语便已经理解到了他的意思。

  “小子有一个不成器的弟弟,据说此时便在董家手中。如此看来的话,在下倒是要抽空去长安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