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总裁豪门>天堂里的马车夫>第187章 有些问题不是体制而是规模大了都会

莫船走后,春华上去在王科长办公室见了陈主任,见他们倒聊的欢。

王科长一见倒说,春华,我看这莫船同你关系更好的,可一直不见你说。

春华一笑说,也就同事过,当年是一起分配来的,相对他人就更亲近些。陈主任说,这青鸟真的这么神奇吗?一个民办培训学校能办到这程度,真不简单啊。

春华说,王科长,陈主任,咱真的还得佩服他们,他们对教学,对辅导真还有一套,别的不说,就他们自行搞出的辅导教材就很有针对性,也相当有水平。我看后也不得不佩服,他们对考试对教材把握精准程度不比我们差。

王科长说,那有机会还真要同他们好好交流些。你同莫校长联系些,如果有机会咱们也是可以参观学习下的。春华说,王科长能这么没有偏见就难得,我联系没问题。

当晚春华给莫船打了电话,说了王科长的意思。莫船说好啊,我这也有一个研究团队,相当你们的教研室,是可以相互交流的。于是春华说,那可说定了,我们准备好就过来了。莫船说,行,来时联系。

放下电话,莫船就想青鸟教育集团成立后运行的情况,现在是慢慢理顺了,但问题也来了。最主要的就是行政层级增加导致的文牍主义、形式主义的泛滥是不可以避免的。

每日有各种报表、开支事务要他批准。既要批准,下面就有报告,就有个上下行文,莫船发现自己居然要似一个官僚一样,每天要批阅好多东西。而阅读这些报表,报告是他了解整个集团运行的一种方式。如果想更详细地了解下面的情况,又还没时间下去,就会要求下面报更多的东西,就会对下面提出制度上的更多要求,这上下行文就多。

同样为了防止下面的人任意行权或以公肥私,贪污受贿,就要设置更多的监察制度、制约制度。也就有了对下面的很多的检查。于是问题就变成要么放权,多监督,要么收权,多行文。因为随着学校数量的增加,具体的问题越来越多,比如招一个学生收费是规定好的,但必要的让步是必须的,2000元以内还是5000元以内,这个让步的权利,就让下面的校长有了行事权,方便权,也能与当地相关利害人搞好关系,但有了这权利后也就存在腐败。行贿1000元让步2000元,行贿2000元让步5000元都可能。

还有人数的确定,招了100人,下面报99人或招人不进入系统或多领资料,多报销运行成本等。这就会让他与校长间形成一个利益的博弈。校长如果同几个核心部门联手,自己会连每个学校招收的人数都搞不清的。自己看报表时人数,收入是相符的,可与实际情况会不同,这些事更多的需要互相信任,也要制度的约束。

但越规范签字越多,审核的人越多,对权力的制约也就越大,但同时行政效率也就越低。一个学校时,好多东西会简化,但有如此众多的学校时管理的层级和程序化就越多,管理机构就越庞大。集团总部的人现在已增加到二十几人。

另一个问题是快速的发展,使自己与新入职人员相熟程度在降低,自己对好多员工不熟,甚至对一些负责人了解的也不多,更别说对各中层业务员的了解。

所以自己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强大的记忆力,准确的分析判断力,否则就会让自己陷入一个个事务中。

而且随着越来越壮大,管理的难度在增加,自己也就越能理解体制内的种种不足。可见这种不足不只是体制的原因,而是机构庞大后必然的结果。想想自己所曾嘲笑的,今天在自己身上,自己的机构内也正在发生着。

除了这些,中国的人情社会无处不在,除了员工内部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生老病死,人生意外事故,种种困难挫折外,员工间有斗争,层级间有斗争,校区间有斗争。而每个员工又有属于自己的庞杂的社会关系,从政府系统到企事业单位,到三教九流,你都会遇到碰到。

他们也有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熟人的孩子上学的问题,相互间也行方便,有好处,有聚会,有矛盾,凡此等等的事情如若处理不当,都会形成大小隐患。所以每天的事情十分的庞杂,既要有制度,又要讲人情,既要分层级,又要了解透彻,力争公开透明,一件看似简单的事要处理好总费脑筋。

何以公私划清,何以公私分明,何以让青鸟有凝聚力,何以让校长不结成自己的团队、帮派、小团体,动辄离职搞一个小山头,都需要自己好好考虑。而在防止校长的同时,还要激励校长,员工,要给他们相应的职位待遇,要让他们觉得值得付出,乐意为集团出力。团队就需要不断地打造,通过培训、强化、灌输、引领把大家聚集起来。而莫船作为一个领头人,就要掌控好这一切,让自己的更多决策具有战略眼光,跟得上形势。

莫船无形中感到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青鸟学校的建设运行就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

经过这么多年打拼,青鸟的品牌价值得到提升,影响力越来越大,这让自己认为在此基础上办一所学校是很顺势而为的事,但从春季招生的情况看效果并不好。

自己虽然拿到了办学许可证,但要让学校完全与体制接轨,使学籍系统、图书发行、考试等等方面与体制对接上,每走一步都不易。小学部预计能招二三百人,结果只有不到100人。当然自己知道一所学校要得到认可并非易事。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长,社会认可,上青鸟学校比上青鸟培训更靠谱,更划算,

一个很直观的检验标准就是,今年这批三十多名小学毕业生能否大范围的达到一中的录取分数线。自己的目的不光是分数线到达一中,还是想要将达到的学生留在青鸟初中部,甚至将来的高中部。并用这样的成绩回答家长,青鸟学校凭什么能办好的疑问。

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光靠青鸟培训积攒的影响力是远远不够的,自己过去是依附于一中、关府中学而生存,现在是要明确地与一中、关府中学争生源,自己没有核心竞争力是打不开局面的。

所以这所改建于一个破产企业的学校,从改建开始就砸下重金,虽是改建,且规模不大,但其内在的硬件条件和品质以及环境都十分不错,从教室、宿舍、食堂、运动场馆,图书馆、实验室等都富有特点和品质。既砸下重金就要期待更好的回报,但目前看尚不能。

反而为了这所学校,他将很多优秀员工抽调来,组建了新的团队,要他们有敢于与一中争高低的勇气与信心。而这所学校的建设基本将他的资金全部调动了起来,目前仍然维持着培训学校向全日制学校的资金输入。

对办高中,莫船还不能拿到许可证。对此他耿耿于怀,一方面是他不具备建设一座现代化的一流高中的实力,另一方面,市上的态度对几所民办高中持打压之势。在这种情况下,莫船花费近600万元收了一所只有不到100人的早年私立高中,想借壳上路。但同时从初中段和高中段要与一中和关府中学对抗,已让莫船感到极大的压力。

但最大的担忧则是他隐隐地已感到来自政府层面的压制。莫船当然明白,一中与关府中学真正的幕后老板就是市局,就是政府。一中与关府中学已将他们的利益发展同政府牢牢地捆绑在一起,这是自己不能撼动的。所以目前的打算只能是在质量上与一中抗衡了,只有把青鸟学校打造成一所足以同一中较量的学校,他才有精力、财力同关府中学较量。

所以在高中这一块,只能先谋取数量的增长,收购后对学校又投资进行了改扩建。但高中招生是计划招生,而要拿到更多的招生名额居然是件要同市区两级教育机构斗争的事情。

莫船已经感到自己的摊子有些大了,步子有些快了,资金有些跟不上了。

现在唯一让他欣慰的是,青鸟培训的强劲势头仍然在,而且现在正从市县扩散到乡镇,他没想到在阳湾的分校都可以给自己以巨大的利润。上名校、上好学校的愿望已从富贵阶层向普通家庭扩展,这也让莫船看到了在广大的县域所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但现在无疑处在一个节骨眼上,自己挺过去,把两所全日制学校搞好,今后会走得越来越顺。如果搞不好这两所全日制学校,培训这块又出现问题,自己的事情就不好了。

不过,让莫船觉得安心一点的是图书发行,特别是教辅出版居然有了较大盈利,而且范围已扩散到省外。只是网络教育看来还没到最好时机,目前的投入要比盈利大,这块业务的增长仍是个缓慢的过程。

目前莫船就处在种种事情的围困之下,连舟要使阳中成为名校,自己也要使青鸟成为名校的。

而成为名校,除了自身的多方努力形成教学的核心竞争力外,获得市局的支持与肯定同样重要。

再就是要同媒体形成良性的互动,要给自己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因为想要建立与市局更为紧密的联系,所以那天虽想同连舟、春华说说话,可没想那么多人,而且不是市局的人。

当然如果自己想走还是有办法的,只是有了与市局加强联系的想法后,这市教研室也是一个重要的部门。自己过去做培训,与他们不打交道,但现在成了正规学校后,这交道不但要打,还要打得好。

对市局提倡的事自己要发挥学校的特点,以最快的速度做出特色,从方方面面赢得声誉。

春华打电话居然市教研室想到自己学校参观,要同自己的研究团队交流,这无疑是件好事情。

至于各个行业的人,特别是些有头有脸的人想同自己结识,莫船是能感到的,而且随着青鸟名声的日涨,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但对这莫船心中清楚,大家无非是为了孩子上学方便,并不是自己有其他的资源给人提供,而从本质上讲,上培训学校,最坏的结果大不了上不上,并没有实质的影响,自己搞的培训学校如正规学校的补充一样,自己在别人眼中,也只是个配角,并不算什么。

所以在莫船的心里是竭力避免这种过多的联系。

这倒不是他清高或觉得自己了不得了,而恰恰相反,即使自己有再大的名气,从本质上讲自己还差得远,远没有什么具有实质的核心资产和竞争力,也就不具有真正的实力,况且单纯从钱的角度,自己的财力放到全市实在算不了什么,在那些真正的大老板面前,自己还入不了他们的眼。

所以场面上的话,只能听听而已,当不得真。

特别对于那些真正的大老板来说,虽然请自己时也客气,但自己搞的教育在他们眼中还是小打小闹。

影响虽然大,不过就是教育同千家万户有关系而已,并不是自己有什么过人之处,也不是自己有了什么独特的身份,对这点他还是清楚的。况且孩子上学就是一个过程,到小学时,就重视小学老师,到中学时就重视中学老师,等孩子上了大学,也就不觉得这些搞中小学教育的算什么了。

所以,看似自己事业有成了,往深处想其实真的没啥,远没有建立起一个坚实的商业王国。特别培训这块,看似红火,实则很虚,完全可以说是可有可无,这也是自己一心想建个全日制学校的原因。有这样一个学校,才会有一个固定的地盘,才会让有一个坚实的落脚点,也才会融入主流社会。

火红的青鸟培训实在是经不起一点风浪,一个政策足以叫自己灰飞烟灭。

一个人静思时想想这些也挺后怕的,看着红红火火的,其实什么也不是。

那日一个这么想着时,居然想到了柳虹。

想着她时,倒在心中有些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