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古代言情>在古代种田养夫子【完结】>第22章 铁板豆腐

  等到晚些时候沈之洲回家,还没进家门呢,透过一如既往破烂的栅栏,看见四五个孩子在自家院子里玩得高兴,不禁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

  宋清端着木盆到水井边,不经意间瞥到沈之洲迟疑的身影,遂开口叫道:“进来呀,自己家都不认识了?”

  几个孩子咻地转过头,一个接一个喊道:“阿叔!”

  沈之洲如梦似幻地进了院子。

  跟着宋清进了灶房,听人说一遍事情的原委,这才缓过神来。

  这人可真是厉害,一帮捣蛋鬼都降得住。

  “小宋叔叔、阿叔!我们走了奥!”几个小孩子吃了晚饭,约好了似的一道跟两人打了声招呼,呼啦啦涌出院子,打闹着跑远了。

  次日一早,宋清借了表哥家的牛车,往山里砍柴去了。凡是有婴儿手臂粗细的灌木,都没能逃过他的毒手。

  花了一两个时辰,砍了满满三车木柴回去。

  小栓子带着昨日的几个小孩在土窑边上玩耍,要不是宋清制止还想跟着去山里砍柴运柴。

  宋清把过长的柴禾锯成合适长度,都运到土窑里竖着放置,摆放得严丝合缝。

  “小宋叔叔你在干嘛呀?”小栓子抱着三根木头递给土窑里的宋清。

  “烧木炭呢。”宋清有些头疼地接过木头摆放。小孩子精力太充沛了,正是招猫逗狗的年纪,家里大人都缠不起。

  另外几个孩子见小栓子没被小宋叔叔骂,当即兴奋起来,一个个争着抢着把土窑旁边的木头抱过来。

  年纪最小的那个个头也小,想学别人抱三根,试了几次都抱不起来,无奈只好放下一根,半抱半拖把木头运到窑口。

  没一会儿功夫,几个孩子找着了窍门,从木头堆那里排成一排,直排到窑口;一人拿了木头就递给下一个人,有东西催似的越干越快。

  “好你个小凳子!”

  一个的声音传来,宋清探出头去,只见一个妇人站在小路上叉着腰,指着小栓子身边那个小男孩骂道:“叫你送口水去地里给你爹喝你不肯,跑到这里玩来了!”

  小栓子看见他娘那副神态,心知是要挨揍了,索性离了队伍,一头从宋清身旁的缝隙里挤进土窑去了。

  宋清蒙了一瞬,站出来打圆场:“嫂子,我请小凳子帮我忙!”

  “是小宋呀,那你尽管使唤他,别客气!”见自家孩子真是跟宋清玩在一起,小凳子娘就换了脸色。

  昨儿个小凳子回家可揣了一把饴糖,晚上还上人家吃了顿好的,她是乐意自家孩子做人家小尾巴的。

  不大点孩子在哪儿玩不是玩?只要别像去年黄家那孩子一样,去山上水潭里打溺子淹死了,他就是脱了裤子全村跑......不行,这个她也忍不得!

  总之要是有那个时间和力气,哪个当娘的不想把孩子拴在裤腰带上?

  叮嘱自家孩子别乱跑,小凳子娘这才提着水壶往地里去。

  几个孩子看宋清的眼神更崇拜了,小凳子他娘可凶了,小宋叔叔说一句话,他娘都不追着他揍了!

  “小凳子、小栓子,”宋清指指两个孩子,再指指剩下三个孩子,“那你们三个叫什么?”

  “小树!”

  “二娃子!”

  “毛毛!”最小那个孩子反应跟不上,总要慢一拍。

  “好,叔叔记住了。”宋清转身回土窑里继续干活,嘴角扬起一抹隐秘的微笑。

  他还以为几个孩子命名方式都是“小×子”呢,原来并不全是啊。

  几个小子犹如打了鸡血似的,个个干劲满满,有条不紊地一人传一手。有时候宋清摆放木头的速度还赶不上他们搬运的速度。

  把土窑的每个间隙都摆满木头,宋清留一个进火口,留人进出的洞口全部堵死。

  几个小的没事做了,或蹲或站围了宋清一圈,好奇地看着人动作。

  把进火口的火燃起来,烧一段时间后便连进火口也封闭,封窑之后就不用人看着了。新挖的土窑第一次烧木炭要烧个两三天,之后再烧就烧个一天半天就行。

  宋清见也快到午饭时候了,让小孩们去他家吃饭。

  一听还要去小宋叔叔家吃饭,几个小孩却犹豫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神色纠结得不行。

  宋清一问,原来是家里打过招呼了,不让再在小宋叔叔家吃饭。

  村里人生活虽然都不怎么好,可还没到没饭吃的地步。几个孩子不懂事,在人家玩玩就是了,可不能见天在别人家吃饭。

  吃得多了,脾气再好再大方的人家也得心里不舒服。这乡里乡亲想要相处得好呀,还是得多替对方想想。

  宋清听了只觉哭笑不得,几个孩子是活泼了些,可都是实打实给他搭了把手的。

  最后宋清一番花言巧语,才把几个小孩哄回家吃饭。

  因着早上送沈之洲去李阿叔家的时候,顺便买了几斤豆腐,前些日子还在县城里订制了一个薄平底锅,姑且可以称之为铁板。宋清便打算做个铁板豆腐试试。

  既好吃也不算太贵,几个孩子回家去爹娘要是问起来,听只在人家吃了豆腐也不会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说干就干,让小栓子带着几个小孩在院子里剥葱姜蒜,宋清去灶房把昨日没吃完的猪肉剁成肉沫,再把院子里没用过的石磨洗刷了。

  把前几日做卤菜剩下的香料取出些配好,放到石臼里舂成香粉。

  然后把葱姜蒜切碎,取出大半舀进石磨里面打磨成混合浆。

  弄完之后起锅倒入菜籽油,烧到□□成油温去除青气味。

  “先去外面玩会儿再进来,别被油烫着了。”

  几个孩子眼也不眨地盯着油锅,有看过他娘做饭的不由得心里惊奇。他娘炒菜的时候锅里只放小半勺油,哪里这么挥霍过哟!

  听了小宋叔叔的话,乖乖出了灶房,却一个个扒在灶房门口观看——这样就不怕被烫了。

  宋清被逗笑了,手上干脆利落地把肉沫倒进油锅,待肉沫断生后倒入混合浆,加入盐、酱油、香粉等调料。

  翻炒出香味后静置片刻,倒出上层的香油,下层便是肉沫刷酱。

  把铁板放上灶火,倒入一层香油,把一指宽的豆腐片放到铁板上,刷上刚出锅的刷酱。

  几个孩子扒在灶房门口,早闻到刷酱的香味,咕噜咕噜咽口水了。

  一听小宋叔叔让上饭桌,一溜烟儿坐得端端正正,反应慢半拍的毛毛也被小栓子一把抱到凳子上。

  宋清拿出六个碗,他和五个孩子一人先装上一碗开吃,吃完不够了再做。

  平时吃饭还要家里人扯着大嗓门喊的淘气鬼们,一个个吃得狼吞虎咽,像是不怕烫一样。跟沈之洲有得一比。

  宋清尝了一口,味道还不错。等食肆开起来了要是忙得过来,还可以做一个蘑菇刷酱铁板豆腐,美滋滋。

  吃完饭几个孩子还留下来帮着把碗洗干净了才跑回家去。

  要是在家几人是不可能洗碗的,爹娘也管不住,可在小宋叔叔家不洗碗就不好意思。

  小洲阿叔还是小宋叔叔的夫郎呢,这都得洗碗。

  吃饱喝足,灶房也收拾干净了,几个小孩才高高兴兴往家跑。再不回去他们爹娘得拿着木条来请人回家,可不能在小宋叔叔面前丢脸。

  宋清锁上门,往菌地里去了。

  最先种下的茅草菌是生长周期最短的,第十五天开始就能采摘。

  今天刚好是种下去第十天。因着四月天还没热起来,菌菇生长没到最适温度,预计出菇量得少些,亩产三千斤左右。

  菌菇种得多,刚出菇的时候几家人还采得过来;等后面肯定要请人来采的。

  到时候请人的工钱他一家出,毕竟他们家拿四成利润,平日多管理菌地的也是表哥张升郑大三家。

  采菌菇的活儿轻松,但要细致些,到时候请三个嫂子找几个人品好些的妇人,按采一斤两文钱来算。

  这一茬菌菇全部采完大概在七八月份,那时候正好种植稀有些的品种,要是能搭上大商队就出。

  实在不行的话都烘晒干,交给他来储存,等到送沈之洲去矩州城甚至是长安考试的时候,遇着合适的价钱再出。

  亏大把握是不会亏的,就是兑现早晚的问题。

  看过菌地,打理得比自家庄稼地还好些。

  宋清去寻了表哥,让赶牛车去泥瓦匠家拖运几车青砖来,趁这几天铺子还不能开张,他先带着几人开始建烘干房。

  矩州多雨,单看老天爷脸色可不好吃饭,该准备的先准备起来。

  王兴义拉上张升,两人搭伴去运砖。宋清便又去了城里一趟。

  他要在城里开食肆,以后往返带的东西就多了,还多了王兴礼王晓晓兄妹二人,一直坐李阿叔家的牛车也不合适。

  去找汪师傅问问,看能不能照着他昨晚画的图纸,做一个脚踏三轮车出来。

  从村里到县城的路还算是比较平坦,时不时有个上坡下坡的,他要是实在蹬不过去了,便让沈之洲表兄妹三人下来走两步。

  重要的是要真能做出来,可不能再那么便宜卖给汪师傅了,亲兄弟明算账嘛!

  --------------------

  作者有话要说:

  相传黄帝时期已有植物油,而有记载的植物油约始于东汉。

  北宋榨油技术已经十分丰富。

  现在说的香油、麻油都是芝麻榨的,本章所说的香油只是方便叙述才这样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