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还有一个同父同母的哥哥叫做李泰, 李泰这个娃,同样深受李世民的喜欢,虽然不是太子,但种种规制都是逾制而行, 可以说能与太子并肩了。】

  【李承乾被流放黔州以后, 李泰仗着李世民对他的宠爱, 夺嫡之心愈发严重。】

  【反正身为嫡长子的哥哥已经被贬为庶人了, 那他现在才是嫡长子。】

  【于是,李泰就跑到李世民面前,告诉他,如果立自己做太子, 将来当了皇帝, 他会杀掉自己的儿子, 然后把皇位传给李治。】

  【李泰也算是为了皇位什么瞎话都能编的出来, 按照常理来说,这种话应该不会有人相信, 杀子立弟这样的事情从道德层面和理智层面来说都太不可能了。】

  【然而当时的李世民,就是相信了。】

  【你能说那个名扬古今的千古一帝是傻了吗?当然不是。】

  【只不过有了李承鄞的前车之鉴,李世民很担心再次发生兄弟相争的夺位之事,他想把三个孩子全都保留下来,而李泰这个说辞无非是在那一瞬间, 恰好戳中了李世民的心罢了。】

  【谎言是很容易被戳破的,李世民沉浸在爱子的花言巧语中一时不察很正常,但身边的大臣却看不下去。】

  【他在李泰向他许诺, 自己死后会传位给晋王李泰后, 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几个大臣。】

  【唐朝的大臣可都不是傻子,一听就明白李泰在打什么主意了, 于是谏议大夫褚遂良对李世民说:“陛下,你真的觉得,如果你传位给了魏王,魏王拥有了这个天下,还会把他让出来,传位给晋王吗?”】

  【李世民一听,恍然大悟,谁愿意把好端端的皇位给自己的兄弟呢?如果李建成愿意传位给他,他愿意传位给李元吉,那怎么会发生玄武门的流血事件。】

  【他也终于明白了,皇位之争全靠个人自觉是绝不可能的。】

  【最后,为了让三个孩子都能好好活着,李世民连忙把李治立为了太子,然后把李泰降为顺阳郡王,安置在了均州郧乡县。】

  【自此,李治也开始他的储君生涯,他可以算得上是十分幸福的一个太子了,因为其他有竞争力的兄弟都被他爹给解决了。】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李治顺利继位。】

  【若将李治放在整个大唐,他一定不可能是最出众的,但他在执政时期,也绝对没有给国家增添过乱子。】

  【没吃过猪肉还没过猪跑吗,他老爹那么厉害,自己就是照着学也能学个大概,于是,在李治执政初期,继续执行唐太宗李世民制定下来的各项政策,《资治通鉴》里记载说唐朝在他的治理下:“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这句话可以说是对李治执政水平的高度赞扬,李治在位时期,史称“永徽之治”。】

  【不过,李治在位十年左右,他的身体状况开始不好了,于是唐朝开始“二圣临朝”,权利中心逐渐向武皇后转移,而这也为后面出现第一个女帝,打下了基础。】

  ......

  昨夜得到了天幕一个似是而非的回答,李治本以为会在很久之后才提到他,却没想到今天一大早还在吃早饭时,就听见了他的名字。

  那时那刚喂了一口热粥在嘴边,听的入神,鬼使神差一口喂进嘴里,差点被烫死。

  昨天晚上处理完有关天幕之事,本想去感谢一番太子妃,顺便缓和一下最近两人冷淡的关系,却没想到在过去的路上遇到了萧良娣。

  李治近来很是宠爱萧良娣,她既然开口说了想让他留下来,他当然没有理由拒绝。

  谁会不喜欢可爱撒娇的小美人呢?

  正好近来为天幕的事情烦忧,萧良娣恰到好处的娇气可以让他暂时忘记其他的情绪与烦恼,放松一下心情,李治觉得这很不错。

  早膳是在太子妃这边吃的。

  没办法,太子妃毕竟是正妃,他无论如何再宠爱萧良娣,也要雨露均沾,所以昨天晚上没做的事情,他选择了放到早晨来做。

  按照李治的想法,他主动来找太子妃,可以说是很给她面子了,就算她不必表现的兴高采烈,至少也应该高兴一点吧。

  怎么现在这副苦大仇深的模样,好像李治欠了她几百两银子似的。

  他欠了吗?没有啊,李治回忆起昨夜之事,那给天幕充值的钱,明明就是他自己出的。

  而且他为自己的事情忙碌的太久,已经好长一段时间没怎么见过太子妃了,即便她不开心也绝不会是因为自己,李治有这个把握。

  所以太子妃到底凭什么对她生气?

  然而,太子妃的内心早已去到了和李治完全不同的一个世界。

  昨夜打开天幕,问了那几个问题,她本来是为了睡个好觉的,谁知道听完回答彻底失眠了。

  其实她与李治刚成婚没多久,感情说不上有多深厚,但身为女子,对这桩御赐的婚姻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憧憬和期盼的。

  谁知刚刚开始就让她知晓了结局,还是那样不敢入目的结局,太子妃实在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面目去面对李治。

  直到李治因为听天幕听得入神被烫到了嘴巴,太子妃才从自己想象的世界里走出了。

  她漫不经心的动了动眼皮,敷衍一样问道:“殿下,你没事吧。”

  “嘶......”

  李治没说话,但他历来娇生惯养,就这一个小小的表情,足以让身边的人感受到他的痛楚。

  可即便是这样,太子妃仍然好像并不在乎李治的死活一样,吩咐身边人端了一杯茶过来给他漱口,就算是对他的关心了。

  而后知后觉的李治,终于从妻子反常的举动中,觉察出来一点点与往日的不同。

  太子妃虽然年轻,但也算得上贤良淑德,李治对她的关心并不够,但她还是将满宫上下打理的井井有条。

  最多最多不过与萧淑妃互相看不顺眼,争风吃酷罢了。

  但她在面对自己的时候,至少是热情的。

  然而现在,太子妃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李治想了许久,想不出来一个确切的形容词,最后得出的结果是,就仿佛一个喜欢的玩具,现在不喜欢了,却不得不依旧放在房间里,眼中的淡漠,却是无法避免的。

  李治觉得很难以理解,甚至很震惊,她昨日不是还专程来找自己说话吗,那不是求和的信号吗,自己明明捕捉到了的,

  但是,太子妃就是变了。

  一夜之间,她人生的中心,就仿佛不再围着李治转。

  李治自我安慰一样的在内心说话:也许只是因为自己昨晚去了萧良娣那里,她不高兴罢了,没什么的,一会儿再哄一哄她就是。

  今天天幕终于没再说什么令人害怕的言论。

  李治既不用担心自己摇摇欲坠的太子之位,更不要担心自己的命,可以说是心情大好。

  好不容易有了一点可以放松的时间,他决定好好的哄一哄自己的太子妃,于是他同太子妃说:“你最近是不是心情不太好啊?”

  太子妃倒没想到这个平日里粗心大意、没心没肺的丈夫,会突然对自己说这样的话。

  但她一点也没有感动,顶多只有些意外,她是心情不好,没有一个人经历了昨晚的事情后,心情会好,然而......

  然而这种不快乐,她没有办法与别人倾诉,尤其是眼前这个人。

  于是太子妃说:“殿下何出此言。”

  “我看你一早上都没怎么说话,饭也没吃两口,不是心情不好的话,就是身上不舒服了,难得今天天气好,下午出宫玩儿去吧。”李治试探一般,向她发出来邀请。

  太子妃神色恹恹的,低着头,半晌不答。

  最后,李治都要等的不耐烦了,她才说:殿下还是和萧良娣去吧,我确实,身上不是特别舒服。”

  说完话,太子妃放下手中的汤匙,竟然毫不在意李治还在她的饭桌上,就径直走去寝殿,仿佛要休息了。

  说实话,如果不是这里人太多,李治真的很想扇自己两个耳光,看看这是不是在做梦。

  本来还只是怀疑,但现在他几乎可以立即确定,太子妃就是在生他的气,并且看他很不顺眼。

  否则,她何以做出这样对自己无礼的举动。

  李治知道,自己现在跟上去哄她几句也没什么,不会痒不会痛,更不会掉几块肉。

  实际上他应该这样做的,当一个温和体贴的丈夫没什么不好。

  然而多年以来天之骄子一样的生活,让他产生了一些幻觉,那就是历来只有别人哄我的,什么时候轮到我去哄别人了?

  于是,他故意把勺子扔完里,撞出叮铃咣啷的声音,又故意让太子妃宫中的人听见他大声的说:“去找萧良娣就去找萧良娣,本来我今天就打算去找她的。”

  说完,他便拂袖离去了。

  而这句话,也如愿传进了太子妃的耳朵里。

  说实话,太子妃这两天一听见“太子”两个字,就觉得头疼。

  她更是不想也不愿意去关心,李治今天想找谁明天想找谁,比起这些无关紧要的鸡毛蒜皮一般的小事,她更在乎自己还能活多久。

  太子妃无端想起天幕中曾说过的那位武皇后。

  那位最终成为了皇帝,让整个天下,甚至只能个历史中的女子都成为,明月身边暗淡的星辉的奇女子。

  想要成为皇帝并不容易,一步一步往上走的路上,想必荆棘丛生,自己可能只不过是武皇后手中,很不起眼的几缕鲜血。

  她是怎么害死自己的呢?

  也许武皇后在盘算着怎么夺取帝位的时候,自己还在琢磨怎么与其他后妃争锋吃醋。

  如同今日的萧良娣。

  仿佛把太子的心抢过去以后,就得到了胜利一般,但是武皇后想要的不仅仅是皇帝的宠爱,还有皇帝的屁股下坐着的龙椅。

  皇后贵为国母,却也只是皇帝的陪衬,受制于人,想杀就杀,想废就废。

  而皇帝才是真正的至尊,天下的主人。

  太子妃忽然豁然开朗了。

  同样是李治的妻子,等李治登基以后,她同样能做皇后。

  她与那位武皇后明明就是相同的起点。

  即便成为女皇需要机缘巧合,需要无数种附加条件的共同产生,至少她先一步知道了自己的结局,而那个什么武姓女,如今还不知道在哪儿呢。

  她凭什么要惧怕。

  虽然前路艰险,但好在上天眷顾,如果她知道了有人居心叵测,那自然会有所反应和防范。

  所谓的武皇后,她能不能走进东宫,能不能在她还为失势时活下去,都还不一定呢,她到底在害怕些什么?

  李治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

  萧良娣喜欢抢夺太子的宠爱就让她去抢,这些东西究竟有什么可在乎的,只要她一直是太子妃,为了也一直是皇后,没有武姓女的后来居上。

  那天幕中说的一切,其实都不会发生。

  想到这里,太子妃终于吐了一口气,准备躺下休息一会儿。

  满脸的困倦,在理清楚一切逻辑之后,变得清晰,睡意匆匆袭来,太子妃闭上了眼睛,终于在寝殿中睡着了。

  ......

  李治出门以后果然直奔萧良娣的殿中。

  他今日起的早,很早就去了太子妃那里,萧良娣是以为他不会回来的,谁知道现在却突然坐在了自己殿中。

  她有些惊讶。

  但看清了李治的怒容之后,她又十分的窃喜。

  心想:叫你和我一起吃饭你不听吧,又吵架了,活该!

  但是表面上,她还是要装出一副温柔可人的模样,做一朵随时存在的解语花,在李治和太子妃发生矛盾的时候,乘虚而入,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其实萧良娣而内心很清楚。

  她与太子妃最大的不同在于,太子妃的任性是真任性,她的任性却是假任性。

  她不会真的和李治吵架,惹他生气,毕竟她和太子妃不一样,人家是正妻她是姬妾,身份不同差的可就太多了。

  但说实在话,萧良娣也不曾真的将这位太子妃放在眼里过,若她怕了,那近来这些争宠吃醋无异于挑衅的事情她就绝不会做。

  太子妃看不看的惯她不要紧,只要太子看的惯就行了。

  她也知道,这个世界上,不会有永远的敌人。

  也许等到天幕里那个武姓女子成为皇后的时候,她的敌人就会变成另一个人。

  李治明显在太子妃那边受了气,萧良娣很少见他气成这个样子过。

  她走上前,靠在李治的耳边,轻声问他:“殿下,怎么了?”

  出乎意料的是,李治没有像往常一样,把太子妃的不好与错处全部说出来,再在她面前愤怒的指责一遍。

  虽然指责没有用,李治也并不讨厌太子妃,过一段时间,还是会跟她重修就好,这是作为太子对后妃的运筹帷幄。

  算是个提前练习吧。

  等到日后成为了皇帝,三宫六院更为复杂,想要平衡好这些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提前在东宫里边联系一下,也十分正常。

  李治在萧良娣温和的话语之中,慢慢平息了自己的愤怒,随后说:“没什么。”

  哼。

  萧良娣在他身后冷笑了一下,心想鬼才相信你说的没什么。

  不过有什么没什么的,自己也不在乎,只要把李治哄好就行,管他在想什么。

  于是,她又说到:“殿下今天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不和太子妃吃饭了吗?”

  “吃过了。”李治回答说:“太子妃身体不舒服,下午我想去宫外走走,你要不要同我一起去?”

  萧淑妃点头。

  其实李治问她是多此一举,她根本没有可能拒绝的好不好。

  何况嫁入东宫以后,能够出宫的机会不多,李治都这么问了,她当然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

  其实李治的兴致不是很高,要不要出宫都行。

  但刚刚在太子妃那里把狠话已经放出去了,这要是不出去一趟,倒显得他虚张声势了。

  宫中三个身份最高的人,各自有各自的想法,人人都以为自己稳操胜券。

  但至少对于太子妃的来说,她的境界已经不是简单的后宫争斗了。

  ......

  不得不说,在李世民得知李治并没有把大唐弄得十分难看之后,相对而言比较的放松。

  至少自己的眼光没有错。

  避开了李承乾避开了李泰,最后选择了李治为帝。

  但高兴的同时也在担忧天幕中的最后一句话,也就是:“权力中心逐渐向武皇后转移”这句。

  李世民能够感觉到,天幕的话还没有说完。

  关于那位武皇后的生平、经历以及上位历史,应该还有一段较长的叙述。

  只不过什么时候说出来全然由她决定。

  而在这之前,他必须要好好考虑一下,大唐的未来了。

  其实李世民真的有自习思考过,如果那个武皇后像当年长孙皇后一样,留在自己的身边做一位贤良淑德的妻子,辅佐他一路从将帅登上帝位,是最后的结局与解决方法。

  可惜,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向长孙皇后那样好。

  也许李治的武皇后心中,即便是皇帝、是夫君,其实也没有那么重要,自己能否登上帝位比较重要。

  想到这里,他更加怀念长孙皇后的好了。

  李世民召了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进宫共商事宜。

  为什么是这两个人呢,其实他早有考虑,这两个人不是皇室的血亲就是皇室的姻亲,且都是朝廷重臣,国家大事,多与他们商议一些也是好的。

  虽然长孙无忌因为李治的缘故,多少在这些事情中会有些偏颇,但是他毕竟年少时就与自己交好,为大唐也算是鞠躬尽瘁,应该不会太过离谱。

  中午一过,两人就一前一后的进了宫。

  在殿内行完礼,问完安,李世民直截了当的问:“两位爱卿可知,今日朕找你们进宫,所为何事?”

  两人相视一眼,四目相对,都在对方的眼里看到了懵逼。

  最后还是房玄龄问道:“想必是为了这道天幕所说之事吧。”

  李世民点了点头。

  长孙无忌又问:“陛下真的相信这天幕里说的那些话吗?”

  老实说,在天幕盘点到李治以前,长孙无忌一直都把这玩意儿当乐子看的,直到出现了李治出现了那个什么女皇,他才知道,原来自己有可能成为别人眼中的乐子人。

  但他还是不确信的问李世民是不是真的相信了天幕所说的。

  因为他无法欺骗自己说,天幕里的一切都是假的,却终究觉得太过离谱。

  总而言之,听皇帝的话肯定没错。

  所以,在不知道一切该往哪个方向走的时候,他选择了询问李世民,李世民都相信了的话,那他作为臣子,更没什么不能信的了。

  李世民的沉默给了长孙无忌确切的答案。

  皇帝信了,于是他也信了。

  房玄龄率先打破鸦雀无声的宫殿,说道:“既然陛下相信,那臣等自然也会相信,因此,您究竟有何担忧之事,还请陛下直言。”

  李世民皱了皱眉,说道 :“两位爱卿都不是外人,朕就直说了,一开始朕只是再为太子究竟适不适合做皇帝这件事情担忧,但今天听完天幕,朕发现太子做皇帝似乎没什么问题,只不过......”

  “只不过,太子没能守住江山,陛下不知道让他做皇帝是对还是错?”房玄龄的直截了当让人害怕。

  李世民却沉默的点了点头。

  老实说这件事情还是对长孙无忌的冲击更大。

  在妹妹的三个儿子中,他一向是最支持李治为太子的,即便李世民现在犹豫不决,摇摆不定,他也不希望他有改换太子之心。

  于是,长孙无忌连忙说道:“陛下,之前天幕在盘点杨玉环的时候不是说过吗?大唐还在,李家天下也在,太子不算没守住江山。”

  长孙无忌说的急切,李世民知道他有些私心,但在这种事情上有点私心也不是什么大事,更何况,他说的也没错。

  作者有话要说:

  参考:1.《旧唐书》

  2.《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