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枝买的房子是现房。

  虽然林宁带着她去看了很多个小区的期房, 但叶小枝完全不敢买,她就是一个十分胆小的人,承受不住压力,所以她会担心开发商的资金链不到位, 到时候房子修到一半开房商跑了。

  林宁虽然笑叶小枝说碰见这种事情的可能性很小。

  但她就是觉得, 万一呢。

  难道绑定这个能够给古代人播放视频, 和古代人对话的可能性不小吗?

  但这种见鬼一样的事情都让她给遇到了, 她还有什么资格觉得其他的事情几率小。

  一开始决定做这个系列视频,其实就是见钱眼开,一时之间被后台的收入数字冲昏了头脑。

  说起辛苦程度,除了时间自由安排, 不用受老板的气以及钱多以外, 其实还是挺辛苦的。

  但这是看得到回报的辛苦, 不是资本家的剥削。

  叶小枝原本以为, 在视频的制作过程中,等待她的应该是熟能生巧, 没想到却是力不从心。

  好像与这些仿佛活生生的古人对话之后,她那些轻飘飘的带过别人一生的语气都显得十分的不负责任。

  可是从一开始,叶小枝就只把这些人当做书本或者史书上面刻画的人物,未曾将他们当做曾经有血有肉,站在别人面前的人。

  这当然不是叶小枝的问题,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即便在怎样共情古人,也真的很难把他们与自己的现实生活产生联系。

  所谓的共情, 其实更多意义上, 是一种情感宣泄,带入的是自己, 不是古人。

  而那种制作视频时力不从心,维持到现在,就变成了面对种种问题之时的力不从心。

  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最妥当,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能无愧于心。

  幸好苏轼对未来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好奇,也有可能他现在问出来的问题就已经是对未来的好奇了,只不过,他不直接的询问答案,而是问天幕什么时候播放。

  可惜的是什么时候播放不由叶小枝说了算。

  她很想给苏轼解答这个问题,但是做不到。

  就像往日里回答了无数个人的问题一样,叶小枝轻描淡写的的一句很有可能改变他人的一生,但这种,原本不在计划之内的改变,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没有人知道。

  所以说,有时还是顺其自然。

  叶小枝不知道这种状况会维持多久,这个莫名而来的系统,说不定哪天就会莫名而走,而最终,她能得到些什么呢?

  一群从未相识的人,带给她的回忆罢了。

  而那些和她属于不同时空的人,就更留不下什么了,也许能够改变未来,也许不能,反正这些她也不知道。

  想到这里,叶小枝又觉得自己太悲观。

  夜晚总是容易愁绪万千的,所以古代文人总是写了一首又一首有关于月亮的诗句,面对黑暗,面对冷色的光,不知道多乐观的人,才能收起自己的惆怅。

  但她又有什么好悲观的呢?

  即便这个系统明天就会消失又有什么关系?

  至少她收获了金钱以及房子,还有为了制作视频而查询到的资料。

  人在平和的时候,最容易提升自己,在不为了那个苦逼工作奔波劳累之后,日子虽然过的充实,甚至充实的有些忙乱,但总而言之,收获还是多于迷茫的。

  叶小枝不太确定自己的天幕有没有给苏轼带去迷茫,但看得出来,他好像有点急躁。

  再久久等不到叶小枝的回复之后,苏轼的对话框再一次弹了出来。

  【如果你是真的知道未来的事情,就别卖关子了,不然别人只会觉得你在故弄玄虚。】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事情和自己有关,苏轼有些绷不住,总而言之,他的语气一点也算不上和善。

  只不过叶小枝不会因为这算不上和善的语气而有什么样的不舒服,激将法而已,并且这个激将法用的十分拙劣。

  天幕具体是在大宋的哪个时候播放的,不得而知,但可以猜测到的是,苏轼或许还尚为年轻。

  年轻人和年长者在处理问题方面有这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

  很显然,苏轼呈现出来的状态是不太沉得住气的,不管这种状态究竟是因何而来。

  叶小枝思索良久,还是决定给他一个确切的回答:【慢慢等待就好,别着急,我不是在故弄玄虚,但你可以选择不信。】

  ......

  叶小枝发誓,她在说这段话时,一定是十分真诚的。

  作为视频的制作者,她肯定不能告诉苏轼,我这不知道这个坑爹玩意儿是什么时候播放一段的,所以退而求其次,她只能选择这个办法,让苏轼慢慢等待。

  只不过这几个字,落在苏轼的眼里却是另外的一重意思了。

  天幕的回答,在眼前渐渐展开。

  首先让人震撼的是,原来这玩意儿还真的能与人对话。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真是很大。

  就比如,在过去王弗虽然知道苏轼有学问,但从来没有觉得他是什么很不得了的天选之子过,但今天她却感觉,或许她丈夫真的有点什么过人之处。

  不然为什么这个天幕会偏偏挑中了他的问题来回答?

  那日苏轼和苏辙对这道天幕显得还不是那么的关心时,王弗就已经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了。

  况且那也不是第一次问天幕的问题。

  但无论自己询问多少遍都没有得到过回答。

  而她也曾看见别人往天幕上面发送问题,无论多少遍,无论多少人,通通都是石沉大海再无音讯,可凭什么苏轼就能收到回音?

  王弗往苏轼这张熟悉的脸上看去,妄图从其中看到什么过人之姿,但遗憾的是她失败了,这张脸和过去的无数日子里一模一样。

  但谁说平凡就不能是一种特殊呢?

  或许苏轼就是顶着这一张自己见惯了的脸,成为天幕之中那个人生坎坷的文坛领袖的。

  王弗面带笑意,想到这里的时候,不免有些骄傲。

  所以,从这一种方面来看,她未能收到回音,也不是一点都说不过去,也许只要是天幕里未曾提到过的人,都不会收到回信的。

  如果哪天,天幕能够盘点到她王弗的头上,她再去问也不迟啊。

  苏轼看着天幕之中短短的一行字,陷入了沉思。

  他不知道,这一段回答是为了让自己稍安勿躁,还是说,仅仅只是想暂时平复一下他的心情。

  本来他在提问之前,确实是没有什么特别想知道的未来。

  但现在不一样了。

  就好比你去排队买奶茶,如果一开始没排,可能也不是很渴,喝不喝都无所谓,但是排了一个小时却还没排到自己,至少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会放弃。

  因此,苏轼也在这个莫名其妙的等待之中,对未来的事情多了一份好奇心。

  甚至在等待回答的过程中,他竟然还有一些紧张。

  担心得不到回答,或者天幕的回答,不尽如人意。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其实回答不回答,又有什么区别呢,没有谁能够过的一帆风顺,天幕接下来的内容即便是预言,也只不过是苏轼人生的一个具化,实际上的大致走向,他已经知道了。

  欧阳修、王安石。

  苏轼只知道欧阳修是自己的伯乐,却猜不出来自己会与王安石产生什么样的联系。

  但他看得出来这个联系对他而言不算太好。

  不再纠结于天幕的问题之后,整个人都变得轻松了起来,对于苏轼而言,那些他说要经历和面临的坎坷,躲是不可能躲得掉的。

  既然坎坷在仕途之上,难道他就能因此放弃入仕吗?绝不可能。

  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最大的目标就是入仕,并且将自己这么多年的学问用在实处,怎么可能因为这几句话就放弃。

  所以,如果这个时候,还因为天幕的断言而困扰,那他就是自找没趣。

  苏轼等不及天幕后续的播放,带着王弗一同回了屋中,王弗倒是还想在看一会儿,但又不愿意表现的自己十分的关心此事,因此,她也就这样放弃了,默默的和苏轼一同回到了屋里。

  身后的天幕好像有点接触不良,光屏波动了一下,没有后续的变化了。

  ......

  那日和苏轼的棋局,以苏辙胜利、苏轼惨败而告终。

  倒不是说,苏辙的下棋技术要比他哥好上多少吧,只不过是一个人的心思在棋局上,一个人的心思不在而已。

  下午,苏辙在看书,半个时辰之后,一页都没翻过去,他忽然就明白心不在焉是一件多么致命的事情了,不仅对苏轼如此,对自己,也是如此。

  但是今天是不适合认真学习的,或许明天也不适合。

  只要天幕一天没有把所有的一切说出来,那就一天不会适合。

  因为从小到大与苏轼一同长大,从来没有分开过,并且跟苏轼的感情好的就像一个人一样的苏辙,现在在思考一个问题。

  就是他真的能成为,未来照顾苏轼的那个角色吗?

  当然,他不是真的完全相信了天幕所说的那些话。

  人总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在所有的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苏辙总觉得还有回旋之地,或者在期盼着不好的事情不要发生,虽然不知道苏轼到底会经历些什么,但如果是不好的事情,他希望他不要去经历。

  哪怕万事总是事与愿违。

  可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苏辙又会在其中扮演一种怎样的角色?

  苏辙又毫无保留的相信,如果苏轼的未来必定坎坷,那他一定会成为这条路上填坑的那个。

  也许在众多人包括父亲的眼中,苏辙从来没有逊色于苏轼过。

  然而只有他自己知道,虽然两个人的步伐是一致的,但他一直把苏轼放在他能够看得见的前方,跟着他的脚步,一步又一步的前进。

  天幕尤其喜欢吊人胃口,该说的话也总是只说一半。

  苏辙从前的心很定,他要做什么事的时候,从来不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但这一次,他发现自己好像不行了,在夹杂着亲情的一段又一段话中,在关乎着自己与哥哥的一件又一件事中。

  他真的很难做到坐视不理。

  一个向来沉稳的人,不沉稳了,也许这就是天幕给他带来的改变吧。

  手中的书翻了又翻,实在没有再看下去的兴趣,苏辙将书本轻轻合上,又起身朝屋外走去。

  天幕如果要再次播放,声音应该很大,反正是能引起人注意的声音。

  苏辙知道自己出去也不会得到什么结果,但他就是坐不住了。

  如果是往日,在这种无聊又烦心的时候,他一定期盼着回朝,但现在他不期盼了。

  再不知道苏轼回朝之后,会面对什么之前,他确实一点都不想回去,并且觉得这个前途未卜的仕途,也没什么可期待的。

  ......

  南唐。

  李煜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的大势已去的。

  或许就是在这个宋朝堂而皇之出现在了天幕之中的时候。

  因为这意味着赵匡胤取代柴家幼主而建立的大宋,并不想之前那些昙花一现的朝代一样,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迅速覆灭,而是成为了一个延续了许多许多代的王朝。

  这对于赵家人来说肯定是个好消息,但对他来说不是。

  估计现在,赵匡胤都已经在商量着怎么派人来打他了。

  有了那么多个国家的前车之鉴,李煜倒也没想过赵匡胤会放过自己。

  李煜其实没什么事业心,他想如果赵匡胤不主动来招惹他,估计他也不会对宋出兵,只会默默的选择偏安一隅,经营者属于他的小国家。

  但是这世界上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至少对于赵匡胤来说,不管李煜再怎么安分守己,他仍然觉得统一天下更为重要。

  没有人不想着成为天下之主,所谓的和平,对于君王而言,只是没有一战而胜的可能罢了。

  之前天幕在盘点皇帝之时,李煜还悄悄的盼望过,大宋皇室两兄弟之间出点什么嫌隙,最后是斗得你死我活。

  即便不可能给他攻打大宋的机会,至少也给他一点喘息的机会吧。

  但上天总是很残忍,赵匡胤和赵光义两相争斗的消息并没有传来,大宋内政似乎和往日一样,甚至变得更加的稳定。

  似乎没有人想给李煜过多喘息的机会,而等待他的会是什么,用脚趾头猜都猜的到。

  其实李煜不算是一个很有忧患意识的人,甚至他还有些难以言表的贪图享乐,毕竟他也确实不是个做皇帝的料。

  但现下的这些担忧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除了天幕对未来会出现一个大宋王朝的肯定,还有势如破竹的宋军。

  如今天下各国林立,大部分都已经葬送在了宋军的手里,李煜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轮到自己。

  烦心的事情,除了国事还有一件接一件的家事。

  不知道是因为与自己同样心绪不宁还是季节交替,或者又是因为体质太弱,总而言之,皇后周娥皇忽然病倒了。

  这病突如其来,让李煜措手不及。

  他十分担心周娥皇会在这样的时刻离他而去,如果连能够给他排解忧思的人都不在了,李煜会觉得更加痛苦。

  但是周娥皇的情况,确实算不上太好,经过了太医的诊治之后,病情一点也不见好转,李煜每日都去照顾她,却还是没有什么气色,直到他问,要不要让娥皇的家人进宫陪伴。

  不提议不要紧,一提议,周家的人还真把娥皇的妹妹送进宫来照顾她。

  不知道是两姐妹感情深厚,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娥皇的病竟然也开始慢慢的好了起来,这让李煜的心情也跟着舒畅了许多。

  但看着衣不解带,日日在皇后身边照料的妹妹,另一件烦心事又浮现了上来。

  李煜自知,在妻子生病之时,在国家危难之际,对妻子的妹妹产生非分之想,是一种很无耻的行为。

  然而他就是情难自抑。

  所以,他总是有意或无意的对皇后的妹妹产生一些没必要的交集,但他的良知又告诉自己,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于是他做出来的改变就是在与皇后妹妹相会的时候,避开皇后,以及她的耳目。

  说是自欺欺人也好,无耻败类也好,反正他也不是那么的在乎这些虚名。

  宋军都要打到眼前来了,还在乎这些东西做什么,他之所以小心翼翼,只不过是,不希望娥皇因为这件事情,受什么刺激罢了。

  生活之中的愁闷难以排解,国家的困难又在眼前,李煜只好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了一首又一首的诗词以及和心爱之人的私会之中。

  至少这两件件事,是他如今不用费什么头脑并且轻而易举就能够做到的。

  ......

  【有人曾经评判过苏轼人生的高光以及坎坷,发现这些事情可以用三起三落六件事情概括出来。】

  【而导致这三起三落的核心,其实就是那场影响深远的“王安石变法”。】

  【苏轼与王安石的矛盾,就是因为,在这一场变法之中,两人站到了对立的位置,成为了两不相容的政敌。】

  【当然了,更多意义上,是王安石不容苏轼,因为“王安石变法”后面有着统治者的支持,苏轼的力量不可能能够与王安石抗衡,而受这件事情影响的,除了苏轼还有许许多多的当时在朝中任职的官员,包括欧阳修。】

  【首先,要知道苏轼这三起三落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就得先了解一下王安石变法。鉴于观看视频的观众朋友们,大部分确实没有途径学习到这一段历史,所以我简单给大家说一下。】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

  【其中,王安石所创造出来的“青苗法”十分著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的现象。】

  【这场变法,可以说能够与先秦的“商鞅变法”齐名,但两次结果却全然不同。】

  【“商鞅变法”之中,商鞅虽然死了,但变法是成功了的,而“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没死,变法却失败了。】

  【不是说变法的内容或者目的有什么问题,只不过是在变法进行的过程之中,在人员的使用方面出现了纰漏,以及在变法的设定太过超前,无法真正的投放到当时的大宋之上。】

  【不过“王安石变法”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重点是苏轼不是王安石。】

  【王安石给当时的北宋带去了革新以及变法,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变法的,当时的朝中,就有很大一群人反对,包括但不限于苏轼、欧阳修、司马光这一大群人。】

  【而苏轼的三起三落,一起是源于他步入仕途大放异彩,一落则是从那场“乌台诗案”开始说起。】

  ......

  天幕说到这里,又闭麦了。

  这时候别说是苏轼了,就连一向沉稳的苏辙都想一个砚台给那个一直呆在天上的破烂玩意给砸下来。

  什么东西啊。

  人家至少说话说一半,这玩意儿说话只说一截,他以前怎么没发觉,原来天幕这么烦人啊。

  苏辙想,不想,他稳重谦和的人设一定要保持住,何况天幕也没说什么别的东西啊,只不过又给人带来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那就是“什么是乌台诗案?”

  你都解释了“王安石变法”了,解释一下乌台诗案会死啊。

  天幕会不会死没有人知道,但是苏辙觉得再这么下去他真的会被憋死了,可能对于天幕来说,这种断断续续的解说方式更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

  毕竟她是未来的人嘛,未来的人当然不可能在意他们这些古人的死活,然而这种模式却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困扰到如果现在王安石站在苏辙的面前,他都会忍不住问他:你究竟打算怎么对付我哥。

  作者有话要说:

  1.《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