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都市情感>首辅夫人手握灵泉空间拽翻了>第256章 开发程家村
  第二百五十六章

  关家族里的事,在案件判了之后,关大海才知道始末,但却没有说庄子毅半句。他对那族里的子弟是真的越来越心寒。

  一个个的不学好,也许是自己当年对他们太好了。当初自己总想着自己是吃百家饭长大,所以,对那些子弟都有些迁就了。

  而现在一个个的做下这种事,太过张狂了。希望其他的孩子以后能走上正途,这件事给他们的教训也够严重了。

  庄子毅上任后,整个阳林县的县衙里的这些捕头和衙役们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

  原来的县令也不是不管事,但多少没那么积极的主动的为老百姓做事,有人告状,他会审案,倒还算是公正。

  但现在新来的县令,原本大家也是看在关三爷的面上,对这位新来的探花郎县令有三分礼遇,但经过这十来天后,这些捕头和衙役们,都对这位新上任的县令有了新的认识。

  因为庄子毅从上任后,县丞还是用的原来的县丞。且就留县丞在衙门里处理一些平常的事,只要是有人告状,再由捕头快速的到程家村来找他。

  因为县令大人从上任后,天天就驻扎在程家村。

  这让县城里想要来拍新上任的县令的马屁的那些各大家族的族长这些人,都扑了空。而听说人在程家村后,一个个的都悄悄的派人去打听县令在程家村做什么事。

  不打听还好,一打听有些奇怪了,县令天天挽起裤腿,和程家村的村民们一起下地种地去了。

  这让大家有些懵了。

  县令大人,你可是一县之主,是该种地的么?

  可是他们不知道,县令大人天天种地种得很是开心。谢先生这种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也是跟着下地,只不过,他的手上拿的不是锄头,而是纸笔。

  谢先生从来没觉得自己这么有用过。从不能参加考试后,他以为自己做一个先生都算是发挥了自己的长才了。

  出了一个探花郎弟子时,他也自豪的以为,自己还可以桃李天下,还可以再教出一个两个状元郎这些。

  但,当那天跟着庄子毅去县城接任县令后,那天晚上,庄子毅和谢先生就一碟花生米,一碟小炒肉,两壶酒,师徒俩就谈话到了天明。

  外面的人都不知道他们谈了什么,但谢先生熬了个通宵出来,人倒是精神了十分。

  庄子毅断了他再教一个状元的路,但却又给他开了另一扇门。从那天后,他就拿着纸笔,居然用上了关晓曦发明的鹅毛笔。然后就天天跟在庄子毅的身后。他们要做一件大事。

  庄子毅说,他理想不大,就是要全大兴皇朝的百姓不饿肚子。不只是不饿肚子,还要让大家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也许,别人说这种事都是小事,但谢先生却看得出来了,要完成这样一个宏愿,那付出的肯定是不少。庄子毅说,要把所做的这些,都要立书作著,这就只能是谢先生来完成。

  谢先生要说写诗作论,那肯定是能写得一手好文章的,但要写这些耕地种粮的东西,自己是一点儿头绪都没有。

  但他也知道,这事做成了,那是功在千秋的壮举。

  师徒二人一拍即合,再加上身后有皇上和太子的支持,庄子毅又有关晓曦这个好运又有奇怪的一些知识的人做内助。他们的愿望的实现,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庄子毅先是把程家村的所有的土地都做好了规划,倒是没有把全村的地都纳入他的计划中来,给每一家都留了几分地,让各家种菜吃用的。

  然后沿着村周围的山下的地方,又做了一些规划,那些地方完全是荒草丛生,庄子毅把那些荒地都规划了一下,并没有让人拿钱来买,而是分成了若干分,保证每家有一份,且大小都差不多。鼓励大家都去开荒。

  开荒出来的地方,可以种庄子毅提供的种子,那就只有花生和大豆。也可以种自己想种的。且,谁开出来就是谁家的。看書喇

  这让大家都起了心思。

  虽说大家拥护着庄子毅,跟着他种地,听他的种什么东西,那心里还是想自己的地种自己的东西,现在庄子毅做为县令,直接把那些地送给各家了,大家还有什么不愿意的。那分出来的地方,每开一份,可就是两亩左右。那就不少了,以后自己家就多了几亩地了。

  第二步就是对人的管理,庄子毅让村长叔和族长叔两家各出了一个识点字的人来,开始教他们怎么在考勤表上打勾。这算是给大家记一下出工的次数。然后出工后谁要是磨洋工,那肯定是要记上一笔的。

  参照了关晓曦的管理办法,七天结一次帐,一个月付一次工钱。每七天评一次谁出力最多,做得最好。那这个人就奖励一天的工钱。

  按关晓曦的说法,有奖,大家干起来就来劲。

  当然,有奖就有惩,谁怠工,谁要是偷奸耍滑的,自然也是要扣掉工分的。而这种事,由大家来评。且就算是一个村子,也分成三个小组来做事,三个小组的互相监督,还互相考评。这样大家就会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

  当庄子毅在村里按这个步骤宣布的时候,大家还没觉得有啥,还自觉的和平时比较走得近的几家人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组。

  在分组上,不管是族长家还是村长家,都不占组长,他们的组长由各组选出来一个来管理。

  这样,在全村的小麦收完后,三个小组就按规定的开始了第一次的深耕。

  因为全村只有族长家有头牛,就用这头牛先耕出一部分。然后由人工把耕了的地上全部碎一遍。

  其他的组就开始除草,把各地田沟里的杂草都给清理了一下。因为花生和大豆都不用多浇水,村里的池塘有两个,里面的蓄水就完全够了。

  为了有更多的田用来种这些,还把一些原本的囤水的田都放干了水,这个村就专门种起了花生和大豆。

  按他们的合约,这第一年和第二年种出来的收成都归县城,而他们各家就按出工得工钱。两年后,如果他们还愿意继续这种耕作方式,那就继续,如果要各家自己种,那到时就再把各家的地都还给各家,但还是要按县里要求的种,种出来的东西就可以自己卖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