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三国:原来我是第一猛将>第776章 考学
  诸葛家硬要算的话是寒门,在琅琊国有一定威望,但诸葛亮的父亲并未担任比二千石的官员,只是泰山郡丞。

  叔父诸葛玄担任太守,却是现在的事情。按照积淀,诸葛家正在快速崛起当中,从寒门到世家,相差不远,但也不近,不是随随便便都能跨越过去的。

  当上太守这样二千石的官员,重要的并非是官位,而是人脉。人脉才是世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杨彪被曹操往日死的整,下狱的理由就是杨修他妈是袁术妹妹,杨彪内通袁术。

  满宠直人,查来查去硬着头皮跟曹操解释杨彪根本没犯罪。迫于无奈,曹操才将杨彪释放。

  这就是世家人脉最直观的体现,无论是在战乱,还是天下太平的时候,想要对付一个世家,很可能面对的就是一个世家构成的联盟。

  诸葛家现在还没有在荆州疯狂联姻,诸葛亮的大姐二姐现在都还没有结婚,正在待价而沽。而这两位嫁出去的对象,必定是郡望,或是二千石的官员。

  而且是正妻的位置。

  当诸葛亮从城外返回,在小院子里面呆了一个下午之后,诸葛瑾方才回来,忍俊不禁的看向自己弟弟诸葛亮。

  “贤弟此刻归来,莫不是想念家中酪浆?”

  诸葛亮从容不迫,只是道:“此番在乡间居住,倒是明白一件事情——说得好听,不如做的好。”

  诸葛瑾何等聪明,一听自己这聪明绝顶的弟弟开口,立马知道他的心思。这是榆木疙瘩开窍,不再在乎所谓的大汉大齐。

  对此,他并不反对,反而有些羡慕。毕竟这是自己二弟,诸葛家的大旗有自己扛着看就行。二弟想要做什么,就让他尽管去做,做的好与不好,也有自己兜底。

  自己没得选择,二弟诸葛亮却有的选。

  “既然如此,我现在就请人前往南阳,去长安求士元元直给举荐信。”

  “用不着。”诸葛亮一口回绝,晃动一张邸报道:“三日后,齐公便会主持考学。若是不能在考学当中夺取头筹,我便回琅琊国耕种在家,不再出仕。”

  诸葛瑾砸吧砸吧嘴,没反对。现在诸葛家有叔父诸葛玄担任太守,也有自己在朝堂任职。现在多一个诸葛亮不多也不少。

  他太了解自己这弟弟,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大汉都半截身子入土,皇帝都死了,还对大汉忠心耿耿,效忠个鬼啊?

  “我先与你说明,此次考学齐公亲自主持,涉及士农工商军五场开始,都是择优录取,尽最大努力,将各类人才擢升到齐公麾下。”

  “你的才干,可以优先选择士。”

  诸葛瑾喋喋不休,诸葛亮的心思却在工上面。

  ......

  兴平二年十二月,正值年末。

  大齐第一次考学,草创的科举很失败。

  还未正式开始,就出现许多漏洞。

  士农工商军五个都没有太多人参加,工更是只有内部人员会千里迢迢的从各地相聚而来,想要借此机会获得擢升。

  在孝廉,举荐制度还未彻底结束的大汉末年,考学无疑是异端。哪怕齐公鼎力支持,也只是让异端听起来,不那么诡异。

  真要让士人跟商人,工匠农民军人一起考学,才是怪事儿。

  李云义也是后知后觉,直到考学开始才发现自己有很多错漏。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即将参加考试的人,大部分都是文盲。

  大汉的百姓根本没有读书识字的机会,除了少量寒门子弟想要借此机会往上爬之外。只有些许商人识字。

  像马均诸葛亮这样善于创造的人,在那个年代都是稀有物种。

  即便地方官员宣传,真正动心的百姓仍旧寥寥无几。

  许多人还是将位于邺城的齐公当做神灵对待,敬而远之。

  有多敬畏,就有多不想接触。

  这是人人敬畏权威,信心不足的年代。

  诸葛亮是例外当中的例外,他早早就知道考学的真正目的是打破的举孝廉举茂才的政治制度。而二千石官员之所以牛逼的原因就是,除了联姻之外。他们每年可以举荐两位孝廉。

  官渡之战袁绍接纳刘备的原因就是,刘备举袁谭为茂才,将自己手中一年只有一个的茂才名额花掉,跟袁家关系倍增。

  这样的政治体系当然没问题,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哪怕是科举制度,也会产生党派,提携,师承,坐师之类的龌蹉,更别说举孝廉茂才这样的暗箱操作。

  但无论如何,考学始终比举孝廉更优秀,直接越过陈群上书改变的九品中正制,越过门阀世家大量诞生的魏晋南北朝。

  就在诸葛亮进入考场的时候,考场另外一侧,李云义与荀彧程昱并排走向考场内部。

  “主公,此番士农工商军,士有三百一十三人参加考学,农有七人,工十五,商七十八,军二十一。”

  荀彧禀告,数目是最新登记之后的结果。此番考学,大家都不太重视。新的人才选拔方式,注定需要大量时间容错积淀。单单是选拔官员,荀彧程昱都会全力支持。

  可除了圆管之外的农工商军是什么鬼?难道也要给这些人授予对等的官职?他们理解,但很难主动配合。

  大家都是聪明人,知道专业的事情就要让专业的人去做。一旦提拔大量的技术性人才,这一块的官位注定会给懂技术的人才。

  这对士人而言,无疑是晴空霹雳。

  往前数百年,工匠老农商人军汉什么时候跟士大夫平起平坐了?

  “人不少,就是不知道里面有多少人才。”李云义奇怪,没想到第一次考学居然有这么多人。

  毕竟考学提出来的太晚,结论驳杂,想要提拔人才,就得建立相应的体系。

  马均都从长安匆匆赶回来,看看有没有能干事的,加入自己麾下,精心培养。

  “人才倒是其次,主公此番的考题是什么?”

  “仲德公是负责哪一方面的考学?”李云义侧目,看向程昱。

  “回禀主公,微臣此番负责士。”

  “既然是选拔官吏,那孤就考校一下他们,如何——抑制豪强地主。”

  “诺。”

  李云义程昱对视一眼,后者这才醒悟,齐公这是要借助选拔人才,提拔一批支持抑制地主豪强的年轻人,用他们对付地主豪强。

  这等心机......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