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历史军事>我真没有坏心思>第182章 抢救堤坝
  雨后清爽,残留的雨水顺着营帐滴下,在泥泞地面生成一个个小小的水坑,水滴落下,溅起一朵朵水花,清脆的嘀嗒声混搭成音符。

  营帐内毛皮毯上铺一张柳木长桌,宁原和月奴紧挨着坐在一起。

  俯身前倾的宁原和闭眼的月奴一惊,尴尬又不失怒意的看向黄牛,黄牛咧嘴傻笑道:“俺啥也没看到。”

  此时,黄牛暗骂十八罗汉不讲江湖道义,还是头一次遇到这等尴尬事,巧幸精彩画面刚刚酝酿。

  宁原起身咳嗽道:“咳咳,什么叫大帅有水,说清楚?”

  黄牛认真道:“巫峡堤坝巨石滑落,上游洪水灌入,需要将巨石重新放到坝口。”

  宁原一阵头疼,这可不比后世有机械装置,想要把巨石抬起那是登天难的事情,只好无奈问道:“把堤坝处的情况详细描述一下,本帅思考下应对手段。”

  黄牛一边说,一边动手比划,左右手差点打起来,宁原总算听明白,随即凝眉叹息。

  越接近巫州,距离中海就越近,巫峡堤坝上游便汇聚中海,先皇时期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才修建的堤坝,只为阻断中海支流汇聚到下游。

  巫峡山脉交错的山谷间,有处宽余五丈的下游口,刚好用来修建堤坝,这便是巫峡堤坝,按照黄牛所言,堤坝处有巨石滑落,导致猛水灌入。看書喇

  想要重新巩固堤坝很简单,借助先皇时期开凿的痕迹,把巨石吊起来,放在缺口处即刻,难的是没有起重装置。

  宁原随同黄牛前去查看,随即决定从山腰处炸山,用炸出的巨石堵住缺口,那滑落的巨石想要重新“抬上去”,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这里属于秦州边缘,附近百姓有人前来查看,而后匆匆离去,紧接着汇报到清平县知县大人。

  知县大人哪敢怠慢,立即上书给到秦州知府,接到消息的秦州知府心道修建堤坝不知何年马月才能完成,必然影响秋收,百姓又要食不果腹。

  诸多考虑,秦州知府直接上奏朝廷,需要赈灾物资,以确保清平县颗粒无收的情况下,百姓不会滋事闹事,同时向朝廷保证一年内完成堤坝修建。

  宁原在巫峡山观摩许久,最后命令部分骑兵立刻前往清平县,购买以及征用铁凿子等物品。

  又安排士兵砍树等,等有了铁凿子就开始炸山,准确说炸出需要的巨石块。

  随着几声剧烈的爆炸声,巨石块有了,宁原吩咐士兵用杠杆原理把巨石块翘起,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圆木上......

  如此折腾三天总算完成,士兵一阵欢呼,闻这爆炸声赶至的百姓跪地磕头,感谢太子军感谢宁原大帅。

  等知县大人赶到时,目瞪口呆,看着巫峡堤坝激动道:“这...怎么回事,本官才上书知府大人几天,这就修建好了?”

  闻声的百姓有声有色的叙说太子军如何抢救的堤坝,指着被炸药炸的痕迹夸赞宁大帅如何如何,反正宁原和太子军被夸上了天。

  十日后。

  宁原带领五千骑兵在无名州与孙猿会和,本地最大官员无名州知县大人亲自迎接,因无名州是巫州的一部分,人口约莫三四十万,故此朝廷仅设立知县管辖。

  “下官吴明拜见大帅。”

  宁原点头道:“有劳吴大人,本帅奉命前来征讨巫州,恐巫州内境已被南蛮霸占,吴大人要做好准备。”

  个子不高,留着小胡子的吴明立即道:“下官谨遵大帅吩咐。”

  “吴大人也不必惊慌,具体需本帅侦查后才能定夺。”

  宁原带领五万太子军在无名州和巫州交界地带扎营,这里修建一座城墙,用来阻隔巫州,不得不说这里很荒废,墙头爬满野草。

  吴明苦笑道:“早年巫州盛传瘟疫,这里也就少有人居住,仅仅少数监察士兵在此,下官已经规划对这里开荒种地,百姓多半都进行了天花防疫,不惧巫州恶疾。”

  望着眼前半人高的野草,宁原惋惜道:“好地方啊,可不能浪费了。”

  ...

  京城。

  金銮殿上,工部尚书李珲珲启奏道:

  “臣有事启奏,秦州边缘地带,巫峡堤坝巨石滑落,恐下游清平县秋季无收,修建堤坝是大工程,秦州知府大人提议救助赈灾物资,助清平县度过难关,恐百姓食不果腹引起暴乱。”

  皇帝脸色不悦,太子朱幕起身道:“儿臣建议播发赈灾物资,要以民为本。”

  右相史糜出列,“臣附议。”

  左相李景出列,“臣提议应先抢修堤坝,再做定夺,赈灾一事非同小可。”

  宁八斗看向柳长舟,宁原不在他也想说两句,柳长舟无奈啊,你就好端端的躺着不好吗,非要凑热闹,万一口无遮拦得罪了他人,又道宁原回来收拾烂摊子。

  故此,柳长舟出列道:

  “臣认为赈灾物资应先行,夏季过半,短时间内抢救堤坝无效,则代表着清平县秋季无收,那时百姓已是心有惶恐,及时调拨物资可安抚民心。

  倘若短时间能抢救得当,对秋收影响不大,便将赈灾物资作用于补充军需,太子军所在无名州距离秦州清平县并不遥远。”

  皇帝微笑道:“柳爱卿这个办法极好,一举两得,众爱卿意下如何?”

  皇帝赞赏的看了一眼柳长舟,不愧是柳老之后,同时想到这也是与宁原较好的兄弟,然后不由得看向太子朱幕,不由得轻声冷哼。

  太子朱幕偷偷的冲着柳长舟举起大拇指,柳长舟装作看不见,心道怪不得宁原时常打趣道,“太子那丫的啥事都敢上,就是为了刷存在感。”

  深有体会啊!

  “臣附议!”

  “臣附议!”

  ......

  皇帝看向齐文宣,见他最近气色好许多,吩咐道:“户部尚书齐文宣,即日准备赈灾一事。”

  齐文宣缓缓走出,如今宁原不在京城感觉气势啥的又起来了。

  “臣必将鞠躬尽瘁,完成清平县赈灾一事。”

  忽然,

  有紧急斥候于殿外求见,“报!”

  姬公公看了一眼皇帝,见皇帝点头后,道:“传斥候觐见!”

  皇帝冷声道:“何事觐见?”

  要知道非重要之事,不可直接觐见,如边荒突发战乱等大事才可,或者有百姓万人共书上奏等事件。

  “清平县十万百姓共书上奏,赞誉太子以及太子军为国为民,是一支顺应民意值得百姓以死效忠的军队,更是赞誉陛下英明高呼陛下万岁。

  同时赞誉太子军宁大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官,为民谋福利,亲在带领太子军修建堤坝,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就是为了早日抢修堤坝,怕影响秋收。”

  龙颜大悦,文武百官低声交谈,无不赞赏太子军赞赏宁原。

  皇帝哈哈大笑,“宁爱卿真乃朕的福将,到哪里哪里就有大善之事,诸位爱卿要多向宁爱卿学习啊。”

  太子微微愣神,随即挺直身板,昂起头颅...没有听错的话,十万百姓都在夸赞自己。

  太子起身道:“儿臣能带出如此优秀的太子军,都是父皇教导有方。”

  皇帝心情愉悦,也觉得太子所言极是,笑着道:“赏太子以及太子军黄金万两。”

  朱幕连忙道:“儿臣拜谢父皇,父皇万岁。”

  皇帝又道:“赏宁爱卿...朕等宁爱卿回京再赏。”

  皇帝忽然纳闷之极,赏黄金不合适,鞠氏商号不差钱,赏官位吧,已经是到顶了,算了吧,还是不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