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书是叶真真早就起草好的,只要填上对应的数字就行了。

  填完后,她把契书推给廖掌柜,“您看看...”

  廖掌柜仔细的看过...“没问题。”

  他签了自己的名字,然后拿出自己专用的印泥印上手印。

  “请。”他把印泥伸向叶真真。

  叶真真也不客气,直接用了他的印泥,按上自己的手印。

  “小娘子,若是这五千斤不够...我随时可以加量吧?”廖掌柜不放心的问道。

  “这还得看情况,我不能保证。”叶真真如实说,万一再来一个像他这么豪爽的,她总不能为了廖掌柜而不卖给人家吧。

  廖掌柜了然的点头,“我明白了,若是我需要,我会提前来订的。”

  这笔生意就这么谈妥了,叶真真拿着五十两的银票在王招娣面前掸了掸,“怎么样?不担心了吧?”

  王招娣不好意思的摇摇头,“不担心了。”

  顿时,做凉糕也来劲了,笑容满面的。

  回家后,叶真真也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朱家。

  朱家也是高兴得不得了,有了这五十两,相当于他们只要好好的种出菜来,就已经有十五两进口袋了。

  廖掌柜的马车摇摇晃晃的进了一个小院,不久,知府大人也到了。

  “知府大人。”廖掌柜恭敬的行礼。

  知府大人虚扶他一把,“廖掌柜客气了,不知道恩师身体如何?”

  “大人身体很好,时常惦念知府大人。”

  知府大人笑道,“最近太忙了,过几月就去看望恩师。”

  “怎么样?生意谈得如何了?”他问。

  廖掌柜点头,“已经签了契书。”

  他从怀中掏出一张银票,“知府大人,这是大人让小的转交的。”

  知府接过来一看,居然是面额一千两的银票,“这...”

  “知府大人,大人说了,这笔买卖做成了,好处少不了。”

  知府大人谦虚了几句,然后收下了...

  他给上面孝敬了这么多年,总算是看到回头钱了。

  叶真真若是知道...五千斤的蔬菜,自己才拿了五十两的定金,可知府大人却因此拿到了一千两...怕是要气疯了。

  可她也没办法,谁让她对京城的水深程度一无所知呢。

  各种蔬菜种子在空间里浸种后,才拿出来播种,同时在空间里也种了一批。

  入了秋,趁着秋老虎还没走,冰铺坚持着做了一段时间的生意之后才关门。

  秦家一家人这才得以全身心的留在家中,照料稻田和菜地。

  期间,叶真真和秦大忠驾马车去了趟府城,将开出的荒地地契给办了下来。

  师爷知道她们这片荒地是种菜的,也早就得了知府的交代,尽快的给叶真真她们办好。

  办地契是要去丈量的,师爷也没派人去,直接就在地契上给她写上了范围,这范围可比叶真真开荒出来的大多了。

  叶真真有疑问,便问了师爷。

  师爷含糊其辞的说是知府大人吩咐的...

  办完了地契,叶真真又买了三十匹的细麻布回来,家里有棉花了,秋衣、棉衣、棉被、棉裤的...全部都要做起来,这个冬天可不能再挨冻了。

  为了让这批蔬菜长得够好,叶真真也从空间里拿出了各种科普书和肥料。

  看着床铺上慢慢多出来的书籍,秦大忠是一头雾水,但仍坚守着叶真真的约定,什么也不问。

  有时候洗完澡回来,就看到叶真真睡得四仰八叉的,各种书籍堆在她周围。

  无奈的他,只能把书籍收拾好,摞在床里面,然后把叶真真抱正..

  最近叶真真太忙了,实在是抽不出空来教他们读书,便琢磨着要给他们找夫子。

  秋装穿上身,也到了收割稻子的时候了。

  叶真真想要雇人,可朱家却不让,说是一定要自己收才有成就感...

  没办法,只好由着他们呀,可最近雨水比较多,还是得抓紧时间才行,不然大雨一来,稻子糟蹋在田里,可就暴殄天物了。

  朱大叔一听这话,干脆领着朱全和朱良早出晚归的干。

  秦大忠和季封也加入其中,五个男人奋斗了六天,才把所有的稻子都收了。

  可是眼看着就要下雨,这么多的稻子没地方堆。

  大家又赶紧的搭建了几个大草棚,在草棚的底部垫上石头,上面架上竹子,把稻草成捆的堆放上去,草棚上面覆盖了一层又一层的草席,然后在草席上又加上了正反扣着的竹子...

  将所有的稻草都堆放好之后,响雷了,雨水随之而来...

  朱大叔松了口气,总算是在下雨前把稻子保住了,若是还在地里,或者是淋了雨,这些稻米是要发芽的,若是连日的没有阳光暴晒会发霉,届时就无法吃了,几个月的辛劳就白费了。

  这雨来得喜忧参半啊,毕竟菜地里很需要雨水,就是河水浇灌得再好,也是需要雨水加持再能让菜加速拔高。

  一场秋雨一场寒...大家的衣服也越穿越厚...

  菜地里早就用竹子搭建了矮棚的框架,气温一降,大家就把事先编织好的草席给覆盖上来了,免得菜被冻坏。

  这些矮棚的高度各有不同,矮一点的种的是趴在地上的菜比如菠菜那些。

  高一点的是表面结果的菜,比如茄子、西红柿。

  朱家人和王招娣日日的都要到菜地里去查看,中午比较暖和的时候要把草席掀开一些透透气,下午再盖上..

  雨水过后,稻子足足晒了半月才能脱粒,然后就是碾米,原本已经见底的稻米顿时又满了。

  可是除了秦家和朱家,另外三家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他们只种了一季稻子,收成还很少,之前的米也吃得差不多了...

  这个时候,他们才开始着急,开始羡慕朱家。

  赵家的情况在其中要好一些,因为赵同仁一直去府城做事,手上有钱,实在没吃的那时候可以去买一些。

  苏大叔和树老三家...他们没有米,没有钱...眼看着米袋快见底了,才开始有意思的节省起来。

  可他们的肚子享福了这么久,哪里还能忍受得了饥饿?稍微有点饥饿感就叽里咕噜的叫了不听,其他人还好,可以忍一忍...可是小树他是忍不了的,一饿就哭闹着要吃的。

  苏婶子只好给他做吃的啊,她和苏大叔只能吃笋子、菌菇...

  如此的情况下...人不免生出些想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