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都市情感>穿越之空间农女>第130章 事毕
  宫内也不太平,刚回宫就在皇后的药汤里发现了毒药,这还得了,乱象未平宫里又起幺蛾子,皇帝直接下旨让庞紫英不必回公主府,帮助皇后管理起宫中事物。

  要说皇上为什么不让太子妃来管,主要是东宫这次损失最大,只孩子就夭折了五个,太子妃管理东宫实在是走不开。

  皇上回来又把京城翻了一遍,这才准许百姓出门,但是城门还是只准进不准出的状态。

  乱起来的时候,邵家确实有几个想混水摸鱼的下人,被大管家捆了起来,关在了柴房,如今家里男人都回来了李九瑾就让大管家把这些饿的半死的人提到了齐王和郡王爷的跟前去,让当家人处置。

  李九瑾这才知道那日她踢翻的那个丫鬟居然是二婶那边的,心内转过无数的宅斗片段,但是事情真相没出来她也不好断定什么,只得等审问结果。

  这时候李九瑾才知道这大户人家的管家的能力,她从下面人那里知道这些人被大管家一天三次的招呼,打十鞭子就停一刻钟,之后继续这个节奏,什么也不问,什么也不说,心理上折磨,身体上也好不了,这样的折磨下这些人估计连小时候尿几次床都说了。

  这些人具体招了些什么她不知道,倒是和二婶那边没有任何关系,不然家里也不会如此太平。

  这些人都是府外来的探子,不是邵家家生子,都处理了,李九瑾也不是什么圣母,这些小人都祸害到家里来了,不管这些人有没有坏心眼,能在那个时候跳出来的肯定不是什么好鸟,要是落在她手里她也能把这些人给整没了,管你是做成了还是没做。

  其实大管家还真是审出来了一些事,被齐王下令瞒住了,齐王也没想到这事还是他后院的人做的,只不过这位是个老姨娘比他小不了几岁,他也没想过他的身边人会有这歹毒心思,一时之间觉得有些茫然,还是对方骨子里就是这样?当天晚上他去看了这位老姨娘,这浑水摸鱼的居然是跟了他很多年的姨娘?他不明白这位姨娘无儿无女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

  要是有儿有女为子女谋划,他倒是能理解,但是现在他做出这样的事,就很让人费解了。

  具体这位姨娘说了什么谁也不知道,只自此之后这位老姨娘再也没出过佛堂,不是齐王心善,而是他觉得治丧麻烦,要是她能活到他死,他留个话让这人殉葬就行,没必要再折腾儿子儿媳。

  三日后解除禁令,城门可以自由出入,检查是不能松懈的,连夜香车都要伸棍子搅几下才罢休。

  经过拷打,审问带头人物发现他确实不是主谋,现在还不知道主谋在什么地方,这人还说这位只单方面联系从不出现。

  事件过去了五天,李九瑾突然接到圣旨让第二天早上上朝之前进宫,这天是正好是三日一次的大朝日。

  李九瑾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事,虽然她自诩穿越人士,比这时代的人多了一些知识,但她也没想过她会站在朝堂之外呀!

  封建王朝对女人的歧视那就是病态的,女子地位是非常低的,受到很多方面的压迫,各种逆来顺受的所谓的三从四德的礼教思想禁锢,这些都是小事,女人要服从家庭的利益,一旦与家族利益有冲突,那么就必须服从家族利益。让你嫁谁你就嫁谁,让你牺牲你就得牺牲。

  这时代的女人所谓的贤惠,就必须要宽容温和,丈夫纳妾不仅不能嫉妒,而且还得为了丈夫的子嗣和香火盛着想,劝丈夫多纳妾多宠幸小妾。

  至于自己的幸福,不重要。

  贤妻多半都是这样教导出来的。

  女子从小时候被溺杀,到一定年纪重男轻女被虐待、被压迫,童养媳,把妻子当做典当物,丈夫死了就殉夫,如果是做小妾那就殉葬,每一关都是劫难,哪个女子能侥幸全都躲过去?

  所以李九瑾站在这殿前总觉得她没睡醒。

  李九瑾心里的情绪和这和煦的春风完全成了对照,在后世就相当于和大领导当面对谈了,两辈子也没经过这样的事情,还好有公主殿下陪着不然她只有更忐忑,

  公主大着肚子坐在一把椅子上,李九瑾站在她身后,也不敢出口问到底是什么事,以至于在这个封建王朝让两个女人上了金銮殿,虽说没进去估计也是开国以来头一回了,史书她都在公主的压迫下通读了,倒是有女将军上朝的,前朝更不必说了,连个有点诗书气自华的女子都没出现过,扬名的都是些容貌出色,会跳舞会唱歌的,这种女人也不可能来这里了。

  可她们都不是女将军啊!

  公主是皇室中人这次保卫皇宫,公主立功来这里还情有可原,她这个臣妇来这里又是怎么一回事?不会是老皇帝想封个什么官吧?

  咳咳!

  想多了,找回心神,仔细听里面的动静。

  殿内正在审问那个头子,基本上就是做个样子,走过场,审问早就在天牢完成了,在朝堂上被诸位大臣批判,大骂几句也就可以砍头了。

  说话的的声音隐约穿出来,仔细分辨着皇上的声音,据她听到的来判断,真的带头人在昨天被抓到了,好像是藏在了花船上,如今正在天牢关着,重兵看守,思想又一次跑偏,想着他们藏在花船上干什么?

  殿内皇上高坐龙椅之上,冷眼看着那人慷慨激昂的说:“庞氏本是罪人,乃是乱臣贼子,这天下也是庞家窃取来的,我这是为天下人诛杀贼人,这是周家的天下。”

  当即就有一个身穿绿色官袍的站出来怒喝:“你放肆,陛下乃真命天子,朝堂之上,岂容你大放厥词,周氏昏庸无道,前朝之时,流民四起,各处起义多不胜数,边境各处生灵涂炭,诸官员不作为,甚至鱼肉百姓导致怨声载道,周氏不管不问,还广纳后宫让各地官员四处搜罗美人,人干事?后宫佳丽三千人都不够周氏祸害的,陛下仁慈不忍天下百姓守周氏荼毒,陛下登基十余载,天下太平,万民归心这不是真命天子是什么?更何况昔日汝只是周氏赐姓的家奴,你哪里来那么大的脸?还自称周氏人。”

  “就是,周氏昏庸天下百姓皆知,各处灾情不断,周氏只顾自己皇帝更是昏庸无道,陛下承天命收复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尔等小人居然胆敢对天子下手,陛下天命所归,尔等无耻小人不速速五体投地拜于陛下,居然敢行刺?是谁给的胆子?是已经灭国的周氏吗?”

  “殿下不要跟这乱成贼子废话,该拖出去五马分尸,贼子口口声声忠心周家,就让他去向地下的周氏孝忠。”激愤之下这些人也管不了言语上的粗俗了。

  皇上看了一眼身边的大太监,太监敛眉高声叫道:“肃静!”

  这些人闹得最凶的都不是皇帝的嫡系,而是那些急着表忠心的,听几句就算了,好歹骂得他舒心,可一直说这些就没意思了。

  “拖下去关起来,三日后南城菜市口凌迟处死,礼部整理出罪行,下午呈上来御览,行刑当日大白于天下,拖出去!”皇上解决完这件事情,就继续说道:“昨晚深夜八百里加急,五日前关外,异族偷袭关口损失惨重,好在诸位将军勇猛,将人打了回去,追出二百里就地扎营,与加急信一起送来的还有关外异族的合谈书,众卿以为如何?”

  殿内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丞相站出来说道:“本朝与关外交战,已经有两年时间,不知这次异族偷袭是为何?”

  皇上摇摇头,说道:“边关将领信中所言偷袭来历不明,但有几处防卫被敌方攻破,边关还在严查,不知丞相对议和有何看法?”

  “本朝开国也才十余年,各处边境关外都有大大小小的摩擦,臣昨日还从户部尚书那里听说国库空虚,微臣看来议和一事可考虑一二。”

  “丞相所言差异,异族既然提出议和,估计是后劲不足,正该乘胜追击,打的他们再也不敢再犯才好,即便不能把他们打怕,也从他们身上咬下一块肉来。”说话这人是兵布尚书,没任职尚书之前这人打仗就是好手,怎么可能说议和就同意,他这人是个暴脾气,既然已经开打了,那就要打到别人老家去才好。

  “那请问兵部尚书,这兵响粮草从何而来?军需军饷粮草医药,这哪一样不要银子?还是说兵部尚书您养的起边关所有将士,兵部尚书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本官管着户部,如今国库一所剩无几,陛下三思,这要真继续打下去,那为微臣真的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找银子了。”这人是户部尚书,户部管着国库,此时不哭穷,更待何时。看書溂

  “这件事先不着急,既然对方要议和,肯定是什么地方有所欠缺,等等也无妨,朕今日提出来是要诸位心里有数,诸位都回去写个折子,三日后呈上来。”这议和之事是拉锯战,这时候先放在一边,现在最重要的是处理叛逆的事情。

  “刑部尚书何在?”皇上便问起来了刑部尚书。

  “微臣在!”刑部尚书横跨一步手持护板,站在了最中央。

  “统计出来的叛逆俘虏有多少人?”皇帝问起了这次叛逆俘虏的人数。

  “回陛下的话,这次一共活着叛逆,5000人,微臣已经提审过几个头目,这5000人都是在城内抓到的,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人,在京郊抓到的行刺之人已经全部自尽是微臣无能,还请陛下责罚!”刑部尚书额头上的冷汗都出来了,当时他也是跟着去春狩了的,皇上走之前把叛逆余你都交给了他,谁知道他刚刚接手所有人全部服药死光了,当时他就上报了,折子皇上也批复了,只是没当面请罪他心下不安这才再一次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