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都市情感>我的医术能加经验值>第164章 未雨绸缪,求索7床病人的病因
  国外的ICU建设起源不太清楚,国内最早的ICU建设就是麻醉医生牵头。

  说到这事,还得先介绍一下急诊科。

  以前的国内医院并没有急诊科,属于后来为了抢救急症病人应运而生的一个科室。后来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和学科定义,最终与它的名字相符,一切急症病人皆可挂急诊科的号。

  而且急诊科不能拒诊。

  还有,专科门诊晚上是不看病的。

  急诊二十四小时有医生值班,任何时候到医院挂急诊,都要求有医生接诊。

  有了这两条金标准后,急诊科后来又增加了一些特权。

  比如一位车祸病人送过来后,没有家属。一时间没办法联系到家属或者是病人的直系亲属。病人生命垂危,按医院的规矩,得有家属签字、交费,才给治疗。

  急诊科在这种情况下,于是多了一条特权,上班时间,没家属签字,直接找医务科,然后由急诊科的科主任代签字。

  没人交费,但是不马上安排手术或者抢救,病人立刻就会死。

  好办!

  办欠费,先治着。

  哪怕是到了今天,医院烂账最多的科室,急诊科仍然是第一名。

  除了这些特权,急诊做检查,一般都会写上加急。

  很多可以不排队,优先做。

  专科想要住院,你必须得等到床位出来,才有可能把你收治进去。

  急诊没那么多讲究,实在不行,观察室躺着也是可以的。

  反正你们医生总不可能看着病人死在医院吧?

  有了诸多便利和特权后,病人对急诊科的服务那是超级喜欢。

  于是,急诊科成了全医院最繁忙的一个科室。

  各大专科室的科主任、专家,大小医生,护士,看到病人全跑急诊科去了,自然不答应。

  于是先天不足的急诊科变成了一個导诊中转站。

  只处理急症、危重症病人,而且只进行初步处理,等到病人的情况稳定后,导诊到相应的专科继续接受治疗。

  如此一来,专科科室心里安稳了。

  相当于多了一个打杂的帮工,可以对病人进行初期分筛、处理。

  送到专科治疗时,专科的医护们按步就班慢慢来就行了。

  专科发现小日子比起没有急诊科的时候舒服多了。

  关键收入并没有减少。

  因为急诊科只是对病人做初期治疗,用药、手术、住院这些医疗费的大头,急诊几乎捞不到一成。

  但是急诊科干的活,比任何一个专科都要更多。

  还得时刻承受病人、家属的各种谩骂,甚至殴打。

  急诊科的工作又累又危险,收入还低。

  所以医学界流传着一句话,劝人进急诊科,小心天打雷劈。

  久而久之,也就没几个医生愿意真的长期呆在急诊科工作了。特别是那些有实力的医生,一个个历练出来后,跳槽到权重科室,吃香喝辣,地位还高。

  留不住精英级的医生,必然导致急诊科的抢救水平很差劲。

  怎么办呢?

  后来出现了重症医学科。

  急诊科接诊的一些危重症患者,搞不定时,由重症医学科的医护出手为患者保命。

  论生命支撑、生命监护,麻醉科的医生自然是当之无愧的一哥。

  这也是国内早期的重症医学科,骨干医生基本都是麻醉医生。

  再后来,内科的营养支撑融入重症医学科,与麻醉医的各项生命支撑双剑合璧。这就相当完美了。

  渐渐的,一些重症病人住进ICU,不再是活着进去,死的抬出来。

  活着转到普通病房的患者渐渐增多。

  发展到如今,重症医学科已经吸纳了医技科的检查、内科的营养支撑、麻醉科的生命监测与生命支撑、外科的手术支持。比如有创呼吸机,气管切开插管,挂尿袋等等。

  可以说,现在的重症医学科代表的是一家医院的综合实力。

  从各科室抽调精英医护,为病人提供最好的医疗资源与生命支持,以及各种治疗。

  不过再怎么发展,麻醉科的医生占据了先发优势,目前在重症医学科的地位仍然是举足轻重。

  “原来石医生以前是麻醉医生,沉默寡言也就能够理解了。您说与麻醉科相比,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是不是更好?”

  周灿很好奇,到底哪个科室更好?

  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说,这两个科室都显得相对神秘。

  收入、发展前途,知之甚少。

  “各有各的好吧!石医生转型到重症医学科,应该属于转型非常成功。他以前在麻醉科虽然也升到了主治级别,跳槽到重症医学科后,职称不变。但是他今年很可能评上副高职称,如果仍然从事麻醉工作,不一定评得上。”

  评副高职称是很多主治医生的一个坎。

  至少一个省级以上的课题,三篇核心期刊水准的论文就足以卡死很多人了。

  至于副高职称的笔试考试,那只是最容易的第一个小关卡。

  石医生的年龄应该是39到40岁左右。

  一些天赋好,基础好,运气好的医生,可能38岁就能评上副高职称。但是终究只有那么极少的一小撮。

  很多人,45岁前能评上副高职称就已经谢天谢地。

  为什么要加上一个运气好呢?

  因为选课题研究时,如果能抱住某位大佬的大粗腿,参加一个不错的课题,或者分给你一个较普通的课题给你主持。

  这些好事都需要运气和人品才能得到。

  石医生能在40岁评上副高,而且是在图雅这种竞争无比激烈的大医院,绝对属于非常成功的转型。

  周灿费力的打听这件事情,就是为了以后评职称做准备。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他的学历低是个硬伤。越往高处爬,这个硬伤越明显。

  尽管以他现在的发展势头,大概率能够在职场中把学历问题解决,但是凡事总得做最坏的打算。

  现在多打听打听,也算是未雨绸缪了。

  “小周,明天早上八点到ICU交接班,记得要提前半小时左右到。”

  胡医生与周灿临别前,叮嘱他。

  今天还只是上班的第一天,周灿主要是学习各种器械的操作,以及熟悉环境。

  明天,应该会慢慢的给他增加一些任务。

  下班后,周灿即便在医院食堂吃晚餐,脑子里仍在想着7床的病人,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是什么?

  患者的各种检查报告在他的脑中不断回放。

  肠道出血,不及时治疗,非常容易发生穿孔。可是那个病人硬拖了半年都没有治疗,肠子也没有穿孔。

  这应该不是什么奇迹。

  肯定有着不为人知的原因。

  患者已经做过一次内镜止血治疗,如果肠道内有明显异常,医生肯定能够及时发现。

  患者做过便常规加潜血检查。

  检查报告单上也没有查出明显病因。

  周灿的脑子里浮现出人体消化道的解剖图。

  人体的肠道由小肠和大肠组成。

  小肠上起于胃幽门,下端接续大肠的盲肠。

  整个大肠的长度,成人也就1.5m左右。不算太长,因为末端可以从肠门探入,所以大肠内的病变情况更容易查出来一些。

  周灿暗自琢磨,肠道肿瘤、息肉、肠溃疡、各种肠炎,现在基本都能排除。

  血管畸形、静脉曲张也能排除。

  这个病是真的难搞。

  消化道内科的医生没能查出来,还真不怪他们。

  是这个病人的疾病太复杂了。

  说复杂吧,也简单。

  因为它的出血已经基本确定,就是大肠段弥漫性出血。

  大肠主要包括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这几部分。

  阑尾首先可以排除。

  它有问题,病人会痛得死去活来,根本拖不到半年。

  而且它会烂在腹腔内。

  肛管基本也能排除。

  那就只剩下盲肠、结肠、直肠这三个部分了。

  从这三个部分下手,恐怕很难有收获。

  他现在的病理诊断水平是住院医中等水平,再狂妄也不可能狂妄到比主任医师更厉害。

  他能屡屡立功,靠的就是另类诊断思路。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能看到其它医生看不到的一些死角、盲区。

  这是他的一个优势。

  “会不会是大肠段有恶性肿瘤,然后发生浸润呢?”

  他不由脑洞大开,想到一种可能。

  患者做过血常规,白血病可以排除。

  一般来说,不明原因的出血最开始就是筛查白血病、出血性疾病。看書喇

  有恶性肿瘤,病人做血管造影检查时,应该能够发现。

  周灿再次努力回忆血管造影检查报告,最终,他将恶性肿瘤浸润的可能初步排除。

  那就只剩下最后一种推断了。

  他大胆推测,病因会不会出现在小肠段?

  成年人的小肠有7m左右,最短都有5m。是人体的主要营养吸收器官。

  患者那么消瘦,固然有着长期出血的原因。

  但是也有可能出血只是一个烟雾弹。

  正是这个原因,让医生们诊断时,思路被它牵着鼻子走。或者说,医生的诊断掉进了这个近乎铁律一般的误区。

  周灿刚了解患者的病情时,听到患者便血半年以上,才来医院求医。

  也是本能的认为患者的消瘦就是因为拖得时间太久导致的。

  换成任何人,便血半年以上,不可能保持体重不减轻。

  “对,应该查查小肠。”

  周灿越想越觉得有道理,思路也变得更清晰。

  另类的诊断思路让他打破固有的铁律,走出了诊断误区。

  小肠段有问题,最大可能会是什么?

  首先要满足一个条件。

  从小肠内排出去的污秽液体进入大肠后,会导致大肠出血。

  这也就能够很好的解释大肠的出血部位并不固定。

  周灿决定找这位病人的主治医师问问情况。

  接诊这位病人的坐诊医师名叫夏平,是位消化道内科的主治医师。

  在医院食堂吃完饭,这时已经六点半了。

  消化道内科门诊肯定早就下班了。

  但是住院部肯定会有医生值班。

  周灿与内科的谭主任、殷化主任的关系都很不错。这可全都是内科最顶尖的大佬。

  此时去内科的住院部找夏平医师问问情况,应该没什么问题。

  他是个实干家,想到就做,从不让梦想落空。

  一路快步来到消化内科的住院部。

  “你好,我是重症医学科的规培医生周灿,想找一下消化内科的夏平医师。”

  周灿只能找护士站的妹子打听。

  “不好意思,夏医师已经下班了。你如果事情不是特别着急的话,可以明天再过来找他。”

  护士姐姐的态度还不错。

  之所以称她为护士姐姐,是因为她的年龄至少超过三十岁。

  比周灿大了不少。

  遇到那种鲜嫩的二十多岁的护士,才能称之为护士妹子。

  “事情不算特别急,但是关乎一位重症病房的病人安危,我想现在就找夏医生打听一下那位病人的情况。你把夏医生的电话告诉我也行。”

  周灿是真的担心7床那位患者撑不了多久。

  因为今天排便的时候,肠子都给拉出来了。

  而且患者的身体状况已经处于极度虚弱。早一天找到患者的出血原因,意义就会大很多。

  “我们这里没有医生的电话哦!你可以去医生值班室找值班医生问问。”

  护士每天与大量家属打交道。

  一个个滑得很。

  想从她们嘴里问出点什么,除非是关系要好的本科室医生,否则想都别想。

  周灿算是领教了,也不再浪费时间,直接走进医生办公室。

  咚咚咚!

  办公室的门是开着的,亮着灯,只有一位医生背对着门坐着。

  敲门是礼貌的体现。

  “请进!”

  那位医生回头看了过来。

  “是你呀!不在急诊科干活,怎么跑我们消化内科来了?”

  这位男医生不是别人,正是上次跑到急诊科出急诊的池医生。

  他对周灿的印象应该蛮深刻的。

  不然也不可能一眼就认出来。

  “池医生,您好!”

  周灿尽量尊重对方。

  上次,这位池医生跑到急诊科傲慢得不行,结果闹了个灰头土脸。

  过去的糗事,周灿自然不会再提。

  “有事?”

  池医生表情多少有些不自然,估计也想起了上次的事情。尴尬是肯定有的。

  “我想找夏平医师询问一位病人的情况,能把电话号码告诉我一下吗?”

  周灿放低姿态问道。

  “夏医师的电话啊,行,我找找,稍等!”

  池医生没有刁难,还真的放下手头的事情,给周灿找电话号码。

  “喏,这是夏医生的手机号,你拨打就行了。不过现在是下班时间,能不能联系上,不好说。”

  “谢谢您!”

  周灿照着值班表上的电话打了过去。

  运气还不错,接通了。

  他也不避讳,直接就在办公室内询问患者的事情。

  “夏医师您好,我是重症医学科的规培生周灿,想要向您打听一下7床,一位名叫郭子阳的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情况,现在方便么?”

  周灿问道。

  “方便,方便,你说!”

  手机那头的声音沉稳、充满磁性嗓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