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三国:原来我是第一猛将>第179章 太史慈的敬佩
  就在孙大一筹莫展之时,有心腹部将劝言道。

  “投降?”

  孙大呢喃了一声,望向这名心腹部将的眼神都变了。

  这让后者十分害怕,总觉得对方会突然拔刀,一刀看了自己。

  只是让这名心腹部将没想到的是,孙大非但没有一刀砍了他,更没有坡口大骂他,反而是一脸老怀欣慰的撑着对方的双肩,赞赏道:“好主意啊!”

  好......好主意?

  这名心腹部将顿时愣在了原地。

  ......

  等翌日天刚亮,临济城城门再次大开。

  不过这次并不是黄巾乱军出动前去抢夺水源,而是由昨日提醒孙大可以投降的心腹部将范恩带着几名惴惴不安的年轻人,带着投降书来到了李云义营寨外。

  希望让官兵接受他们的投降。

  老实说,范恩极度后悔昨日自己的嘴欠。

  古往今来虽然一直流传着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佳话,可但凡懂点学问,读过史书典籍的人就知道,这都是屁话。

  两国要是打出了怒气,别说是一两个来使,就是双方的质子都在对方手中,也会毫不犹豫的杀掉的。

  更别提他们黄巾乱军,本就不算一国,而是彻头彻尾的蟊贼反贼。

  对面官兵凭什么在占据优势之事,接纳特么的投降?

  正如范恩所预料的那样,李云义想也没想的就拒绝了,并且将除却范恩在外的几名年轻人当场斩了祭旗,以表示不同反贼同污纳垢的决心。

  如果不是还要范恩回去传信,他李云义连他一切也斩了。

  这可吓坏了范恩,逃回临济城的时候,腿都软的一塌糊涂了,如果不是有人接应他,怕是得趴回城内!

  面对李云义的做法,彭左与肖飞等将官们非常不解。

  不战而屈人之兵难道不好吗?这样还能减少他们的战损,加快他们收复乐安郡的步伐。

  就算李云义不用这些黄巾乱军为兵,但他们也是上好的劳动力不是?

  “你们还真是够嫩,对人心的把握还不够深刻。”

  李云义劈头盖脸就是一阵教导:“这几名来送投降信的使者一看就是黄巾乱军内部的高级将官,别人若是真想投降,那一定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可你们仔细回想一下,他们这几人谁像是口渴到了痛不欲生的样子?”

  “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们压根就没打算投降!”

  “不是想要诈降,就是权宜之计!”

  李云义冷哼道。

  众新军将官这才如梦初醒,明白了李云义的用意。

  果真是人心险恶啊!

  于是李云义新军继续围城,不放临济县县城内的黄巾乱军一兵一卒靠近水源。

  而范恩在狼狈回到孙大面前,告知了李云义不愿意接纳己方的投降后,孙大顿时气得一脚踹在了范恩的肩膀上,破口大骂道:“都是废物!都是废物啊!”

  就这样又过了两天,不甘心的孙大再次指挥着数支黄巾乱军,从三面城门试着突围出去,可都是无功而返,反而被李云义逐个击破,再次留下了数百具尸骸。

  这下就连孙大也坐蜡了,这几天他府上的供水也减缓了不少,美妾也已经三天没洗过澡,碰都不让孙大碰了。

  用她的原话讲,眼下都没水喝了,谁还有心思做哪事?

  一向强势的孙大竟然都没法反驳美妾的话,只能独自站在城头生闷气。看書喇

  而围住临济县十天之后,李云义终于觉得时机成熟了,开始下令攻城。

  这一次城头上能够进行有效抵抗的黄巾乱军,几乎用肉眼都数的过来。

  没有水喝,吃不进粮食的他们,有气无力的挥刀砍向搭建着云梯爬上城头的新军先锋营的将士,最终的结果自然是被养精蓄锐十天的新军将士们,给反杀了。

  围困十天,再到登城破城的一个时辰,李云义依靠着时水河的帮助,成功的再次拿下了一座重城。

  眼看城门失守,得知李云义全军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靠近水源处的两个城门后,孙大同江全带着还能动弹的数千精锐,冲北门突破了重围,向着平原郡逃去。

  这一战李云义俘获了足足六千余黄巾乱军的蟊贼,粮草金银不计其数,着实为进入乐安郡之后的,最大一场胜仗。

  兴奋之余的李云义还没有忘记再次强调军纪军律,凡事进城的新军将士必须对百姓们秋毫无犯。

  好在还没有人敢破坏纪律,这也给了李云义复原临济县,让附近的村庄百姓们收获秋粮,提供了便利。

  百姓们看见新任的临济县主人这般随和,友善。

  很快就将孙大这个原先对他们也不赖的反贼给忘得一干二净了。

  待临济县回归平稳之后,李云义的目光就放在了乐安郡其余的几座县城之上,考虑到乐安郡境内的一大一小的两位黄巾乱军的渠帅都被自己击败了,境内的黄巾乱军都是大猫小猫三两只了,便让彭左、公羊久、蔡东各自带队,一边培养他们独自领兵打仗的水平,一边为继续收复平原郡做准备。

  时间就这样又过去了五天,太史慈终于带着五千精锐姗姗来迟临济县之下。

  李云义亲自迎接了对方,让太史慈感觉十分惶恐,连忙单膝下跪抱拳行礼:“末将来迟,还请主公降罪。”

  “哎,子义何罪之有?”李云义随手将其扶起,笑吟吟的说道:“我这还要感谢子义,替我收复了东莱郡呢。”

  “末将不敢邀功,这全赖主公教导、指挥有方。”太史慈一改常态,有些十分谦卑的回道。

  李云义心中有了猜测,许是太史慈看见自己带着一支新军,就轻描淡写的收复了乐安郡,并且前前后后俘获了将近万余黄巾乱军,让对方知道了和自己的差距,所以这才显得更加谦卑了。

  李云义笑了笑,却不点破,而是将其迎进了临济城。

  一路上,太史慈看着城内并不残破,完全就不像近期遭受过兵灾的街道,更是没有闻到一点遗留的血腥味后,他对李云义的敬佩,再次加深了几分。

  李云义和自己不同,他能够用极少的战损攻占黄县,收复东莱郡,很大原因是因为黄县城内的一半地主豪强向自己这个原东莱郡黄县大户投诚,做了内应,打开了城门的缘故。

  可李云义却不是临济人,占据临济城的黄巾乱军更不是蔡伯起那种蠢货,李云义却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就打下了临济城,其真实水平,绝对让他望而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