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三国皇帝:我有昏君模拟器>第95章 创办学府,成立帝国学院
  一个马蹄铁就获得了5w国运,以这种速度,攒到100w并非难事。

  刘辩想了一下,决定再拿出一物。

  “诸位公卿,朕问你们一个问题,想要使国家强大,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闻言,众人都思考了起来。

  使国家强大,是他们当中许多人毕生的抱负。

  国家危难之际,不少人都在寻求救国之路,自然也思考过这个问题。

  因此刘辩很快就听到了不少答案,

  “想要使国家强大,必须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保证!既可以威慑四方蛮夷,也可以稳定国家。”

  袁绍开口说道。

  他说的也没错,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保证,外面的人都来欺负你,里面的人都不服你。这个国家,还怎么安定,怎么发展强大?

  但他回答的又不对,因为他说的不是根本因素。

  怎么样,才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呢?

  喊喊口号,凭空就能出现吗?

  “民富则国强,若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国家自然会强大起来。”

  老臣马日暺开口道。

  刘辩依然保持微笑,没有说话。

  显然,这也不是他想要听到的答案。

  “曹孟德,朕想听听你的看法。”

  听到了好几个答案,刘辩都不是很满意,于是询问曹操。

  曹操回道,

  “回陛下,臣以为想要让国家强大起来的根本原因,是人才!”

  “拥有人才,才能打造出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治理好国家,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没错,

  就是人才!

  打仗也好,治国也好,人才才是根本。

  没有好的人才支撑,再强的国家也会垮掉。

  “你们觉得,人才从何而来呢?”

  听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刘辩笑着问道。

  目前,朝廷有两种官方的人才选拔方式,分别是:察举和征辟。

  察举类似于选举,是自下而上推举人才为官的制度。

  察举的标准,大致有四条,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史称,四科取士。

  而这一方式,大多从孝廉,茂才,贤良方正当中选取。

  而征辟则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不少大官都有开府权,他们选谁当官就叫做征辟。

  比如荀攸,刘表都是被何进征辟入朝为官的。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名士推举。

  最出名的为月旦评。

  谁要是能成为月旦评的榜首,那么必定会声名大振,受到世家们的推捧。

  不过名士推举,也成了世家门拉帮结派,培养自己势力的重要手段。

  每个大世家当中,都会有一个或者多个名士。

  而且,他们掌握了教育资源,拥有培养人才的能力。

  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自己举荐上去入朝为官,这些人才自然会为他们效力。

  从一句“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便可以看出世家培养人才的能力有多强。

  这也是世家越来越强势的根本原因。

  朝廷对此也没有办法,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朝廷想要人才,只能依赖世家。

  寒门中或许有不少人才,可他们连入朝文官的门槛都进不来。

  没有名气,没人推荐,一切才能都是空谈。

  历史上,刘备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要不是打着汉室宗亲的名头,幽州刺史会鸟他?

  关羽张飞会投靠他?

  陶谦会把徐州“让”给他?

  即便如此,他依然名不正,言不顺!

  还是后来投靠曹操的时候,曹操举荐他为豫州牧,他才有了刘豫州这个称呼。

  因此,大汉的人才主要靠推荐。

  这就大大的局限了人才的出身,给世家提供便利。

  听到刘辩提问人才从何而来,

  所有人都知道,他想做什么了。

  不过,世家们并没有在意,

  因为同样的事情先帝也做过,并且毫无悬念的失败了。

  先帝刘宏创办鸿都门学,想要培养寒门学子。

  可是,

  朝廷根本没有那么多教育资源,书籍就是一个大问题。

  没有知识的载体,仅凭口传身授很难培养出人才。

  加上体制腐化,

  鸿都门学很快就成了十常侍这些贪官们敛财的工具。

  想不失败都难啊。

  “回陛下,人才是培养出来的!”

  蔡邕知道自己这么说,肯定会触犯世家的利益,但为了大汉的未来,为了报答陛下的器重,他必须挺身而出。

  “臣恳请陛下,重新设立学府,为朝廷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

  他九十度鞠躬,态度异常诚恳、坚定!

  袁家众人心底冷笑不止,

  重新设立学府又能如何,难不成,朝廷真的能够培养出寒门学士?

  他们打定主意,

  如果陛下问他们要书籍,他们最多拿一些无关紧要的出来敷衍了事,重要的知识,是绝对不会上缴的。

  毕竟,那些知识是他们世家立足的根本。

  “蔡卿之言,甚和朕的心意!”

  刘辩等的,就是蔡邕提出这个建议。

  当即道,

  “蔡卿,唐卿,朕命你二人重启鸿都门学,改名为帝国学院,向全天下公开招生。”

  “不管出身如何,只要通过考核,即可入学,表现优异者免除一切学杂费,伙食费以及住宿费。”

  帝国学院!

  专门为朝廷培养人才的学院。

  看到刘辩准备大干一场的模样,世家们心中冷笑不止。

  “陛下啊,送你一句话: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蔡邕和唐瑁二人连忙领命:“臣领旨!”

  “陛下,成立学府培养人才,需要准备很多书籍,以及空白书简,这些东西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虽然很希望学府成立,

  但蔡邕必须让天子知道,这么做需要面对那些困难。

  他希望,陛下能够再强势一次,和上次逼捐一样,逼世家门捐献书籍和学习用品。

  因此,

  他带头说道,“臣愿将家中所有书籍捐献给帝国学院!”

  唐瑁也紧跟着说了同样的话。

  他也是读书人,家里的藏书虽然没有世家那么多,三五十本还是有的。

  接着,

  卢植,曹操等人也纷纷站了出来,表示愿意捐献书籍。

  如此一来,袁家,杨家这些大世家就很难受了。

  心里暗暗咒骂:蔡邕这个老不死的,居然用这种方式逼他们捐献书籍。

  几大世家倒也不落后,纷纷表示愿意捐献书籍。

  “诸位公卿的心意,朕领了。”

  只见刘辩微微一笑,朝袁逢瞟了一眼,“难得袁卿如此忠心为朝廷,肯将宝贵的书籍捐献出来。”

  “不过,朕不需要你们的书籍。”

  世家的书虽然多,但没有朝廷的全。

  而且,刘辩很清楚,世家们不可能把真正有用的书籍拿出来。

  即使逼他们捐献,获得的也不过是一些废柴。

  与其这样,不如让他们做点别的贡献。

  “陛下!”

  听到天子的话,蔡邕和唐瑁急了。

  好不容易骗的世家们捐献书籍,陛下你咋能不要呢。

  没有书籍,我们怎么教授学生知识,怎么培养人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