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范蠡前往吴国借粮,伍子胥立刻进宫阻止这件事,但还是晚了一步。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即便范蠡还未离开吴国,那已经借出去的粮草也是不能要回来的了。

  至少对于夫差来说,他没有办法觍着脸再去要。

  伍子胥被气的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来。

  匆匆进宫。

  王殿之内,如果不是基本的礼仪规程刻在脑子里忘不掉,他几乎想指着夫差的鼻子破口大骂,你是不是有什么大病?

  伍子胥呼出两口气,才略微压制住心中的怒火。

  他问夫差:“王上,你既已经决定了要攻打齐国,那为何又要将粮草借与越国,若越国强盛起来,对吴国难不成会有什么好处吗?还是你忘了当初你是怎么对待勾践的呢,他不记得这个仇了吗?”

  “记得又怎么样?”夫差满不在乎:“如今越国对吴国俯首称臣,敌弱我强,以此才能显示出吴国的威势来,否则其他国家又怎么会意识到吴国的强盛呢?勾践再怎么记恨,也不是傻子,实力摆在那里。”

  伍子胥很无语,他觉得吞并吴国更能显示出越国的强大。

  何况......

  他又开口道:“王上可知此一时彼一时的道理,先王当初不就是死在了越人手中,后来你为父报仇,其实我国和越国没有谁能一直保持强大的。”

  夫差皱眉,向伍子胥透露出了自己的不耐烦。

  他其实有自己的想法,越国如今已经折腾不出什么太大的风浪了,而齐国路途遥远且机会难得,若不一举将其拿下,后面再想要这样的机会就难了。

  何况,天幕中所说的举世震惊艾陵之战,难道不正是对他的一种暗示吗?

  一个小小的越国怎么可能满足他的胃口,若伐齐大获成功,那成功天下共主的日子便指日可待了。

  这可是诸侯争霸的最终梦想以及终极追求。

  再者朝中也并不是每个人都与他意见相左,至少太宰伯嚭就十分的支持他。

  ......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身在吴越两国之中的人还在纠结于天幕所言是否真的是未来会发生之事。

  而其他朝代在等待盘点的同时,都默默乞求自己名字千万不能出现在天幕之中。

  毕竟前两个人一个褒姒一个西施,都是红颜薄命的代表,那天幕不是什么善茬,倒像是一个谁拿谁死的催命符。

  ......

  天幕在各朝各代的腹诽之中缓缓打开:

  【夫差开凿运河,联通长江与淮河,在艾陵之战中歼灭十万齐军,这就是所谓的艾陵之战。】

  【吴国在此战中威名大躁。】

  【而国内,夫差与伍子胥的嫌隙却越来越大。】

  【《史记》中记载,伍子胥就是死于两次伐齐之间的时间里的。】

  天幕说完话,伍子胥的心凉了一半。

  这很正常,没有那个人在听见了自己的死讯之后还能正常的面对生活。

  他是有想过夫差对自己的不满的,但是没想到会走到这个地步。

  他仔细思索了一下如果现在逃亡的话能否跑出吴国,毕竟现在夫差还不打算杀他,离开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可伍子胥又想自己本就是出逃来的吴国,若现在又走,那在天下人眼中成了什么人了?

  何况,他早已不是什么年少之人,早已到了风烛残年,油尽灯枯的年岁。

  若勾践真要杀他,就当他以性命报答吴国当年的收留之恩吧。

  打定主意之后,伍子胥还是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贵族鲍氏。

  在这种诸侯称霸,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时候,伍子胥不认为夫差真的有实力能够灭掉齐国,而事实证明,他的猜测果然没错。

  ......

  天幕评点结束,各国百姓纷纷露出了不同的表现。

  齐国百姓忙着往各国逃窜,举家迁移的举家迁移,投奔亲戚的投奔亲戚。

  实在没地方跑的,就去拜神,祈求吴国打过来的时候,能够正好避开自己家。

  而跑的最快的当属艾陵一带的人。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谁知道吴军会不会突然打到自己家里来,就算不是他们的本意,那被误伤了,也是很不好的。

  而与此同时,吴国百姓却十分的骄傲,毕竟天幕中说吴国会变得十分的强大,这谁听了不高兴啊?

  于是吴国境内的百姓都沉浸在了歌舞的庆贺之中,有出门选行的,在各国子民之中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谁听说你是吴国人,都免不了一句恭喜恭喜。

  没有人在乎齐国的死活,哪怕那场仗还没开打。

  齐国国君听了天幕所言,被气到晕厥,但仍然不愿意就此认命,反而相信事在人为。

  然而国中朝政实在是太过混乱,各方势力割据,一团乌烟瘴气。

  结果一场仗打下来,牺牲的兵力比天幕所说的还要多。

  ......

  越国。

  勾践听着天幕的评点,有些犹疑,若吴国再这样发展下去,那他真的还能等到报仇雪恨的那一天吗?

  可天幕又说伍子胥会死,这倒让勾践有些看不明白了,伍子胥乃吴国的功臣良将,夫差脑子得有多抽才能把他给杀了啊。

  而且,他都已经从天幕中知晓了自己的结局,难道不知道跑吗?

  文种发现了勾践的迟疑,劝慰道:“王上,好战并不是什么好事,您现在看着吴国一时风光无两,但接连的战争,会造成吴国国力虚空,到时候,咱们才好趁虚而入。”

  勾践听了他的话若有所思。

  文种又劝告道:“何况,吴国太宰伯嚭给夫差伐齐的建议,不是您出的吗?现在的结果也在预料之中,王上只需好好的休养生息,吴国陷入战事越久,对咱们的意义就越大呀。”

  勾践觉得他说的很对,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越国做好自己,日渐发展,何愁找不到报仇的那一天呢?

  ......

  夫差伐齐归来,施夷光觉得他好像变了。

  伍子胥因为攻打齐国的事情和夫差吵了许多次,渐渐的居然不再针对施夷光,也不再管她的死活了。

  其实仔细想想他确实没必要这么针对施夷光,毕竟他本来就不是吴国人,而是楚国人,即便当年阖庐替他报了父仇,那这么多年,他为吴国殚精竭虑,也算是还了恩,大可不必再这样努力。

  何况施夷光觉得,现在对伍子胥来说更重要的不是怎么杀她,而是怎么保命。

  他都已经自顾不暇了,还想着杀她的话,是不是有些太敬业了?

  显然伍子胥没有那么敬业,或者说,他没那么多精力一边在意施夷光一边在意吴国的存亡,毕竟他的年龄也着实不小了。

  不用每天考虑会不会被杀这件事,施夷光就可以专心致志的思考魅惑夫差这件事了,这才是她的主业。

  虽然这几年在魅惑夫差这件事情上,她实在是没什么建树。

  夫差因为打赢了齐国,自信心膨胀,日日在宫中高歌宴饮,光是办庆功宴都办了三回。

  王后每回都来劝夫差身体为重,少喝几杯吧。

  然后施夷光就会在一旁,顶着王后杀人的目光,默默的把酒杯给他满上。

  夫差不会拒绝施夷光给他倒的酒,伐齐归来,他就像打开了身体里的某处开关,忽然不再防备施夷光了。

  或许是施夷光没做出什么有很大危害的举动,没为越国说过一句好话,也没为自己谋取一丝的利益。

  又或许是夫差压抑自己已经太久了,总而言之,他越发觉得自己无法抗拒施夷光对他的吸引力。

  她美的太动人了,偏偏又毫无察觉自己的吸引力,就像沙漠中的一汪泉眼,而夫差是那个口渴的赶路人。

  施夷光注意的到夫差的变化,对他微微一笑。

  她也确实想让夫差多喝几杯,哪怕米酒醉死人的概率和王后不想杀她的概率差不多大。

  但是齐国死掉的那十万大军真的太吓人了,施夷光几乎不敢去想,如果当初夫差没有一意孤行,而是听从伍子胥的建议攻打越国。

  那那十万齐国军魂是不是就是她越国人。

  ......

  如果说夫差以前是一个很自信的人,那在他没有听取伍子胥之言,打完齐国并且取得了全胜之后,就变得有些自负了。

  可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也可能是太宰伯嚭的劝告太有用。

  总之,没安生几年,夫差又打算攻打齐国。

  伍子胥这次是真的忍无可忍了。

  因为打齐国这件事情,不仅关系着吴国的国运,还关系着他个人的人生命运。

  毕竟天幕可说了,两次伐齐之战之间,就是他伍子胥的死期。

  有那么一刻伍子胥是真诚的希望自己是个贪生怕死之徒,但很显然他不是,他只是个勇于劝谏的勇敢臣子。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夫差要杀他,他也会慷慨赴死,然后说一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吴国虽是夫差的江山,可其中又饱含了自己的心血,因此,即便是知道性命堪忧,他仍然愿意进宫劝谏夫差。

  他向夫差进言道:“王上,齐国山高水远,即便能够吞并也不好掌控,不如越国身在吴国腹地,那才是真正应该消灭的,你只知终日好战,可曾有关心过国库和粮食储存?”

  夫差满不在乎道:“不开疆扩土,哪里来的千秋万代?至于粮食,越国借去那些不是还没还吗,让他们还来不就行了。”

  史料:《史记勾践世家》

  《史记伍子胥列传》

  感谢大家的支持呀!感谢在20230318 20:34:54~20230319 20:51:20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泠泠问辞生 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