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宁安接下来的话也让他由衷地笑了出来:“其实我后面体会到的很多东西,都源自于老师您的作品。”

  宁安说的时候其实有点不好意思,因为这样的话有点像刻意的讨好。

  但他还是说了,汪荣的作品的确冲击了他,很多朦胧的理念,都因为他的作品而清晰明朗。

  他对此深为感激,也觉得应该将这份感激表达出来。

  午餐他们一起吃的,工作室设了小厨房,有专门的阿姨负责每天的采买和午晚两餐。

  员工们有独立的餐厅,汪荣则一般在自己的办公室进餐。

  汪荣一直十分可亲,宁安是知道的。

  但大约是因为对方的过于优秀以及自己对对方的过于尊敬,在以往的接触中他总会有一点点的紧张。

  但在今天的专业交流中,他渐渐忘掉了那些东西。

  他跟随着汪荣的指引与脚步,去思考,去领悟。

  沉浸在服设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听取前辈的经验之谈,也发表自己的浅见。

  感受着这条路上,一座又一座极具魅力却难以攀登的高峰,那种挑战和吸引力,让他心生向往。

  随着越来越投入,他在汪荣面前也渐渐变得松弛而活泼。

  汪荣十分尊重年轻人的想法,并不会轻易否定他,但却会用自己的方式引领他。

  汪荣告诉他很多以前没有想过的东西。

  他说服设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术而是思维,服设其实是思维的艺术,思维远比技术更加重要。

  可真正成功的设计师,却一定拥有最强的技术。

  服设不是纯粹的艺术,但却比纯粹的艺术更加复杂。

  因为艺术可以完全放松地去表达自我,而服设却往往代表了大众审美,需要你在懂得艺术的基础上,还要有敏锐的时尚触觉,去捕捉和分辨大众喜好。

  想要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必须要先学会放再学会收,直到最后才能收放自如。

  ……

  他们谈了很多,宁安出去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汪荣的很多话是他沉浸其中时很少去想的,听着像是大道理,但细细一想,的确代表了一个服装设计师的格局大小。

  只有把格局放大了,才能引领潮流,引领时尚,而不是只仰视别人。

  汪荣最后说,没关系,你还很年轻,刚入此门,来日方长。

  像梦一样,他得偿所愿,可以名正言顺地叫他一声老师。

  路灯一盏盏后退,他耳朵里似乎一直响着汪荣的话:“国内给服装设计师的机会太少了,大部分品牌都启用国外的设计团队,就连一些不知名的小品牌都在无视国内设计师的辛苦努力与进步,而启用韩国设计师,我希望你能好好成长,和国内服设一起,站上时尚顶端,让人不容小觑。”

  汪荣的灵感甚至无处不在。

  仅仅是侧头往窗外一看,远方银杏树的绿叶在阳光下闪着幽微的光,他便低头用笔,在纸上绘出银杏叶组合而成的裙装。

  秋日的,金黄的,温暖而知性的,带着婉约的美。

  他说他的老师布莱德先生,在一次清晨为自己妻子煮早餐的过程中,看到袅袅炊烟,便因此设计出了流行了十几年的裙装并幻化出各色裤装与套装,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

  思维所到之处,灵感无处不在。

  然而一个合格的设计师,不仅要有灵感,还要有把握时尚,掌控潮流的能力。

  灵感并不难寻,而将灵感与大众审美完美结合才是最困难的。

  除此之外,还要具有将虚幻的灵感转化为实体的能力。

  多练,多做,多学,经历十分艰苦的训练与努力后,才有可能走入平时大众所能看到的,那个纸醉金迷的时尚圈。

  好的设计师,一剪刀下去都带着几十年的功力,那是那些投机取巧的人所无法具备的东西。

  当你具备了思维,还必须再具备足以和它匹配的技术,然后,你才有资格说自己是一名服装设计师。

  而不是市面上那种东抄一笔西抄一笔,以为会绘图就可以称为设计师的“设计师。”

  ……

  与汪荣仅仅只是短短一天的接触,就让宁安思潮澎湃,满心欢喜,对未来更充满了向往。

  他披着星月走在小区里,远远看到封允的车已经停在停车位上。

  他微笑着看了一会,借机平复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才脚步轻快地小跑着上楼。

  家里的灯是亮的,但却没人。

  他打了个电话给封允,电话刚响就被接起来了:“喂。”

  封允的声音低沉而慵懒,接着问:“结束了吗?”

  “我回来了,”宁安说:“你在哪儿呢?”

  “到平台上来。”封允的声音似乎清醒了些:“我在这儿。”

  通往平台的铁门半掩着,宁安伸手推开,人还未进去就看到了七彩灯光晕出的光晕,投射在地面上,像七彩的星,全都汇集在了这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