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三国:陛下何故造反>第935章 不朽华夏(大结局)
  伴随着董默的一句话,黄叙与甘宁得以领兵出征倭奴国。

  二人领水军三万渡海来到倭奴国,就在大军准备发起进攻的时候,倭奴国人竟纷纷投降,丝毫也没有反抗大汉天兵的意思。

  并且为了能够表示对归降大汉的诚意,这些投降的倭奴国人还主动的组成了家族联军,帮助大汉一路横扫倭奴国。

  就算是倭奴国的女王,也带着她那两个有着汉人血统的女儿一起匍匐在甘宁的脚下。

  甘宁将两个女儿通通打包送回了大汉,把她们变成了少主董乾府内的侍女。

  倭奴女王非但没有气恼,反倒觉得这是无上的光荣。

  而后甘宁上奏董默,又从大汉迁徙数万找不到老婆的老光棍到倭奴,给他们一人发了一个老婆,又在当地设立了州郡,十年之内,直接就将倭奴岛国变成了大汉的一个州,称之为“夷”州。

  甘宁与黄叙二人共同坐镇夷州十年之后,甘宁逐渐的厌倦了当官的生活。

  于是他在夷州建造了一艘巨大的海船,又招募了数千名东夷人,而后带着这艘海船开始了他的环球旅行。

  之后的数十年里,甘宁只在大汉的边境再出现过三次,而每一次出现,他船队的规模就会越来越大。

  并且每一次靠岸之后,他都会给大汉带回数之不尽的财富。

  直到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大汉的青州,彼时的他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在青州留下了一副地图,上面标注着一条条航路,而他告诉青州沿海的百姓,他在每一条航路之上都埋藏着一份宝藏。

  这些宝藏并非都在终点,只要沿着海路去寻找,便一定能够找到他留下的宝藏。

  沿海的百姓顿时炸了锅,无数的年轻人组建船队,而后顺着一条条航路开始去搜寻宝藏。

  而当这些年轻人完成了一条航路之后便发现,每一条航路都是一条商贸之路,只需要带去当地人所需要的商品,便能够赚取到巨大的财富。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这一条条航路之上发了财,然后便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出海。

  他们将大汉的文明带向了整个世界,也为大汉带回了无数的财富。

  …

  垂拱三十年,曹操病死于长安,兖州的曹丕在司马懿的蛊惑之下选择了向朝廷开战。

  然而宣战的檄文还没有传到长安,护送父亲棺椁回老家的曹昂便直接揪着曹丕打了一顿耳光。

  面红耳赤的曹丕被曹昂以司空的名义罢免了官职,然后直接软禁在了曹操的坟前给曹操守灵,兖州的权利也顺理成章的落到了曹昂的手中。

  而司马懿则被罗网的暗卫擒拿,最终直接处决了司马懿一家,让司马懿一支就此绝后。

  然而就在曹昂坐镇兖州不久,又一个噩耗传入了董默的耳中。

  天子刘辩于睡梦之中驾崩。

  刘辩驾崩之后,朝廷的宗亲们纷纷商议着推选出一个汉室的宗亲成为新任的天子。

  以刘备继子的身份入朝为官的刘封成为了众多宗亲心中的人选。

  而伴随着这些宗亲开始谋划,长安城内突然间就传出了一阵“谣言”,说是刘封乃是陛下刘辩之皇子刘潜。

  原本就想要立刘封为新帝的宗亲们这下子彻底的炸开了锅。

  他们纷纷齐聚在刘潜的府邸外面,希望刘潜能够在这个时候主动的站出来承认自己皇子的身份。

  而在所有人的期待之中,刘潜便真如宗亲们所希望的那般站了出来。

  他搀扶着年迈的何太后走进了王宫之中,走到了满朝文武的面前。

  就在所有人都满脸期待的目光下,刘潜却是从怀中掏出了一封诏书。

  “此为先帝遗诏,诏曰:立皇长孙刘坤为新帝。”

  话音落下之时,他恭敬的将那诏书递到了董默的面前,而后搀扶着何太后便要离开。

  所有的宗氏子弟都傻了眼,满朝文武都在这一刻松了一口气。

  一直以来都没有任何动作的董默露出了笑容,他虽然也没有想到刘潜会是刘辩的儿子,但他却知道,刘潜绝不会让他失望。看書喇

  他手握着册封刘坤为天子的诏书,而后在文武百官的见证下进行宣读。

  等这一切都完成之后,他又拿出了另外的一封诏书。

  这依旧是先帝刘辩的诏令,但这诏令却不是给满朝文武的,也不是给天下百姓的,而是给后继的每一位皇帝的。

  这诏令之上规定了大汉后续所有皇帝都必须得遵从的几条律法,如果有违背,后世王朝的臣子便都可以依从此诏废立新帝。

  皇帝的权利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受到了限制,虽然依旧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依旧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是却已经失去皇朝主人的身份。

  刘辩这一生虽然是碌碌无为,但也算是温柔好乐,故而谥号为“康”。

  康帝垂拱而治近四十年,新帝刘坤继位之后改年号为“弘汉”。

  如果董乾,刘平等人继续待在朝堂之上,那么也就成了儿君父臣,这有违孝道。

  故而在刘坤继位之后,董乾便也与刘平一起退出了朝堂,二人一同驾长车往西域,一路游历大汉之外的风光。

  而董默却并没有离开,而是在朝堂之上继续教导刘坤三年之后,他方才陆陆续续的将他手中的权力交托到了刘坤的手中。

  当董默彻底的从朝堂之上退下来之后,他这一生也就为大汉操劳了四十多年的时间。

  庞统的放弃了朝堂之上的高官厚禄,以一个读书人的身份常伴董默左右。

  典韦也放弃了入朝为官,依旧以一个护卫的身份跟随在董默的身边陪伴。

  朝中的丞相之位落入刘潜的手中,这位大汉皇叔以董默为榜样,用尽了他一生的时间去守护自己的外甥。

  年少的刘坤也曾多次犯下过错,但是都被皇叔刘潜予以纠正。

  晚年的董默于长安大学之中著书,将自己的思想流传后世。

  后世之人都以董默为榜样,读书人大多都六岁启蒙,先读书至于毕业,而后育人,三十岁的时候科举,不中则继续教书育人,中第则入朝为官。

  再三十年,至六十岁时告老还乡,有德才高远者以著书立传,名传后世。

  才德略有不足者,以教子弄孙为乐。

  读书人不爱财,边疆将士不畏死。

  大汉文治武功,冠盖天下。

  后有安息等西域诸国久仰华夏之文化,而后主动融入华夏。

  也有罗马等诸国不服大汉之天威,而后数次遭受汉室之讨伐。

  每一次讨伐之后,这些国家便都会有上百年的时间不敢折腾。

  大汉始终贯彻董默之思想,一直以发展科技,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为治国方针。

  弘汉二十年,董默寿终正寝。

  临终之前有遗言曰:董默能有今日之成就,大半靠了祖父董卓的余荫。而今祖父尚且不得入千秋陵,且莫要让董默也入陵中,以免九泉之下无言面见祖父。

  长安百姓闻之,嚎啕大哭之声三日不绝,而后长安百姓自发于长安城西修建了一座董公祠。

  祠堂之中供奉着董卓与董默祖孙二人,而后董家子弟有大功于社稷者,皆入此祠。

  自此以后,长安便有了:城西董公祠,城东千秋陵。

  自此往后,大汉之学子皆称董默为“董圣”。

  汉历一千四百年,一少年游历至泰山,于泰山之上见一奇石。

  上书:代天封圣。

  奇石之背后,尽书董默之生平。

  少年见之热泪盈眶,盖为董默三十六世孙也。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