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耽美小说>两盏江湖【完结番外】>第429章 414. 谢家好男儿

  北国是个虚称,乃由十余个大小部落组成。王者称为可汗,是各部落联盟之主,靠推举产生。

  这一代北国可汗叫做拓跋瑞麒,是拓跋部落的天之骄子,从本部落狼主成长为一代可汗。

  拓跋瑞麒被推举上位时正当英武之年,沉寂十年之久,终于迎来人生的最佳机会——

  中原闹乱子了。

  谢邕、谢烨弘叔侄相斗,导致中原西北一线虚若无人。拓跋瑞麒瞅准机会纠集军马,以大儿子拓跋长岁为武威王、重臣车爱岚为右辅王、丁若时楠为左辅王,联合各部落人马共六十万之众,乌鸦鸦向草原的南面压去。

  时机极巧,此时正乃谢邕、尉迟飞雁奉旨停战却还未开拔之时。主要人马都在黄河岸边,根本来不及回旋抵挡。

  北国联军先从最薄弱的西北开始攻打。西北军隶属谢邕的北府军,因被皇帝拦截物资连年都没过好,早军心涣散。第一城大败失守、第二城将领自尽殉国、第三城拉锯战抵抗了几天也被拿下。

  连破三城给了北国极高的士气,联军势如破竹地向中原的北方第四城萨尔迅袭来。

  萨尔迅乃是西北高地的最后一个边城。城内胡夷混杂,连名字都用异族语言取的,意为“凶险的大水泡子”。

  此城地势高,直瞰内陆。若北国军过了这里,不久将会打到雁门关,就要危及中原腹地了。

  尉迟飞雁同谢邕俱请命北上抗敌,皇帝谢烨弘同时收到两份书信。

  彼时能打的将领甚多,否则皇帝也不敢削藩。但主要军力都在邺京周边,是当初为了防范谢邕、拱卫京城和江南腹地而安排的。如今北方大乱,平安治军早被谢邕击穿,能马上调到北方的人屈指可数。有战功、有经验且在盛年的更加不多。只怕兵马未到萨尔迅,北国大军先到皇城根了。

  谢烨弘对着两封请愿书斟酌不下,不经意向桌上一看,看见那包了水晶的金翎羽,温旻诤言犹在耳侧。

  圣意遂定:

  尉迟卿立刻调军队北上拒敌,坚守萨尔迅城,万不可让敌军再往前一步。

  幽云皇叔坚守黄河北岸,保卫幽云二城。

  收到皇命后,尉迟飞雁两眼含泪,朝邺京方向遥遥道:“定不辱使命!”

  原本计划南撤的大军立刻改道向西北奔去。

  谢邕则在营帐中砸了杯子:“竖子误国!”

  皇帝还是防着他。

  军情何其紧急,谢烨弘宁可让个没经过大战的生瓜蛋子去抵挡六十万大军,不肯给自己的亲叔叔调动大部的机会。

  这些事发生时,温旻刚离开谢邕的军营没多久。

  维摩宗在北创立,早有御敌传统。一闻战况,温旻立刻遣人传宗主手信至小五台山,命众长老做战时准备。令欧阳千代率人奔赴云州待战,陆衍在小五台山负责戒山,中原各分堂密切注意所在城府动向,随时准备报国。

  温旻本人则马上向谢邕营地折回。他无需通报即可入帐,正好亲见了王爷砸杯的一幕。

  &&&

  尉迟飞雁北上之后不负皇命,奋力守住了萨尔迅城。

  大军本该据此力守,将士们以逸待劳。敌军离乡背井而来,久战不下必然供给不足,士气也会跟着衰落,那时便是尉迟大部反攻的良机。可尉迟飞雁报国心切,竟然亲自率军又往西北走,想要马不停蹄地将三城失地迅速收复。

  北国出战的将领是二十出头的慕容朗然,乃天山旁的慕容部后起之秀。此人和尉迟飞雁打了个当面输,率大军奔逃。尉迟飞雁求胜心切,硬是率着疲惫的大军狂追了几百里,不想中了埋伏,进了慕容朗然的套子。

  尉迟部的军队疲惫不堪,哪里来的许多精力抵挡埋伏,最终力战不支。尉迟飞雁以失误成就了敌国名将尉迟朗然,自己却出师未捷身先死,身中数箭,再无挽弓射箭之力。他不愿被擒受辱,当场自尽殉国。

  圣旨亲点的大军一败涂地,萨尔迅城迅速失守。雁门关、云州俱危。

  谢烨弘在邺京听闻前方军报,摔了玉盏:“以国礼厚葬尉迟卿。”

  &&&

  谢邕再上书请战,连大概战术都列好了,请圣上过目。也愿请朝中各位贤臣定夺。

  于是,各部贤臣受皇命召来,共商幽云王爷的计谋。对着一张图纸,户部陈述自己还有多少钱,支持打多久的仗。工部表示能省出多少钱,如何打仗……就是不对谢邕的战术给出任何判断。

  封皓秦也在其列,沉沉道:“不论战术如何,平安治军五万人马都愿北上克敌。”

  其时平安治军经过小五台山大战、削藩等战役,人数已远远不够五万。训练方法更是以打江湖贼寇为目的,剿匪还成,却哪能干得过六十万草原大军。

  也有不少武将跟着请命。但此次再派人出战一定要抱着必胜的信念,若再失手,被敌人一鼓作气南下,就难以挽回了。因此选人定要慎重,最好的选择是派一大帅统筹四海兵马,一面快速到前方收复失地,一面在后方缜密筹谋,全面把控方为上策。

  但这样的大帅上哪去找?四海兵马百万之众,调度之人需胸有丘壑,既能前方御敌,又能运筹帷幄,指掌天下如若执子掌中。

  一个个人选像流星般划过谢烨弘脑中,名将能人不是没有,却比不过那一道潇洒威武的影子,虽然刺眼却异常光明,如若恒星。

  皇帝没有马上定下人选,而是看住堂下所有官员:“将削藩改为军演,朕是同诸卿商议过的。”

  大臣们一脸惶恐,直觉头顶发凉脖子更凉:怎么,皇上来算后账啊?

  谢烨弘眯起凤目,不见风流只有肃杀:“朕欲选一人做为大元帅调度四海兵马。诸卿曾同朕一样信任幽云皇叔,而今大敌当前,请诸位再议——

  “邕皇叔可信否?”

  这话谁敢回应。

  谢邕手里没全国兵马之权都敢往皇都打。如今北方大乱,岂不正遂了乱臣贼子的心?

  赞同圣上给他兵权,出了万一岂不千古罪人。

  阻止圣上给他兵权,出了万一不还是千古罪人?

  被骂几句是不要紧的,成了千古罪人却大大地不可。大臣们瑟瑟发抖,脑袋一个比一个更低。

  谢烨弘沉沉看向堂下,从一个个乌黑黑的纱帽顶扫过。丹凤眼一厉,心中已定:

  “来人——将朕的剑取来!”

  &&&

  黄河之畔。

  谢邕递出最后一封请命书后反而不着急了,下令大军就地休息,连云州也不去守,一副以逸待劳的模样。

  温旻隐隐猜到了什么,试探道:“事关千万子民的性命,圣上难以快速定夺,圣旨下得不快也属常情。是否要晚辈再进宫探探圣意?”

  谢邕好整以暇地笑了:“谢烨弘的江山,他都不急,你急什么?”

  温旻扮做不明:“晚辈不信王爷您……”

  谢邕眸光里闪过血色的光:“告诉维摩宗众,随时准备南下——若谢烨弘久绝不下,以致敌方攻来,我北府军将抢先一步南行,在长江岸边拒敌。”

  之前谢邕同意不打自己的侄子,就是为了防止北方异族祸乱中原。而今事已发生,谢烨弘却久久不做决策,提防起了自己的叔叔。

  皇帝那边为了保住龙椅而放弃千万黎民百姓,谢邕这里还有什么道理替他死守。

  温旻心中一凛:若皇帝再不决策,幽云王爷便要打他了!

  在长江岸边拒敌……王爷这是要先打到邺京夺皇位,拿到全国兵马大权再拒敌。

  挥师南下快速攻克邺京,比受谢烨弘掣肘更是优选。北方异族气势汹汹却不善水战,长江天险便可作为反攻的大后方。以谢邕之能,届时权势有,兵权有,还有富饶的江南做后方,想怎么和异族周旋都灵活自如。

  王爷要篡位保江山。

  温旻只在瞬间便想清了此事,却没想到谢邕对自己如此坦白。他心中有些感激,也有些矛盾,面上只肃然道:“晚辈誓死追随。”

  谢邕等的就是这句话。听罢一笑,眸光中却全无得意,反而有些怒其不争的不甘。

  一切具备,就看那在邺京舒舒服服当皇帝的侄儿作何决策了。

  谢烨弘到底是要保皇位还是要保河山。他到底是不是个拎得清的皇帝……

  传令兵突在帐外报:“圣旨到——!”

  封皓秦竟然来了,奉皇命带了平安治军所有人马和北府军会师。大军先在远处驻扎着,他自己则由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太监捧着把剑护送而来。

  同时传来圣旨。封皓秦宣读:

  大敌当前,万众一心。封幽云皇叔谢邕为平虏大元帅,率领四海三军全力拒敌。各州之内、三军上下全部人马皆听皇叔调遣。平安治卿封皓秦为平虏侧将军,全力辅佐。

  朕远在邺京,不得亲自参战。心同系之。赠剑于皇叔,如朕亲临。

  宣旨完毕,一直在侧的小太监站到前来。

  这小太监二十出头年纪,雪白到透明的皮肤,双眼犹若秋水,轻轻转动下满是灵气,更显得乖巧,是个上佳的容貌。

  他便是乐时。

  乐时两手托举着一柄宝剑来到谢邕面前,脸上尽是庄严神色:“王爷辛苦。”

  那剑并无太多花哨,却是白金剑鞘,明黄的穗子,一枚五爪游龙玉佩轻轻晃动。

  正是谢烨弘的佩剑。

  谢家马上得天下,本朝帝王多少都会些防身的剑术。谢烨弘的佩剑极多,这一把,却是从他刚会拿剑时便一直带着的。

  谢邕认得那剑却并未接,反而笑了:“乐公公亲自送东西来了。真是如君亲临。”

  乐时一届宫人竟毫不畏缩,冷冽目光丝毫不惧地迎着幽云王。不是男子的浑厚声音,却别有一副刚硬气势:“小奴哪敢参与半分朝政?圣上日理万机不得离开片刻,却又挂念王爷得紧。小奴贴身伺候多年,这才有幸代圣上送御剑来此。”

  贴身的人,贴身的剑。真是诚意十足了。

  谢邕却依旧不肯接剑:“圣上不怕我拿剑造反?”

  这句问得如此直白,别说旁边封皓秦,就连藏在一旁偷听的温旻都跟着一愣。

  乐时却仿佛早等着他问这句了,沉稳十足地笑了笑:“圣上有口谕——

  “若天下百姓都没了,孤家寡人地坐这九龙宝座还给谁看?这道理么,朕是想明白了。至于皇叔是否想得明白,乐时去替朕瞧瞧。”

  此句转述完全是谢烨弘平时说的话口吻,被乐时学来惟妙惟肖。谢邕听得哈哈大笑,道了句:“是我谢家好男儿!”

  一把拿过宝剑,下令三军立刻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