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扶苏拯救大秦>第121章 科举制度
  南越之地,一处被包围起来的田地。

  一群穿着破烂不堪的庶民,手持农具,用力刨地,后面有专门拾起土里的农作物的民夫。

  仔细一看土里农作物,婴儿拳头大,黄橙橙的,居然是土豆。

  “赶紧得,干完了自然有你们的好处,别偷懒啊!否则鞭子不认人。”

  整个田地有几千个农夫,几百个手持鞭子的监视者,不停地抽打着,发出令人心惊的声音。

  农夫都是抓来的奴隶,贫民之人。

  今日是土豆收获季节,这个势力当即开始刨土收获土豆。

  一连两天,挖出来大量的土豆,就是块头小了点。

  “好,好,此物甚好,产量真高,不枉我们牺牲了大量的人。”

  “回主上,产量出来了。”

  这时一人赶紧过来汇报情况。

  “哦?快快道来,产量如何?”主上是一位老者,身穿黑色儒袍。

  “回禀主上,一共大约是十万斤土豆,全部种植成熟期三个月。”来人赶紧禀报内容,“二十多亩地,合计每亩产量四千斤。”

  虽然与估计的量少了点,但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极大的成绩。

  “哈哈......”

  老者听到这个数字,不禁哈哈大笑。

  “我们圣教,成就大业,指日可待啊!”

  只要有足够的粮食,人员还不是想要多少就要多少。

  老者露出一抹满意的神色,“继续努力吧,这些土豆,我们还会继续送到南越去,接着种,越多越好。”

  “诺!”来人应道。

  “暴秦,你们的日子不多了,再等几年,反秦时期到来,就是你们的死期!”

  老者阴狠狠地说道,两眼满是杀气。

  ……看書喇

  “老师,扶苏准备开始科举考试制度!”

  “哦?既然想好了,就去做吧!我已经没什么可教的了!”赵乾宇也很高兴,只是他的作用越来越小了,他在担忧,自己怕是快要结束穿越经历了。

  “老师,严重了,没有你的教导就不会有如今的扶苏。”扶苏很谦虚的说道。

  “好了,咱们之间就不用客气了,其实我担心的是我怕是要回去了!”

  “啊?”扶苏很是诧异,仔细一想,时间够久了,算算时间,快一年了。

  “老师,是否有提示了?”扶苏问道。看書溂

  “没有!”赵乾宇摇头否认,“但是,冥冥之中我有了预感,就在近日了!”

  “那可怎么办?”扶苏也急了,几年的相处,他早就把赵乾宇当成亲人,何况还是未来的姐夫,不舍得让赵乾宇离开。

  真到了那一刻,扶苏只能让青莺陪着老师回到未来了,相信老师不会拒绝的。

  “该走的时候还是要走的,你已经成长了,假以时日,相信你会成为明君的!”赵乾宇拍了拍扶苏肩膀,鼓励他。

  扶苏点点头,“谢谢老师,扶苏知道怎么做!”

  扶苏回到宫里,和几位大臣商议科举制度。

  “太子殿下,这个科举是如何选举?考试内容范围是什么?”右丞相绾首先问道。

  左丞相冯去疾,廷尉李斯,等大臣纷纷看向扶苏,竖耳倾听着。

  “诸位莫急,这里有文件,大家先看一下!”扶苏说完,有内侍送上来,发给了在场的大臣。

  大家都低头翻阅起来。

  一边看一边点头。

  这些文书上记录的很详尽,不仅有文书,还有文件,甚至有一个详细的考试内容。

  这个新颖的科举制度,对于大秦来说的确是个好政策。

  “这份制度很好!太子殿下,不知你打算如何安排?”丞相绾首先赞许。

  李斯感受最深,当年的他就是没有门路,最后投靠了吕相,才得以机会。

  寒门崛起很难!

  李斯也是担忧,这个科举制度分明就是针对贵族的推荐制,等于断了别人的路,怕是不好推广吧。

  “殿下,吾有一言!”李斯开口,语气很是担忧。

  “请讲,这次会议大家尽心地畅所欲言,共同参谋才是。”

  扶苏看见李斯担忧的表情,就知道他的意思,直接说道。

  李斯闻言,点点头。

  “这个科举制度好是好,对于那些权贵,怕是不会配合,毕竟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

  “李廷尉所言极是,扶苏有一句话没说,这样推荐过来的人,他的水平如何保证?他是感激大秦还是推荐人?他的忠心将来会不会还如此保持?”

  扶苏一连贯的问话让在场的大臣,脸上露出沉思之色。

  “至于推荐的人,扶苏也没拦着他们,只要有敢来,扶苏自然欢迎,全凭真实材料,一较高低!”br>
  “到时候,前三甲风光游行咸阳,相信大家都会喜欢的!”

  扶苏很是自信,毕竟是将来出现的制度,非常符合当前形势。

  八股文就不要弄了,危害更大,弃之。

  “如此,老臣无话可说了,我赞同。”右丞相绾说出了他的决定。

  “臣附议!”

  “附议!”

  ……

  十几个重要大臣全票通过,扶苏也是舒了一口气。

  这个会议也上报了大秦日报,并通报全国。

  并于九月初一,举行第一次科举考试,通过者有机会获得一个官职,任职地方,造福一方。

  这个消息传遍整个大秦,一片哗然!

  科举制度的推行,让大秦的读书人沸腾。

  也让百姓欣喜若狂。

  寒门崛起的时期,终于来了。

  扶苏提议的咸阳书院,悄悄地开始招生了。

  面向全国招生三百名,内部特招五十名。

  学生年龄十五起,三十岁以下。

  起初,这内招五十名名额,扶苏是拒绝的,得到赵乾宇的指点,扶苏这才放了出来,给那些权贵们自行解决分配名额。

  这是堂堂正正的阳谋,你爱要不要。

  前期招收的学生大多是家庭不错的,而且离咸阳也较近。

  家境不好的,学院也有勤学金,奖学金等资金来源。

  学院采取初中知识,结业的可以去基层做吏,继续深造的上高中知识,优异成绩的,表现突出的,进入大学。

  大学出来的人这才是扶苏需要的人才,不限于职业。

  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出来即是官员,或者重要职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