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汉末雄风>第十三章 衰微不足恃,自强犹可期
  赵旻当然不是急于去保护刘协,而是迫不及待地想问清楚,那酷似其前世苦恋之人的女官芳名、出身。

  赵大娘看重出身,所以赵旻必须将一切问清楚后,才好向老娘请示。

  这时代就是如此。

  若赵大娘不点头,赵旻根本纳不成妾。

  可怜的杨樱月大美女,早已被赵旻抛到了九霄云外。

  赵旻思忖间,已奔至暗道的出口处。

  他取出被衣袖包裹、插于护腕的那柄匕首,端详片刻后复又将其收回。

  以那女子的才学和谈吐,其人一定出身士族。

  但赵旻仔细听过那女子轻声哼唱的家乡俚曲,那腔调,显然绝非汝、颖、宛、洛这些中原之地的民歌。

  赵旻原身、以及如今的赵旻,游历过的郡国有限,无法通过俚曲来判断那女子的出身,只能肯定那绝非中原、关中、西凉和吴郡俚曲。

  那么问题来了。

  皇宫中的女官,一般皆为中原豪族的良家女。她绝非中原人,那么她到底是谁?

  妃嫔贵人?

  从她谈吐、气质来看,极似,但从她服饰来看,却不像。

  曹操为避免落人口实,绝无可能减少皇宫用度,不可能有服饰如此寒酸的妃嫔贵人宫中婢女?绝无可能。

  如此奇女子做婢女?除非刘协眼瞎看不到。

  赵旻百思不得其解,只好暂时将疑惑压下。

  考虑到那女子或许与刘协有过肌肤之亲,苟哥赵旻决定暂时不将此事告诉刘协。

  赵旻很快便打定了主意。

  老子以后进宫的机会多的是,那小白兔逃不出老子手心,此事不急于一时。

  哼哼,妹子想和老子一起死?可以,咱们白头偕老、寿终正寝便是。

  想通此节后,赵旻好整以暇地拉开了暗道门。

  刘协果然端坐于棚内席上,显然正在等待赵旻。

  赵旻放下长枪,深深一揖。

  “臣赵从文,拜见陛下!”

  不是赵旻有意拿捏姿态,而是他身披两层铠,委实不好跪。

  刘协站起身,丝毫不顾赵旻铠甲上的血污,亲自扶起其人。

  “此番若非卿及时救驾,吾命休矣。”

  此时并非祭礼、朝会、献表等正式场合,所以刘协不会自称“朕“。

  实际上,在秦始皇之后,明清之前,皇帝们自称"朕"的场合并不算太多。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皇帝们,反而更喜欢自称“孤"。

  赵旻站直后复又抱拳道:“此非旻之功,实为陛下乃天命所归之明证也。”

  赵旻对刘协的策略,就是将其人当神仙一样供着,勤汇报,多沟通,时时问安,哄得刘协开开心心,然后事情该如何处理,仍然按照自己幕府制订的方案进行,将刘协瞎指挥的那一套束之高阁。

  这也是后世总裁对董事长、下级对上司的基操。

  这套策略,放在这个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中古时期,再合适不过。

  别说中古时期,便是后世现代化社会,不也同样如此?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嘛。政令不出某某海怎么来的?

  当然,赏罚大权还是要交给刘协的,但同理,其中可操作空间,简直不要太大。

  宦官们,准确来说是中常侍们,是如何对付桓灵二帝的?

  这是赵旻身为权臣的自我修养。

  所以赵旻先奉上马屁,以之试探一下刘协的性格。

  此时此地,除他们君臣之外,再无他人,正是赵旻试探刘协的绝佳机会,此天赐良机不容赵旻错过。

  刘协苦笑着道:“卿言差矣!吾自继位以来,为董仲颖挟制而被迫由洛入关,于关中朝不保夕,后不得已而迁许县,然复为曹孟德所挟,天命何在?

  而今天下,诸臣割据,王室衰微,吾命之所以得保,所恃者非天命,但先皇之血脉耳!"

  刘协之言,句句肺腑。

  赵旻却登时警惕起来。

  因为,这番话分明隐含着刘协的悲怆、愤懑与控诉。

  同时,这也充分说明,经历十一年苦难折磨后,刘协远比其同龄人要成熟、清醒、睿智许多。

  其人的确有成为晋文公重耳的潜质。

  曹操一定早已看出此点,所以其人不惜背负恶名也要架空刘协。

  曹操代汉之心确实昭然若揭,同时其人也是赵旻前车之鉴。

  许都这滩水,确实足够浑。

  综上考虑,赵旻并未接话,只是躬身垂首,默然不语。

  在这种极度私密的场合,刘协赵旻使帝王权术也好,受赵旻大恩真情流露也罢,可以对赵旻推心置腹;但刘协的话头,初来乍到、大权尚未在握的赵旻绝对不能接!

  这一点,就如同赵旻必须救刘协一样,都属于赵旻的安身立命之本。

  刘协叹了口气后,再次开口:“向者,公仁称卿怀匡汉之心、救国之志,吾别无他选之下,惟有寄希望于卿之身。而卿,终未负吾厚望。"

  这话头赵旻不得不接了。

  其人深深一揖:“陛下言重,此乃臣应尽之义也。幸赖诸君与臣同心戮力,方可全其功焉。”

  刘协微微一笑:“袁本初之心,吾尽知矣。其人非止轻视于吾,且轻视于先兄弘农王也。其人若攻入许县,吾焉有命在?"

  赵旻心中一凛。

  如此看来,刘协与荀彧关系非同一般!

  当世能归纳出此等高论之人,屈指可数。

  能看穿本质的,袁绍一方,有田丰和沮授,曹操一方,恐怕也只有二荀和贾诩。此外,大概也只有杨彪看穿了这一点。

  孙策、刘璋、刘表那些人,绝对看不懂其中深意。

  否则,孙策早就高举"救天子”大旗,堂而皇之地兴兵北上了。

  况且,荀彧的确可以自如出入皇宫。

  那么问题又来了。

  荀彧身为尚书令这个实际的丞相,可谓深受曹操信任。然而刘协为何对荀彧如此信任?

  赵旻细思极恐。

  刘协绝对不简单!

  他此刻看似在推心置腹,实则是在反复试探!

  赵旻前世长期伴君培养出的政治灵敏度,此刻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人再三深深一揖,朗声道:“陛下但请放心。袁本初虽为臣故主,然则,其人若臣事于陛下则罢,其人若仍执迷不悟,则臣必为陛下诛之!

  陛下乃先帝血脉,此事毋庸置疑!若复有人欲以此行不轨之举,则臣必为陛下诛之向者,王室虽无力控地方之诸臣,然诸臣亦未曾有僭越之举,其后若地方诸臣露不臣之心,则臣必为陛下诛之!”

  不管刘协怎么说,赵旻必须先立好忠臣的人设。

  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赵旻都必须与刘协维持住良好关系,因为袁绍不好惹。

  更为麻烦的是,袁绍虽然损兵折将,又给赵旻留下一大批物资,但显而易见,袁绍不但没有如其人历史上那般狼狈,而且雄心壮志犹存。

  赵旻虽然接手了曹操的地盘和势力,但赵旻麾下臣属不敷使用,而且如今人心非常不稳。看書溂

  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考量,赵旻仍然需要继续苟下去。

  区别只在于,先前赵旻这个狐狸是借袁绍之威,如今则是借天子刘协之威罢了。

  如若天子之威不振,赵旻又有何力可借?

  赵旻虽然想做李世民,但受此形势所迫,其人也只好继续做朱元璋。

  明玉珍若不死,朱元璋还真不一定能最终统一。

  赵旻同理。

  盖因兖、徐、豫、司隶四地,是妥妥的四战之地,且士族豪强众多,赵旻根基不稳,可谓内忧外患俱存。

  刘协闻言,果然笑了起来。

  其人再次扶起赵旻,温言道:“卫将军确迥异于曹孟德。"

  这句话,言外之意简直不要太明显。

  赵旻正色道:"曹孟德代汉之心昭然若揭,臣耻于与其人并论也!"

  无论何时,喊口号都不能少。

  赵旻已经下定决心,在苟的同时,尽快发展壮大实力。

  刘协根本成不了明君!

  刘协不挂念关中流民,不问官渡之战如何善后,只关心自己皇位,他与刘宏一样自私自利!

  这等人做傀儡则罢,一旦大权在握,必定民不聊生!

  刘协不知道赵旻的心理活动,他在扶起赵旻后,突然发问:“卫将军何以得知,此处隐藏暗道之入口?"

  这一章内容大多无趣。对此,云某同样无奈。

  典籍中对刘协的记载,基本可以断定,此君类似于高贵乡公曹髦,但其人才具、格局、胸襟、能力均远逊于曹髦。

  所以,这一章,咱们聊聊与刘协极度相似的曹髦。

  曹髦即位于扰攘之际,本系司马师扶植的傀儡君主,用以替代废帝曹芳。其存在的唯一意义,便是效法汉之刘协,将国祚禅于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