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小说>总裁豪门>天堂里的马车夫>第110章 不是只有一个而是有很多刘斌

处理小组会议后,县局又召开了阳中全体教师大会,传达了事故处理小组会议精神。要所有老师保持高度责任心,不信谣,不传谣,不乱说,上好课,管好学生。同时积极协助工作组,做好各方面工作,不要因自己工作失误造成矛盾激化,秩序失控。

刘斌还没有资格参加事故处理小组会议,但有人告诉他会议内容后,他明白自己该去做什么。

他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子,想这事的前因后果,想自己从哪里入手?在四个处理小组中,刘斌知道有个因果关系,那就是对事故的调查是核心,说的更直白点,问题的核心就是对这件事故如何定性?是天灾还是人祸,是由于管理不当,制度不健全,安全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教育不得力造成的,还是一次因突然停电引起的突发意外事故?

定性为意外事故,那突发的原因就是电路出了故障,这样解释也不是说不通。如果定性为责任事故,是人祸,那自己就很难跨过这个坎了。但只要定性成天灾,不论是赔偿还是责任追究都易解决,别的也就好处理。细细想想,这事到最后最难处理的就是赔偿,而只要是天灾,是偶发事故才能好安抚家长,好解决赔偿问题。而说成是天灾并不是不可能,最明显的不就是因为停电造成了这一恶性事件吗?

这么想时刘斌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事故调查组共有五名成员,组长是市教育局的一位副局长,其它四名成员来自不同的部门。对市教育局自己还是有些熟人,可对高层就陌生了。要直接面对他们做工作则是难了,也不好做通。而且这事稍微做不到位还会起反作用。想来想去还是决定找李天明。

权力是个链子,责任也是,这事处理不好,也会影响到李天明,影响到关东县,而定性成天灾对他李天明没有什么坏处,对关东县也不会有坏处。这般想时就更明白,在事故的处理上不是只有自己希望它是天灾,而是更多人希望它是天灾。虽不知李天明会怎么想办法,但他只要想法子,总会比自己更有办法的。

李天明被阳中这事也搞昏了头。他的任期将到,年龄也到了,正争取到县人大去做个副主任,没想出这事。也不知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但现在看来这个影响是已产生了。对刘斌他知道不少人对他有意见,自己也不时的敲打他,可结果还是给自己捅了篓子。这事处理不好,自己也要跟着倒霉的。可这事到底怎么处理好呢?自己是得好好想想这事。

见刘斌来了,他看着就有气,不过自己也正想找他说说这事。

李天明冷了脸,让他说到底是咋回事?刘斌似乎胸有成竹的讲了起来,他说他知道这事大了,是他难以控制得了的。但从目前的事态看,核心点在对事故的定性上,说白了就是定成天灾,还是定成人祸。如果定成人祸,那性质就严重了。他一个小小的校长被查办,被处理是小事,他怕给县局,给县上及市上带来不必要的影响。同时,对家长的安抚也会造成大问题,赔偿更会成倍上升,矛盾无疑也会不断激化。而相反若定性成天灾,则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事实上也是这样的,安全制度都有,安全教育也常抓,路灯也好着,但刚下晚自习时电路突然出了问题,学校一片漆黑,事故就这么发生了,事情的真相就是这样的。

刘斌的这番话,显然是对李天明产生了影响。

他半天没有说话,从他内心讲,也不希望这是一场人祸。是人祸的话,自己这个教育局长脱不了干系,也会对很多人造成麻烦。由自己推及县上、市上的想法,当和自己差不多,他们也不会希望这是一场人祸。如果是人祸,大家都会受影响,而且也难以向上级交代和尽快的将事态平息。事情发生了不能掩盖,但定性还是可以做到的,而定性为天灾当是官方的潜在心理,领导们还是希望这样的事早早过去的好。但不排除另一些人有别的想法,这样的事故在官场上容易成为一场政治斗争。

在学校,刘斌肯定有反对派,自己在局里不是也有么?会有人在平时没法跳出来,而在这时跳出来,借助舆论力量,以公平处理事故的名义达到个人目的,这将是最坏的结果。若一旦定性为天灾,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别人而是刘斌,这样自己就和刘斌站在一起了。若因了人祸的定性,刘斌轻者撤职查办,重者还要受刑罚。而刘斌入狱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

这么多年来,刘斌在自己身上是花了不少钱。他一旦被逼无路,成了一条疯狗,会逮谁咬谁的。刘斌或许看清了这点,才会在自己面上还表现的胸有成竹的样子。可自己的心思是不能让他看出的,而且要打击一下刘斌这种近似威胁的气焰。

李天明沉思了半天说,你所说的事实真相在另一些人眼中是站不住脚的,电路出了问题你说是天灾还是人祸?谁让学生在校时间这么长?谁让这么多学生上晚自习?这么多学生上晚自习,用电量这么大,电路检修过么?出了事故你在哪,谁在疏导学生?你说这些是天灾还是人祸?能出这样的事,就说明你所谓的安全制度不健全,安全措施不到位,安全责任没落实。你以为事情就像你想的那样么?还事情的真相就是那样。

李天明这些话,显然是击中了刘斌的要害,刘斌低下了头不说话。看到刘斌这样子,李天明知道自己的话捅到了刘斌的痛处,因为事情这样追查的话,也是完全站得住脚的。

看刘斌低了头,李天明语气有些和缓的说,当然了,是天灾还是人祸,要等调查结果出来后才能清楚。再说了,这人多嘴杂的,要让大家统一口径并不易。对同一事件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看法。现在事情大了,不是你我能控制的了的。刘斌听到这里,将一个纸包放在桌子上说,话虽这么说,若定了人祸,终是对谁也没有好处。我一个小校长怎么被处理也无所谓,可别人就不同了。

李天明听得出刘斌话中要挟味道似更大了些,他望了眼桌上的纸包说,每个人管的事不同,所负的责任自然也不同,局里可已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各方面也都做的到位,要说有责任也是失察的责任。刘斌也明白李天明这话的意思,就语气一软说,李局长,这事你总不能不管吧,阳中也是在你的领导下的,这事还要你多多费心,我这命就交给你了。

李天明看了眼刘斌,慢慢抬起头说,当然这事大家主观上没错,没人希望这样的踩踏事件发生。如果安全制度健全,措施到位,还是可以说的,只是很费事。刘斌说,你一定会有办法处理好这件事的。李天明说,别尽给我戴高帽。下来要做的事还多着,想想你搞的制度,想想电路问题,也要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别只盯着我一个。事情总要有个公正的结论的,但怎么结论,我心里可没有底。刘斌知道李天明心里已应了,他把事情说的难弄,无非是给自己说的。他已给自己做了指点,这就行了。

在省里工作组来前,处理组形成了初步意见,对事故定性为意外事故。学校管理规范,安全措施到位,只是因为电路突然出了问题,全校停电,一片漆黑,致使学生在下楼梯时发生慌乱引起了挤踏事件。当然学校也有相应的责任,如不能及时疏导学生,没有紧急预案等。但显然主要的不是人祸而是天灾。

这一定性结论一经宣布,大家就议论纷纷。有些家长更是不服,追问,为什么有两千多人上课的教学楼只有两个出口?为什么要上晚自习?初二学生有必要也上么?为什么这么多的学生要集中放学?对电路为什么不定期检修?为什么事故发生时,没有教师疏导?总之,把这起事故定性为意外事故难以服人。

但大家的议论并不能改变这一定性结果。他们向省上汇报时,向新闻媒体公布时,也是以这个结论为基础的。

刘斌感到大的方向已定了。虽然已确定死亡了四名学生,可他还是松了口气。现在余下的事只是如何安抚那些激动的家长,进行善后。但就在大家都觉得这事故也就这样了,最难的不过是钱如何出,谁来出时,省里一家报纸以《从挤踏事件,看示范学校的示范管理》为题,发了一个深度报道。

这报道分析了阳湾地区的人口分布,学校位置,学生人数,学生在校时间,学生一日的作息时间。最后说,以全体学生在校近十五个小时以上,两千多人的学校,大多数在学校附近,却有一半多人住宿有没有这必要?这种教育的现状是在什么样的管理思想下形成的?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无疑是盲目追求升学率,过分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以堵、严、压为特点的学校管理所造成的。

还分析了这种管理下的种种不安全隐患。试问,一个中午,十二点多吃了午饭的学生,如果不住宿,他的晚饭将在晚上九点半以后吃,他能不急,不挤么?这次挤踏事件不过是诸多不安全因素的集中爆发。由这一看似偶发的事件里,可以看出学校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并非科学的办学思想。所以这样的偶发事件是有其必然性的。它让我们吸取的教训不只是学校安全管理问题,更是学校办学问题,是教育本身的问题。

这篇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刘斌看着时,毛骨都有些发怵。从文章看得出,一个外人是不会对学校的管理有这么清楚的了解和认识,肯定是内部有人提供了情况,这个人会是谁呢?

这篇报道不只打击了刘斌,更使李天明受到了压力。他把刘斌叫去臭骂了一顿,说,县市领导都动怒了,这不只是说对事件的定性有问题,而且说明市上的处理组工作有问题,这让县市领导难以下台。他让刘斌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又问刘斌,到底学校谁有这么大的能量让省报发这样的报道?这报道的背后肯定有阴谋。

但不论有没有阴谋,家长们本对定性的不满情绪,对学校的不信任态度得以再次爆发。政府和学校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四个死亡学生家属表示对处理意见不能接受。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对阳中的非议也大增,好多家长平时对学校就有意见,但大家有的只能是一种情绪,但这报道让大家找到了情绪的出口,更大的舆论压力涌向阳中,指向阳中许多具体的管理,比如早操,交粮吃饭,不准学生在外就餐,补课、收费及让学生不参加毕业考试等等。

刘斌将自己身边的人挨个想了一遍,想不出会是谁。要说在领导层中,不放心的人有两个,一是唐长明,一是莫船。莫船是个心直的人,虽同自己弄的不好,也有报社的朋友,但他的可能性并不大,这种人城府浅,很好弄的。最不放心的倒是唐长明,他当了这几年的副校长是很想有所为,只被自己压着没有办法。自己倒下了,他能不能上说不来,但他是盼自己下台的,这没有问题。

可他这样搞对他有什么好处,真要查下来,他还是主管安全的副校长,他能没有事?难道他想玉石俱焚。想到这,以刘斌对唐长明的了解,觉得也有些不可能,唐长明不是这样的人,这人太鬼太精,不到万不得一,不会做这种对自己并没有多大实际好处的事。

不过这会,知道是谁弄的也没有用了,眼下最要紧的是如何摆平这事?刘斌知道,中国的事,远没有到舆论可以决定决策者的地步。但毫无疑问这种舆论对决策者有了压力。自己所要做的是要找人从正面报道,以抵消这种不良影响,并搞定决策层,刘斌自己拿了钱又去行动了。

莫船无法原谅自己对这件事的无动于衷,当调查结果公布时,莫船觉得有些冰凉。在莫船看来,这件事应成为阳中教育方向改变的一个契机,成为关东县,关府市教育改变的一个契机。那种以城市为中心,以分数为核心,以差别为特征的等级化应试教育不能再进行了。然而没有什么变化,唯一的变化就是在各校的楼梯过道上划了一道红线,写上“上下楼梯靠右行”的话。

刘斌无错,学生白死,八九个同学落下终身残疾。听说善后处理的意见基本确定,除保险公司的赔偿外,学校和教育局给每个死亡学生赔偿四万元,给伤残学生视不同情况给予一定的补助。莫船觉得,这对死亡的学生不公,他们的血算是白流了。

他就叫一个在省城搞新闻工作的同学来,和他谈了这起事故的表层和深层原因,又让他做不同老师和学生帮了采访。同学为人正直,顶了压力将这篇报道通过自己的渠道,联系省报发了出来。

文章见报后有了一定的影响,学校也有了一些变化,取消了所有的晚自习和小早读,将学生的吃饭,睡觉时间交给学生。但事故的定性没有改变,对事件的反思没有变。而且莫船慢慢地感到一种内在联系,没有人,至少是大小领导不希望它是一场人祸,刘斌不愿意,李天明不愿意,县上,市上怕也不愿意。

他们不想它是一场责任事故,更愿意它是一次意外事故。只有是意外事故,这件事才易处理,才好交代,才不会影响到他们每个人。莫船感到这种潜流时他在心中深深地绝望了。而且他听说刘斌四处花钱活动,特别在那篇报道出来后,刘斌活动的更为频繁。

最后,居然是县局在阳中召开了一次全体教师大会。

会上,县局纪委书记问大家,你吃的是谁的饭?是吃关东老百姓,阳湾老百姓的饭。既然吃老百姓的饭,为什么还想天下大乱?天下大乱了,对阳湾有什么好处,对阳湾的学生有什么好处?这事闹大了高考就不看分数了么?你的目的是什么?你有能力,有胆量就摆到桌面上来说。还让这些老师擦亮眼睛,不要以为有机可乘。

纪委书记的态度是强硬的,他说,事出了,学校、县局、政府没有逃避,而是尽责任的面对它,解决它。事是出了,但是在工作中出的,这次事故暴露了我们的安全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不能因为这次事故就抹杀阳中这些年取得的成绩,抹杀关东县这几年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咱平时说素质,什么是一个人的政治素质?从这些事上就可以看得出。做事时不是从大局出发,不是积极地站在学校、政府的立场,帮助协助组织处理好问题,而是相反。这事往小里说,是你个人素质有问题,往大里说是你有不良的动机,属于违法行为。纪委查实后,将对相关人员严肃处理。

最后,这位纪委书记还带有威胁的对大家说,你还要在阳湾待的话,还在关东干的话,我奉劝你擦亮眼睛,要有大局意识,要有基本的政治素养,多做事,少说话。

莫船听着时心里有些堵,也在心里明白,事情能成为这样不是有一个刘斌,而是有许多刘斌。

这事慢慢地在平息着,对死亡学生的赔偿每人增加了一万,一个月后,轻伤同学出院返校,还有几名重伤学生继续治疗。学校召开了大会,对这次事故做了总结。兼校长的副局长做了讲话,他对这件事做了回顾,讲了为了处理这件事,多少人付出了艰辛。讲了临危决断的领导,深明大义的家长,无私奉献的老师,也批评了一些不安分的人。但总体上形势是好的,讲通过大家努力,没有让矛盾激化,没有让它演变为一场社会问题,没有让它极大地冲击阳湾和关东县的教育发展。这件事过去了,但留下的教训是深刻的,安全工作不是讲的多了,而是少了,不是抓的严了,而是还远远不够。而且使我们认识到没有安全就难以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这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代价。

所以,这个副局长讲,咱们人人要维护好这来之不易的教学秩序,用我们的努力和爱心为阳中和关东县的教育事业的继续发展再做贡献。

这次会议后不久,县局重新做了任命,调县局办副主任尚居平同志担任阳中校长,免去刘斌阳中校长一职,调县职教中心。在任命大会上,县局要求阳中能在以尚居平同志为核心的班子领导下,不断加强安全管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阳中尽快走出这件事故的阴影,再创阳中的新辉煌。

这年夏收时,莫船在家和尚萍梅一起收割小麦。他没有让收割机全收,而是自己用镰刀割还割了不少。小麦割完后,阳湾便出现了那种收获后的苍凉。

中考结束后莫船写了一份辞职信交给学校,他没有再返校。对于学校来说,他知道自己已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那年暑假,天气特别的热,莫船呆在城里不时会想起沙窝水库的清凉。