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三国:原来我是第一猛将>第711章 并州来人
  长子并非是齐军中心,大量行政机构所在的地方是邺城。

  荀彧一封封催促的书信,好似证明这白纸不要钱。以往一旬一封的催促信,变成现在一天一封。

  “主公,去邺城吧。”

  徐庶也眼巴巴的想要送走李云义。

  当自己负责的军务变成政务之后,徐庶就开始不开心,有小情绪了。现在老板终于要回邺城,他恨不得拍手叫好。

  可惜这样做会被打死。

  “并州目前登记在案人口不过百万。”李云义看也不看徐庶,对着数据呢喃:“百万人口耕耘一年,足以满足百万军队就近补给。”

  “百万?”徐庶咂舌,一秒明白李云义的野心有多大。百万军队聚集并州未必是玩笑。

  只是要聚集这么大一支军队,天知道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

  未雨绸缪。并州刚刚安定下来,自家主公就准备着去乱杀,可见一斑。

  心思所动,徐庶也不免亢奋。在大汉以北,唯一值得对付的便是鲜卑人。

  “不只是军队,还有百姓。”

  李云义雄心壮志,宁愿待在此处也不愿意回邺城的原因就是并州。

  并州太重要了,是中原防御北面游牧民族的关键点。

  只要并州还在,草原民族想要进攻中原,就得翻阅崇山峻岭。这明显办不到的事情,足以阻碍鲜卑人南下。

  并州残破的民生,多民族问题更是李云义关心的地方。一个地方想要长治久安,就得将所有问题梳理出来,一个接着一个的去解决才行。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徐庶看向李云义,这个年轻英武,手握重兵,却对民生异常关注的齐公只是皱眉,似乎在沉思,在思索什么。

  “主公,您在担心什么?”br>
  李云义半晌才道:“天下。”

  天下?徐庶苦涩的笑笑,这算什么答案,也太重了吧?

  李云义后就之后才反应过来,对于这个时代的了解,徐庶未必比自己差多少,他所欠缺的是对未来数百年,上千年历史走向的了解。

  新生,死亡,复活,再度死亡。

  王朝不断灭亡,世家延续不断,除了血脉之外,已经尽殁。

  “有些事情我去做,能十成十的做好,换成你差一些,换成别人,还要差上一些。这世界没有心意相通,我是我,元直是元直,人人都想要用自己的办法,改变这个世界。”

  李云义的语气无比坚定,斩钉截铁的话语说出口之后,徐庶却沉默起来。

  他只是拱手,不知道如何回应。换成别人,或许会说我会努力。可他说不出这样的话,只有惶恐。

  “主公可有办法让天下变成自己想要的那个模样?”徐庶好奇。

  李云义定定的看向徐庶,脑袋里面却是闪过疫病流行,战乱连连,弱肉强食的前世。这并非是他想要的世界。

  “没有。”他摇头,没了刚才的斩钉截铁,只有心虚:“我能做的事情不多,结果好坏现在谁也不知道。可我知道他们想要什么,知道怎么样,才能够让活的轻松一些,更像一个人。”

  “也罢,主公都这样说了,臣尽力而为。”

  徐庶看着李云义,重重拱手。

  徐庶啊徐庶,你这样的聪明人应该知道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可你怎么就不想想这些被新纳入并州,在户籍当中存在的匈奴人鲜卑人,将他们当做是大汉子民。

  大汉,可不仅仅是眼下的人,更是所有人希冀,都想加入的国度。

  出华夏者夷狄,入华夏者华夏的道理,你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真正领悟?

  他出奇的没有批改公文,而是抬头看向窗外蓝天白云。

  又是一个艳阳天,无数百姓正在忙碌,长子已经清理出来,长子城外的大片农田葱葱郁郁,水渠不断修缮,让农田始终有水可以浇灌。更让一些适合在夏秋之间播种,秋冬之间收获葵菜,萝卜等等蔬菜被种下。

  最最最重要的冬小麦还要等到秋天,秋收之后才能播种。

  “元直,陪我出去走走。”

  “诺。”

  徐庶微微颔首。

  长子城外,大量商贾云集。

  随着并州平定,大量物资不断调往并州。

  其中大部分都是商贾自发运输的,利益使然,大量船只在黄河上面运输,沿着汾水到了临汾之后,再从陆路运输,将粮食,美酒,铁器运输到长子城外。

  “来来来,陈留的小麦,济南的大米,要的赶紧买走,俺们还要背上。”

  粮食构建并州的生命线,无数百姓自发走出家门,拿到工钱之后,再向商人购买粮食,或是其他生活物资。

  “这不用粮食发放工资,倒是一桩好事。”商贾当中有人嘀咕,虽然是第一次来长子,却被此处蓬勃发展的商机所惊讶。

  “据说齐公认为,直接发放物资,会让百信没有选择权利,从而让市场活跃性不足。齐公为此在长子以工代赈,发放的全都是五铢钱,每日结算。好让百姓自发购入自己需要的东西。”

  甄姜在牛车上面喃喃自语,明明只是寻寻常常的法子,却在并州彰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据说只有不到百万人口的并州,云集的商人,不亚于冀州,这不正常。

  可眼下一切,她却又不免感慨万千。

  “不愧是齐公,能够用这样的方式盘活并州。”同行的士人也是沉默不语。

  甄姜细细打量,据说这些都是避祸南方的士人,随着北方安定,才先后回家游学。

  三辅,并州,邺城。这些地方都是士人首选,人人都想要抓住机会,成为齐公帐下一名臣子,跻身上流圈子。

  “孔明,你真的不回徐州了?”

  “徐州我已经去过一次了,仲德公萧规曹随,又有栆大人屯田,百姓生活已经有了起色。”孔明面带笑容,好奇的蹲下身子,摸了摸田地上已经泛黄的麦穗:“并州不一样,此处百废待兴。”

  “趁着邺城考学还未开始,多走走齐公治下,倒也不是什么坏事。”

  “那我去谢谢甄家女,若非是甄家女,想要顺路北上,不易。”同行的王粲拱拱手,亲自与甄姜道谢之后,方才回转身子,问道:“孔明你真的不用士元给的拜帖?”

  “邺城考学将近,仲宣真不与我一道考学?”

  “当下考学并非主流。”王粲摇摇头,举孝廉当官的模式跟推荐当官的模式,自古长存,他更相信庞统的推荐信,跟蔡邕曾经对自己的赏识。

  “那就此别过,亮继续游览并州。”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