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三国:陛下何故造反>第844章 粮食贸易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之间便已是垂拱十年。

  伴随着土豆的推广,大汉百姓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益州等南方城市依旧在种植水稻,北方一些肥沃的土地上依旧在种植小麦等农作物。

  但是一些土地较为潮湿,温度比较低下的地方,则开始大规模的推广与种植土豆。

  虽然这个时候的土豆种并没有经过改良,并没有达到后世那么高的亩产量。

  但是土豆的产量依旧远远的高于稻谷与小麦,所以伴随着土豆的推广与种植,大汉的百姓逐渐脱离了饥饿的威胁。

  而伴随着饥饿威胁的褪去,百姓手中的粮食越来越多。

  土豆虽然产量高,但是相比较于小米还有小麦等农作物,其存放时间确实要略短一些。

  之前董默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一直是朝廷出资向百姓收购粮食,然后将粮食囤积起来以待其它势力进口,亦或者是用于赈济灾荒等等。

  地方的一些势力虽然也能够收到一些粮食,但那都不过是朝廷从指缝里漏出去的一点点,这个比例很少。

  所以董默方才能够凭借着益州的粮食出产卡住荆州的脖子,从而达到缓慢同化荆州的目的。

  董默之后修建大运河的粮食,除了一些商贾的捐赠之外,大头都来自于国有的粮仓。

  垂拱十年的时候,伴随着各地的运河逐渐修建完工,董默已经不再需要继续用到那么多的劳工。

  百姓手中已经获取到了大量的粮票,如果将这些粮票换成粮食,恐怕足够这些劳工家庭吃上好几年了。

  等这些劳工回到自家之后,他们又将开始种植粮食,到时候大汉的粮食只会越来越多。

  并且随着大运河的建成,南北交通发达之后,各地的粮食流通更加迅捷,粮食的价格亦将一跌再跌。

  粮食价格暴跌看上去是一件好事,它似乎更加有利于朝廷的统治,至少百姓不会再为饥荒而发愁。

  但是伴随着大运河陆陆续续的完工,只需要再打通最后的两堵墙,长江与黄河便可以被贯通的时候,董默心底却是隐隐约约开始担忧起来。

  于是董默找到了庞统,向着庞统开口提出了自己的忧虑“修建运河的劳工有百万之巨,如果他们都被放回本地,都回去种地的话,那么我大汉的粮食产量又将提高一筹。

  但是马铃薯的存放时间并像是小麦和稻谷那般久,存放难度也要更大一些!

  故而寡人十分担心,他们回去之后,我大汉的粮食产量提高,但是粮食的储备量却并不能够提高。

  反倒是因为粮食消耗减少,储备粮提升的缘故,最终导致我大汉的存粮大量浪费,以至于造成粮食暴跌!”

  董默提出了自己心底的担忧,庞统闻言之后也想起了最近各方的报告,地处西北偏远之地的凉州盛产了大量的马铃薯,但是因为运输难度较大的缘故,所以朝廷并没有从凉州运送粮草到兖州,而是从近一些的并州与雍州运粮。

  这也就导致了凉州的土豆大量库存堆积,以至于凉州库存的土豆大量腐烂。

  虽然这些土豆的损耗都不是落到百姓头上的,但是凉州的财政却是因此而受到了影响。

  而随着各地粮食产量的提高,原本隐隐约约有替代汉钱成为通行货币的粮票也逐渐开始贬值。

  粮食产量提高之后,国内的消耗远远小于生产,虽然有朝廷在调控,但是粮食的价格依旧开始陆陆续续的贬值。

  正所谓“谷贱则伤农”,粮食价格降低之后,真正受苦受难的还是那些普普通通的农民。

  庞统抿了抿自己的嘴唇之后开口问道:“主公,为今之计,看来只能够开放粮食贸易,将我国多余的粮食通过贸易的方式售与邻国。”

  董默闻言双眸也亮了起来,然后他笑眯眯的开口说道:“本公确实是有意如此,但是现如今天气气候变化无常,如果直接开放粮食贸易,恐怕会有一些大商人借机囤积居奇,到时候或许会给寡人掣肘啊!”

  他的话音落下,又继续补充道:“况且长时间以来,世家大族一直仰仗着特权近乎垄断了大汉各行各业的贸易。

  粮,盐,铁乃是国家稳固之根本,如果将他们交给这些世家大族,寡人心底也着实有些不放心。

  士元啊,你觉得把粮食贸易交给那些百姓如何?”

  董默话音落下之时,庞统的脸上明显露出了错愕的神色,他有些犹豫的看了董默许久之后问道:“主公,您的意思是?”

  董默嘿嘿一下,随即开口轻声问道:“你觉得现在大汉粮票最多的是谁?”

  他的话音落下之时,庞统略微一犹豫之后回应道:“除了一些世家豪族之外,粮票最多的恐怕便是修建运河的这些劳工。”

  劳工每天一张粮票,如果没有消耗的话,基本上每个劳工手中都握着上千张粮票。

  虽然这些粮票都分散在不同的人手中,但董默如果稍加运作,这些粮票的主人将积蓄的粮票集合在一起,便完全可以作为农民粮食贸易的启动资金。

  但是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劳工的数量很多,很难区分其中哪些劳工有经商的才能。

  并且,大汉粮食贸易明面上还是国家所以,这些劳工之中的聪明人不见得敢铤而走险。

  故而庞统在说出了自己的判断之后,内心深处依旧有些觉得不靠谱。

  董默也点了点头,随即向着庞统说道:“你去把李式,郭钰,牛杜他们找来。”

  伴随着董默的话音落下,庞统的心头微微一颤,他隐隐约约猜到了一些什么。

  但是庞统并没有作声,二是十分老实的去传来了李式等三人。

  三人到来刚刚见礼之后,董默便直接开口说道:“这一次找来诸位,是寡人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想要与诸位商议。”

  三人彼此对视了一眼,郭钰急忙开口说道:“有什么事情主公尽管吩咐便是,吾等一定尽心竭力。”

  他话音落下之时,另外两人也连忙点头附和。

  董默随即开口说道:“如今大汉粮食产量增高,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国内粮食的消耗需求。

  开放粮食贸易势在必行,所以寡人想要让你们去做几件事情。”

  董默见三人目光凝重的盯着自己,随后便直接开口说道:“牛杜,之前你推行粮票的举措让寡人十分的满意,现在寡人想要推行银票,用它来代替市面上流通的货币,不知道你是否能够替寡人办成这件事情?”

  牛杜闻言之后当即一愣,随即毫不犹豫的单膝跪倒在董默的面前。

  “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在经过了多年的磨砺之后,牛杜的性格也变得越发的沉稳,也不像是当年那个冲着董默吐口水的少年郎了。

  董默满意的点了点头之后,又将头看向面色苍白眼窝深陷的李式,咳嗽了一声之后说道:“你还是要多注意一下身体,三月虽好,可不要贪欢呀…”

  李式的脸上也有些尴尬,挠了挠头之后说道:“这不是为了响应老爹号召,要给他生个儿子嘛!”

  董默闻言之后叹了一口气,这是古人避免不了的命运。

  传承总是少不了“生个儿子”的执念,什么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那是完全不存在的。

  在后世这或许是封建陋习,但是在这个时代,男丁确实是非常的重要。

  所以董默也不打算在这个时候提出什么男女平等的想法。

  相反,他十分的鼓励这种多生多育,反正大汉的粮食储备也够,那就让汉人多生娃。

  只要汉人的人口数量足够多,在一千多年以内,就没有人能够欺负得了大汉民族。

  至于一千多年以后,如果这个世界还有大汉以外的民族的话…

  董默并没有在继续纠结于李式的事情,而是直接与他开口说道:“因为青天鉴的缘故,所以你在大汉百姓之中的威信最盛。

  故而,寡人希望你能够从百姓之中挑选出一批头脑灵活,有经商头脑的人…”

  当董默提出自己的设想之后,李式抿了抿嘴唇之后说道:“主公,为什么一定要让农民去经商,这些人就算是将来成为了大粮商,那也不见得就比世家出身的商贾更加善待百姓呀!”

  他话音落下之时,董默随即点的点头说道:“确实是如你所说的那般,平头百姓之中走出来的豪商,也不见得就会真心实意的去回馈百姓。

  但是他们会成为那些普普通通百姓的偶像与奋斗目标。

  在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我大汉将会有无数受过教育的年轻人走出大汉的国土,通过商业的手段将大汉的荣光带向远方。

  另外,现如今我大汉世家几乎全都转型投身入了商海。

  但是他们大多都还在搞垄断贸易的那一套,彼此之间虽然有竞争,但是竞争并不激烈。

  不过有一天他们联起手来与朝廷为敌,还真有可能会影响到大汉的统治。

  故而平民商贾的崛起将会破除垄断,世家大族也会受到威胁,彼此之间便会产生竞争。

  一旦竞争形成之后,商贾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创造新的利益与价值,而不是想方设法的跑来给朝廷添堵。”

  董默可以想象,在这种竞争形成的初期,将有多少心怀梦想的年轻人陨落途中。

  但是董默也可以想象到,未来必定会有无数心怀梦想的年轻人扬帆起航,改变命运,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辉煌人生。

  李式接受了董默的安排,他开始从百姓之中挑选机灵的人,这些人大多都是一些平民出身的工头管事。

  他们能够以平凡之身混到如今的这种地位,早已经足以证明他们的才能。

  他们已经当了一段时间的管事和工头,已经体会到了身为人上人的快乐。

  如果这个时候再让他们回去种地,实际上他们的心底也怪为难的。

  在听到了李式提及粮食贸易的时候,这些人的眼睛都开始亮了起来。

  一部分管事与工头毫不犹豫的点头报名,随后李式向他们说道:“朝廷会放开粮食贸易,只需要带着粮票到凉州去,便可以直接用粮票在那里兑换粮食。

  然后你们就可以通过粮票兑换粮食,直接从凉州出发去跟羌人还是西域人做交易…”

  这些人的眼睛当时就亮了起来,他们隐隐约约觉得这就是朝廷让他们去捡钱的呀!

  但是随后李式就开口说道:“朝廷并不会直接给予你们帮助,所以你们要想赚取更多的利益,便需要想办法先多持有一些粮票。

  不管你们是花钱去买,还是向劳工们去借,亦或者是跟劳工们商量共同瓜分利益,这些都由你们自己去想办法。

  到时候我会选出手上粮票最多的二十人,将你们推荐给主公。”

  这个时代要想经商,那么就要有一定的口才,那么就要有一定的信誉,要么就要有懂得分享利益。

  粮票本是关乎于劳工生计之物,如果这些人能够想办法从劳工那里筹集到粮票,便足以证明他们的才能。

  而就在这些人离开之后,李式又命人贴出去了告示,许多普通劳工之中,如果也有人能够筹集到足够多的粮票,那么他们同样可以被选入名单之中。

  当粮票经商的事情传播开来之后,心思活络的百姓们便被动员了起来。

  最开始一些百姓十分的老实,直接把他们手中的粮票出借给了信任的朋友,并没有想过利益分配的事情。

  直到一名机灵的少年提出,凡是向他出借粮票的劳工都可以与他立下字据,等他賺了钱之后,这些劳工便都可以凭借着字据向他索取两成的利润。

  也就是说,现在借给他一百张粮票,当他赚到足够多的钱之后,这些百姓便可以找他偿还一百二十张粮票。br>
  此举一出,百姓顿时群情汹涌,纷纷向他出借粮票。

  其他想要参与贸易的人见状之后一边破口大骂,一边也纷纷施展出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囤积粮票。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