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魂归明初>第三百九十四回 结盟(二)
  大战以这样的形式结束,各王国都没有想到,刚开始,各王国都在厉兵秣马准备迎接下一场大战。

  紧张的局势压得大家都喘不过气来,时间一长,各王国回归本性,将各自的传统表现得纤毫毕现,牛王国继续不切实际的空谈,从上到下都投入到臆想中,而拜王国则是将商业立国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切都是围绕利益在转,至于国防、军队建设,早就被丢进了最深的海沟,谁认真谁傻帽。

  迪王国依然佛系,一副爱生不生爱死不死的状态,哪怕天要塌下来都引不起任何的波澜,可以说整个王国已经烂到骨子里---没救了。

  顿王国与川王国依旧是在争霸的路上尽情狂奔,教官的训练方法不但在海军中产生巨大的震撼,也影响到陆军,看了海军的列队和纪律,两个国王不约而同的将海军的训练方法用到陆军里。

  刚开始官兵们叫苦不迭,心里暗暗画圈圈诅咒明帝国太平洋舰的教官,慢慢适应后,整支部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所有的官兵都感受到了自信与力量,假以时日,完全有能力与默王国的军队一战,当然咯,这一战不是指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而是说在同等兵力,同等装备的条件下一战,起码顿王国与川王国的决策层就是这样认为的。

  这是对战争最大的误解,真的用到战场上会是致命性的错误,战争从来都不是规则下的体育竞技,而是你死我活的生死大战,根本没有公平可言。

  战争各方可以说各出其谋无不用其极,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军队的意志,军队的纪律,军队的训练水平外,还受到天气,时间,地形等因素的制约。

  就拿军队的意志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降低,也许会加强,就看各自的指挥官怎么调动军队的意志了。

  发生在秦末汉初的经典战例---背水一战就很好诠释了这个道理。

  韩信,淮阴人,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关中,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道路狭小的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出了一个堵住井陉口,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辎重粮草的计谋,没有被大将陈余采用。

  陈余仗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对此,韩信心中暗喜,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随后,派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第二天一大早,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

  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见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大败赵军。

  就这样,发生在公元前204年举世闻名的战役,为后世留下了“背水一战”的成语和典故。看書溂

  韩信背水一战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关键之战,以谋略制胜,充分利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略思想,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特定条件下,死地可以转变成战场的转折点,就看指挥官如何利用了,汉末,同样有一个战例值得后人深思---马谡败走街亭。

  在三国历史上,要论最为可惜,最不应该失败的一场战争就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这次北伐本来是势如破竹,大有席卷长安,一统中原之势。但是,就因为马谡失街亭,从而导致功败垂成,彻底断送了大好形势。

  在三国时代,马谡的才华那是有目共睹,绝对是个大才。但是人才之所以成为人才,关键在于他所擅长的领域。

  马谡是典型的谋士,最擅长的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可惜,诸葛亮在关键时刻,将一个谋士直接放到一个将军的位置,水土不服,注定了后面的失败。

  在历史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经典案例有很多,而马谡到达街亭后,将军队驻扎在山上也是想置之死地而后生,使得军队无退路而死战,以此来守住街亭不失。

  但是,背水一战有一个前提,指挥官必须在军队中有绝对的威信,以及对军队的驾驭能力,可惜马谡最欠缺的就是在军队中的威信,既没有战功,也没有权威,这使得他在困境中无法驾驭军队,关键时刻军队都不肯为其卖命,这也是魏军来了之后,蜀军都不敢下山的原因,最终败走街亭。

  可以这样说,马谡的失败不是因为他没有才华,恰恰相反,马谡很有才华,街亭的失败也不是马谡的无能,而是在一个错误的地点,安排了一个不适合的人,而且,在关键时刻指挥不动军队,无法让士兵为自己而战,最终功败垂成!

  当然,这些战例只适合以前的军队,在明帝国的新型军队里就不存在这种现象,经过王景弘与马和的锐利改革,明帝国军队一改皇家军队的形象,脱胎换骨,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支人民的军队,每一位官兵都清楚自己的职责与使命,为了明帝国,为了人民可以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知道为谁而战,他们不会在困难面前退缩,他们不会在强权面前妥协,哪怕是战至一兵一卒也誓不投降,这种信念已经根植在骨髓里,根植在基因里。

  可以这样说,明帝国军队是一支打不烂拖不夸的无敌之师!

  看到顿王国与川王国加强备战,默王国感到无尽的压力,面对两个比自己强大的王国,而且是夹在两个王国的中间,危机感没有因为和平协议的签订而降低,反而在不断加强,除了加强备战,开始实施与拜王国和牛王国的结盟计划。

  用教官的话说,结盟迫在眉睫,等到大战起再结盟就迟了:“默王国是抵御顿王国与川王国的中坚力量,必须先期谋划,分兵进入牛王国,帮助拜王国建立防御阵地是不二的选择,否则一定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当然咯,如果能够促使顿王国与川王国火拼最好,但我认为很难实现。”

  实际上,结盟的计划一直都在暗中执行,默国王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先生,你的意思是将结盟的计划从暗中执行转到明面上,这样一来,会不会加速战争的步伐?”

  众大臣同样感到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