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都市情感>万能空间助我在古代种出高产粮食>第 396章福虽未至,祸已远行
  福德公主和太子,领着大家大搞基础建设,就是要防患于未然。水渠建好了,百姓的在大自然面前,应对气候突变的能力变大了。福德公主和太子的仁德政令,福佑黎民,福虽未至,祸以远行。

  他们的善行也感动了天上的神仙。原本要降一个月的雨,因为福德公主和太子提前做好了防范,即使再降半个月的雨,也不会造成灾难。河道连续两年清淤泥,加固河堤,建防洪坝。已经有抗击更大水量的能力。

  修建河堤时,有些地方是平原,没有采石厂,砂石没有办法解决,报告福德公主和太子。

  福德公主说:“丘西地区,曾经的沙砾地带,我让农民清理出的砂石,就是用作基础建设的。哪里缺大石头,石子和沙子,缺多少,报上数字。我会给他们运过去。”

  福德公主又去几个矿区,把挖矿留下来的石头和石粉,收回来很多。建设河道需要水泥。

  福德公主去功能面板找,是否有水泥的加工程序和设备。功能面板上的功德值有十五位数了。最近也不用升级什么,还真不知该怎么用。

  很可惜,功能面板提示,没有水泥的设备。不过给了一个提示,请主人用古人的智慧解决问题。这种流传后世的工程,对后世有示范作用,水泥过早的应用会改变历史,有损功德,

  叶蓁蓁觉得很有道理。他过于依赖现代技术了,利用古人的智慧,也是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问题的。叶蓁蓁去空间查阅资料。

  发现在宋代之前的建筑多用黄泥浆。到了宋代,有了石灰砂浆,到了明代用的是糯米和石灰,有的地方加了鸡蛋。大概是七成糯米,两成石灰,和一成是鸡蛋。

  这样的胶合剂,非常坚固。明长城,有很多地方是应用了糯米鸡蛋砂浆,非常坚固,千年不倒。

  叶蓁蓁找到了方法,去与工部中,主管水部的从五品郎中和从六品员外郎,研究一下糯米砂浆法是否适合河道修建。

  因为,长城的大部分时间是干燥的,而河堤水坝,都很多时候是要长期泡在水里的。

  不能轻易把没有实践证明过的方法,用于这么重要的工程上。叶蓁蓁把自己的想法说了。

  两位水部官员说:“建河堤要求很高的。用的是木桩做基础桩基,上面铺条石,条石上有榫卯结构,用石锭或铁锭起链接固定作用。勾入缝隙中。缝隙用桐油做粘合材料。

  公主,您说的石头做主要建筑材料,然后糯米砂浆做粘合剂,我们还没用过。

  不过做河堤,主要是防水,不会被泡化。我们可以试试。”

  经过测试,石头没问题,就是粘合剂经过三天的浸泡,有溶解的状态。看来,这种方法用于砌墙做房屋,城池建设倒是非常可行。

  叶蓁蓁问他们,现在可有大批开采石灰?

  两位水部的官员说:“公主,您说的石灰,我们在一些地方见过。

  当地百姓用夯土法,把红泥,石灰,砂石混合,加水,地面铺条石,上面用木板支起木盒子。将红泥,石头砂石和水的混合物,灌入木盒中。当泥土凝固了,就是夯土板。

  这样的夯土板,用来做大一些的建筑是可以。要想更坚固,就是用石头,黄泥浆。

  你今天提出的糯米砂石浆,代替黄泥浆,会很坚固耐久。就是成本要高出不少。

  公主特意问到石灰,是有什么特俗用途吗?”

  叶蓁蓁说“石灰石煅烧后变成生石灰,就是你们见到的石灰。那是一个很好的建筑材料,特别是作为勾缝的粘合剂。

  将生石灰泡入水池中,反应之后,变成熟石灰,加入麻纤维,就是用麻袋麻绳撕碎了做出的纤维。用作石缝之间的粘合剂,特别坚固。不过,不适合做堤坝。

  我想知道,作堤坝的材料,除了条石,榫卯结构,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利用石头,沙子,之类的东西。更便捷。”

  水部两位官员对叶蓁蓁提出的技术问题,觉得可能是要提升当代建筑技术的问题,需要工部其他官员集思广益,一起研究探索。

  经过工部几位经验丰富的郎中,员外郎和管事一起研究,认为石头主体材料,砂石,石灰浆作粘合,可以做堤坝的上层不经常泡水的地方,坚固性和耐久性,都比夯土,泥砖或者石头黄泥要坚固得多。

  这样的方法,能节省大量人力和凿条石所用的时间。

  石头的来源,叶蓁蓁负责,把各矿山的石头和丘西的砂石,运往各地的料场。

  各地清理修缮河道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次做灌溉渠,用的是片状石头铺设的沟渠。同样用了砂石和石灰,建设速度快,使用年限长。每年不用水渠的时候,将损坏的地方补修一下,就可以一直用下去。

  叶蓁蓁想要烧砖。用大量的砖,代替石头。大凤朝的烧砖工艺还是青砖。宫殿是用青砖和打磨之后的石头砌成的。很多部分是木质结构。

  叶蓁蓁要把红砖的技术传出来。

  青砖是粘土烧制的,粘土是某些铝硅酸矿物长时间风化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粘性而得名。将粘土用水调和后制成砖坯,晒得干透,然后堆放在砖窑中煅烧,并且要持续八到十五天,出窑时要淋水降温。便制成砖。用柴火,就可以。

  红砖需要煤火。目前,大凤朝的燃料,还是木头,秸秆和木炭。用木材大量烧青砖,成本高。用于民用,不太容易普及。而且,因为青砖需要淋水降温,不能连续烧窑,生产速度慢。

  烧红砖,那需要挖煤,这个难度大。不过,叶蓁蓁因祸得福。岐山被她的手下接管开采了,挖出的不是银子,却是可以改变时代的煤。这可是好东西,烧窑温度高。

  叶蓁蓁把红砖的制作流程,交给了这些工部技术官员。他们如获至宝。打算马上着手试烧。如果把红砖烧出来,那以后的建筑,就更方便了。

  叶蓁蓁原来还很奇怪,大凤朝有瓷器,却没有红砖。这是没把烧窑往建筑材料上研究吗?

  经过研究现在明白了,红砖需要煤火的高温烧制。大凤朝还没有人烧煤。

  叶蓁蓁为什么要推广红砖?因为烧红砖窑不用降温,可以循环烧制,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可以在民间应用。

  红砖烧制不难,叶蓁蓁提供了煤。一个月后成品出来了。各地有粘土的地方都开启烧砖模式。有了红砖,盖房子方便了。受益的还是广大百姓。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